虛擬學習社區(qū)的國內研究現狀
本文關鍵詞:虛擬學習社區(qū)的國內研究現狀
更多相關文章: 虛擬學習社區(qū) 數量分析 內容分析 研究趨勢
【摘要】:虛擬學習社區(qū)是實現網絡教學的一個平臺,對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已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筆者選擇中國數據期刊網近十年的文獻進行內容分析。通過對已有文章的統(tǒng)計分析,從文獻的來源、作者頻率以及虛擬學習社區(qū)的定義、分類、不同的研究視角(生態(tài)學、社會學、知識管理等)、社會網絡交互、技術工具支持五大方面對目前國內虛擬學習社區(qū)的整體研究進行了把握,并對未來的研究趨勢作了展望,以期對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研究貢獻微薄之力。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濮陽市第七中學;
【關鍵詞】: 虛擬學習社區(qū) 數量分析 內容分析 研究趨勢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虛擬學習社區(qū)(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簡稱VLC),是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出現的一個技術與教育結合的典型應用。自2001年起,國內對于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相關論文數量逐漸攀升,其已然成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一個新的研究熱點。研究數量的多寡不能代表研究的深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曉蘭,李文莉,王其云;構建基于校園網的虛擬學習社區(qū)[J];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03期
2 馬紅亮;;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9期
3 胡凡剛;簡論教育虛擬社區(qū)[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4 陳向東;方群;唐輝云;;Blog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社會網絡研究——以“東行記”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5 李玉斌;;虛擬學習社區(qū)中隱性知識傳播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6 張杰;;虛擬學習社區(qū)中學習者特征的分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7 袁宇翔;;基于SmartFoxServer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的設計與實現[J];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16期
8 劉芬芬;;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的知識生態(tài)解析[J];軟件導刊;2007年22期
9 沈澤強;;虛擬學習社區(qū)的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探究[J];軟件導刊;2012年03期
10 張妍妍;;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應用[J];圖書館學刊;2009年1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立國;虛擬學習社區(qū)交互結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陸;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社會網絡結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永花;;利用虛擬學習社區(qū)對遠程學習者進行情感支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2 李媛媛;蔣國珍;;電大網上學習社區(qū)學生參與情況及分析[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3 姚勇;;虛擬學習社區(qū)中影響學習交互的因素與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12期
4 劉長勇;寧正元;;基于XML的學習流模型[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5 陳金華;;基于博客的社區(qū)教育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08年02期
6 張曉莉;劉靜;張?zhí)m春;;現代遠程教育中促進學生情感支持的策略研究——利用虛擬學習社區(qū)滿足學生情感需求[J];成人教育;2008年12期
7 齊宏,袁薇;遠程學習者學習特質與學習策略的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5年09期
8 王鋒;劉菁;王新春;;教師在學生網上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J];中國遠程教育;2007年03期
9 齊天驕;莊國土;;略論我國大學生基于網絡資源學習的能力儲備[J];中國遠程教育;2010年07期
10 李良;;突破在線教學瓶頸 促進學生社會性交互[J];中國遠程教育;2011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胡凡剛;劉永琪;;基于課程的教育虛擬社區(q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馬東艷;吳華;;基于多媒體技術的數學教學多元情境的創(chuàng)設[A];全國高師會數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郭玉翠;雷敏;楊義先;;基于Web2.0的學術博客環(huán)境的構建和關鍵技術[A];第九屆中國通信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玉清;網絡學習社群的信息聚集與推送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新;虛擬品牌社群對品牌忠誠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3 張喜文;基于集體智慧的生態(tài)型企業(yè)協(xié)同進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4 趙健;網絡環(huán)境下城鄉(xiāng)互動教師學習共同體構建與運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程秀芳;虛擬社區(qū)網絡口碑對消費者決策行為影響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6 朱東紅;網絡社區(qū)交互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基于比較的視角[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7 甘永成;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的知識建構和集體智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馬紅亮;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的互動結構[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胡凡剛;教育虛擬社區(qū)交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何斌;基于可拓邏輯的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D];華南理工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京靖;基于課程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活動模式及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于晶雙;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認知學徒制教學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溫會寶;基于個人知識管理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的設計與實現[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梅;基于社會性軟件的教師專業(yè)成長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沈怡;基于網絡溝通工具的家校互動的研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程書麗;中小學網絡管理員區(qū)域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韓子杰;培訓機構課程管理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馮世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網絡學習社區(qū)的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建玲;校園網:教師成長的一片綠洲[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吳群;以區(qū)域教師研修共同體的構建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郝文武;師生主體間性建構的哲學基礎和實踐策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馮秀琪,顏士剛,溫淑霞;虛擬社區(qū)在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遠程教育;2000年12期
3 詹姆斯·泰勒,王立勛;網上的教與學研究:積極者、旁觀者和消極者[J];中國遠程教育;2002年09期
4 馬曉蘭,李文莉,王其云;構建基于校園網的虛擬學習社區(qū)[J];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03期
5 辛娜敏,王立勛 ,張偉遠;遠程教育中互動的理念及派別之述評[J];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17期
6 陳麗;術語“教學交互”的本質及其相關概念的辨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03期
7 陳麗;遠程學習的教學交互模型和教學交互層次塔[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05期
8 陳麗;網絡異步交互環(huán)境中學生間社會性交互的質量——遠程教師培訓在線討論的案例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4年13期
9 張立國;;中英現代遠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證體系的比較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2期
10 劉欣;;從對話理論看遠程教育師生交互原則[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甘永成;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的知識建構和集體智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趙君香;現代遠程教育中網絡教師指導活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張立國;現代遠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嚴蓉蓉;網絡學習社區(qū)中社會性交互分析及對策[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于志軍;基于學術交往的研究生虛擬學習社區(qū)構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盧媛媛;;基于網絡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的構建和應用[J];科技信息;2008年29期
2 林青松;;基于學習交往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的構成要素[J];吉林教育;2008年31期
3 于海軍;田秋艷;;基于個性化學習的中學生虛擬學習社區(qū)分析[J];中小學電教;2008年06期
4 林秀曼,吳蕓,陳毓超;協(xié)同學對虛擬學習社區(qū)建設的啟迪[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4年01期
5 張錦p,
本文編號:6650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66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