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公民與好人
[Abstract]:The ideal of classic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good people, but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 have changed since modern times.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elite education and free education are replaced by the mass education for all citizens. On the other hand, at the top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research-based universities are reducing education to academic education in order to train scholars. The common trend is to give up the attention to the good people. Popular education is concerned with occupation, academic education emphasizes profession, and the tradition of cultivating good people through education is forgotten. With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oral crisis,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lars, citizens and good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and to review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f good people.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BIA110064)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猛;論抽象社會[J];社會學研究;1999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chǎn)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周穎;;交往實踐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3 胡玉浪;;勞動報酬談判權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4 孫顯元;;芝諾悖論中的邏輯和形而上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張傳開;古希臘哲學范疇發(fā)展的歷史和邏輯[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6 吳玉軍;;確定性追求與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現(xiàn)代人生存境遇的一個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7 李恩來;;卡西爾對文化悲觀論的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龍明慧;;翻譯的形而上——論“忠實”之于翻譯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陳虹;;西方現(xiàn)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2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3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4 蘇宇;;對隱私權保護的深層反思——重新認識保密與公開的價值權衡[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jīng)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呂國忱;;科技和道德關系的現(xiàn)代走向[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雷搏;;對科技教育與道德教育歷史沖突的認識[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8 雷搏;;對科技教育與道德教育歷史沖突的認識[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9 李正周;;穿在身上的一本“書”——云南文山苗族自治州苗族服飾的文化功能[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10 王潔;李藝;;孔墨教學思想之異同及其現(xiàn)代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鼐;關于數(shù)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diào)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郝濤濤;齊格蒙特·鮑曼個體關懷思想評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任利娟;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曉楠;中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嘯;;全球化時代公民教育的定位與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2008年16期
2 張平;姚笛;;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公民教育問題研究綜述[J];黨政干部學刊;2008年01期
3 王晨艷;曹源;孔月霞;;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取向[J];中國輕工教育;2008年02期
4 鐘蕓;;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關系論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基礎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J];江西教育;1987年12期
6 呂麗艷;;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性與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7 韓瑩瑩;;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公民教育[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張曉昀;;試論新時期高校德育視野中的公民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01期
9 檀傳寶;;論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轉(zhuǎn)型——公民教育意義的現(xiàn)代化視角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徐方;;現(xiàn)代公民的特征及在大學進行公民教育的必要性[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香灼璣;;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開幕詞[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彭敬慈;;推動公民教育,從何人手?[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李暉;趙慧敏;;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公民教育與人的發(fā)展[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文庫》(中)[C];2011年
4 洪泉湖;;臺灣公民教育的實踐:以高級中學的教學為例[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5 何志平;;公民教育國際研討會演講詞[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6 趙達仕;;縱論公民教育的基本取向[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林有土;;現(xiàn)階段臺灣高中公民教育課程之探討[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8 何志平;;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重點講詞[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王東哠;;關于公民教育基本內(nèi)涵的思考[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陳進華;;中韓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較研究[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文寧;公民教育:現(xiàn)代社會的新德育[N];工人日報;2001年
2 馮琳;公民教育在美國[N];光明日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王堯;反邪教應作為公民教育內(nèi)容[N];人民日報;2001年
4 喬杉;掃盲與公民教育是兩回事[N];工人日報;2009年
5 王建一;公民教育 HR有責[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4年
6 王殿卿;擔起未成年人公民教育的重擔[N];光明日報;2005年
7 臥松;公民教育欲為學生擴權[N];中國教師報;2007年
8 李萍;談公民教育的時代訴求和歷史責任[N];長春日報;2008年
9 蘇頌興;公民教育:“我要愛國”[N];文匯報;2001年
10 邢永富;危機面前的公民教育思考[N];人民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長偉;好人與好公民[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蘇守波;美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付軼男;美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華;中國公民教育的誕生—課程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沈研;學校公民素養(yǎng)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蘆雷;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目標與內(nèi)容重構(gòu)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7 曹婧;個體發(fā)展與公民生長:公民教育的實踐邏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8 栗蕊蕊;社會文化變遷中公民教育的本土演進[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李新月;我國大學公民教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范微微;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國家認同:20世紀70年代以來加拿大公民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靜;重塑公民教育[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德建;公民教育[D];河南大學;2003年
3 張向東;論我國的公民教育[D];武漢大學;2004年
4 王琳;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德育與公民教育的契合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0年
5 夏英華;公民教育融入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張越;傳統(tǒng)政治文化影響下的法國公民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岳書杰;澳大利亞中小學公民教育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瑞良;在思想政治課中加強公民教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呂s,
本文編號:23352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33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