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遠程教育論文 >

團體輔導對抑郁傾向高師學生干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18 16:22

  本文關鍵詞:團體輔導對抑郁傾向高師學生干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抑郁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tài),指喪失體驗快樂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抑郁狀況不容樂觀,而作為大學生群體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師院校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學習、經濟以及就業(yè)方面的多種壓力。與普通大學生相比,不少高師學生是因為家境貧困才選擇可以減免學費的師范院校,他們對自己的專業(yè)或許并不滿意,還要承受因為自己上學給家里帶來經濟負擔的心理壓力,接受因為教師編制壓縮而增加的就業(yè)壓力現(xiàn)狀,種種情況讓高師學生的負性情緒特別是抑郁情緒有著上升的趨勢。該群體的抑郁狀況值得重視,改善該群體的抑郁情緒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在綜述了抑郁、抑郁與自我概念以及應付方式的關系、抑郁的干預方法基礎上,以抑郁自陳量表SDS為工具,,對重慶師范大學及西南大學(原西南師范大學分部)兩所高等師范院校543名大學生做了抑郁及相關因素現(xiàn)狀調查,通過對高師院校大學生抑郁現(xiàn)狀的分析和影響因素的探討,結合團體輔導技術,設計編制了改善高師院校學生抑郁傾向的團體輔導方案,并通過實驗研究驗證了該方案的有效性,分析了該團體輔導的療效因子。 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重慶市高師院校大學生抑郁情況較為普遍。 (2)高師學生的抑郁傾向在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經濟狀況存在顯著差異。 (3)自我概念、積極應付方式與抑郁傾向呈顯著負相關。消極應付方式與抑郁傾向存在顯著正相關。自我概念和應付方式都對抑郁傾向有預測作用。 (4)團體輔導能有效降低高師學生的抑郁傾向,不僅存在即時性輔導效果,還存在持續(xù)性輔導效果。 (5)團體輔導能改善團體成員的抑郁傾向的療效因子有:“正向評價”、“探尋成功經驗”、“作業(yè)鞏固”、“良好氛圍”。
【關鍵詞】:高師學生 抑郁 團體輔導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55.5;G448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前言11-12
  • 2 文獻回顧12-28
  • 2.1 抑郁概述12-16
  • 2.1.1 抑郁及其分類12-13
  • 2.1.2 抑郁成因13-14
  • 2.1.3 國內大學生抑郁研究綜述14-16
  • 2.2 抑郁相關研究16-18
  • 2.2.1 抑郁與自我概念16-17
  • 2.2.2 抑郁與應付方式17-18
  • 2.3 抑郁的干預18-23
  • 2.3.1 抑郁的診斷18-19
  • 2.3.2 抑郁的干預19-23
  • 2.4 團體輔導概述23-26
  • 2.4.1 團體輔導概念及理論基礎23-24
  • 2.4.2 團體輔導的優(yōu)勢24-25
  • 2.4.3 團體輔導針對于大學生抑郁的應用25-26
  • 2.4.4 團體輔導的設計26
  • 2.5 問題的提出26-28
  • 3 研究設計28-31
  • 3.1 研究目的28
  • 3.2 研究內容28
  • 3.3 研究對象28
  • 3.4 研究方法28-29
  • 3.5 研究假設29
  • 3.6 研究思路29-31
  • 4 研究一 高師學生抑郁傾向水平及其與自我概念及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31-41
  • 4.1 研究目的31
  • 4.2 研究方法31-32
  • 4.2.1 研究對象31-32
  • 4.2.2 研究工具32
  • 4.2.3 施測與統(tǒng)計處理32
  • 4.3 結果32-37
  • 4.3.1 高師學生抑郁傾向的現(xiàn)狀32-33
  • 4.3.2 高師學生抑郁傾向水平在各人口學變量的差異情況33-36
  • 4.3.3 高師學生抑郁傾向與自我概念以及應付方式的關系36-37
  • 4.4 分析與討論37-39
  • 4.4.1 高師學生抑郁傾向情況的現(xiàn)狀分析37-38
  • 4.4.2 高師學生抑郁傾向水平在各人口學變量的差異分析38
  • 4.4.3 高師學生抑郁傾向的與自我概念、應付方式的關系分析38-39
  • 4.5 結論39-41
  • 5 研究二:高師學生抑郁傾向團體輔導方案設計41-47
  • 5.1 研究目的41
  • 5.2 團體輔導設計目標41
  • 5.3 團體名稱及性質41
  • 5.4 被試選擇41
  • 5.5 團體輔導次數(shù)41-42
  • 5.6 理論依據(jù)42-43
  • 5.6.1 群體動力學42
  • 5.6.2 理性情緒理論42
  • 5.6.3 自我概念、應付方式對于抑郁的影響研究42-43
  • 5.7 團體輔導方案的制定43-47
  • 6 研究三:團體輔導改善高師學生抑郁傾向的實驗研究47-52
  • 6.1 研究目的47
  • 6.2 研究方法47-48
  • 6.2.1 研究工具47
  • 6.2.2 研究被試47
  • 6.2.3 實驗設計47
  • 6.2.4 施測與統(tǒng)計處理47-48
  • 6.3 實驗結果48-50
  • 6.3.1 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實驗干預前的同質性檢驗48
  • 6.3.2 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后測差異比較48-49
  • 6.3.3 實驗組前測后測差異比較49-50
  • 6.4 實驗組前測追蹤測差異比較50
  • 6.5 分析與討論50-51
  • 6.6 結論51-52
  • 7 研究四:高師學生抑郁傾向團體輔導效果的質的分析52-59
  • 7.1 研究目的52
  • 7.2 研究方法52
  • 7.2.1 研究對象52
  • 7.2.2 研究工具52
  • 7.3 資料整理與分析討論52-57
  • 7.3.1 團輔過程、團輔反饋單和觀察記錄表以及后期追蹤的基本情況52-56
  • 7.3.2 團體輔導引發(fā)參與成員抑郁傾向改善的療效因子56-57
  • 7.4 討論57-59
  • 8 總討論59-63
  • 8.1 高師院校學生抑郁傾向現(xiàn)狀分析59-60
  • 8.2 高師院校學生抑郁傾向與自我概念、應付方式的關系分析60
  • 8.3 高師院校學生抑郁傾向團體輔導的設計與干預效果討論60-61
  • 8.4 高師院校學生抑郁傾向團體輔導療效因子的質性研究61
  • 8.5 本研究的不足61-63
  • 9 總結論63-64
  • 參考文獻64-68
  • 附錄A:測量問卷68-75
  • 附錄B:“遠離抑郁,認識自我”團體輔導方案75-77
  • 附錄C:團體輔導觀察記錄表77-78
  • 附錄D:團體活動反饋單78-79
  • 附錄E:追蹤訪談大綱79-80
  • 致謝80-8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韶君,陶芳標,張洪波,曾廣玉;大學生抑郁、焦慮癥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1999年02期

2 李志;謝朝暉;秦韜;劉方方;;大學生抑郁、社會支持狀況及其相關研究[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汪濤;王乃文;胡鴻群;馮正直;劉云波;;醫(yī)科大學生抑郁情緒與自動思維、人格特征關系的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4 孔凡寅;北京100875;;大學生抑郁癥的心理分析及調控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5 陸震宇;;合作工作坊——促進高中生同伴交往的有效探索[J];廣西教育;2012年14期

6 崔冬雪;劉希佳;何濤;;高師女大學生身體鍛煉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抑郁傾向的相關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7 王京京;于宏;;軍校大學生抑郁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7期

8 祝淑媛;楊正清;杭t ;;高師院校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分析與消除對策[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9 岳文浩,張紅靜;心境抑郁、抑郁性神經癥和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年01期

10 石英華;魏萍;;大學生抑郁情緒與成人依戀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1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王亮;抑郁癥睡眠障礙特點及運用元認知干預技術對其干預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田軍;高校經濟貧困生抑郁心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3 李鳳蘭;人際交往團體輔導對改變大學生抑郁狀況的作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黃仁輝;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應對方式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熱生;學生抑郁癥的心理機制及其干預的個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6 郭秀麗;認知行為團體輔導改善高職新生抑郁情緒的實驗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林霞玉;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抑郁傾向干預效應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躍文;工商行政管理執(zhí)法人員不良執(zhí)法心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團體輔導對抑郁傾向高師學生干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529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1529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d97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