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yǎng)”框架的確立
本文選題:歐盟 + 核心素養(yǎng) ; 參考:《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12期
【摘要】:如果說里斯本戰(zhàn)略為歐盟確立了面向21世紀知識經濟的總體發(fā)展目標,那么"核心素養(yǎng)"則構筑了歐盟新教育的主軸,描繪了教育進步的共同愿景。作為系統(tǒng)化變革的"頂層設計","核心素養(yǎng)"不僅為歐盟新世紀的教育與培訓系統(tǒng)確立了以素養(yǎng)為核心的目標體系,更使各成員國的教育政策的制定,特別是課程改革,有了可供參照的框架和方向。歐盟"核心素養(yǎng)"建構的歷程和結果,對我國學科能力結構研究和課程改進具有啟迪意義。
[Abstract]:If the Lisbon strategy has established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knowledge economy for the EU, "core literacy" has constructed the main axis of the new education of the EU and described the common vision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As the "top level design" of the systematic reform, "core literacy" has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European Union in the new century. At the core of the target system,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the memb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curriculum reform, has the frame and direction which can be referenced. The course and resul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U "core literacy" are enlightening to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 capa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育技術系;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國際學習科學新進展及其對基礎教育課程變革的影響——以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為例”(項目編號:DDA120192)成果之一
【分類號】:G5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yǎng)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2 鄭太年;;以政策推動教師的學習與實踐變革[J];上海教育;2013年31期
3 Dominique Simone Rychen;Laura Hersh Salganik;滕梅芳;盛群力;;勾勒關鍵能力,打造優(yōu)質生活——OECD關鍵能力框架概述[J];遠程教育雜志;2007年05期
4 馬東明;鄭勤華;陳麗;;國際“終身學習素養(yǎng)”研究綜述[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吳剛;;奔走在迷津中的課程改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年04期
2 王文靜;;基于設計的研究:教育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22期
3 高玲;;從PISA看歐洲學生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J];考試周刊;2010年30期
4 滕梅芳;盛群力;;評估科學素養(yǎng) 培育關鍵能力——OECD/PISA科學素養(yǎng)之構想、設計與評估[J];遠程教育雜志;2009年03期
5 李曉明;劉夢;;女大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曉梅;中國(內地)教學設計研究30年:關鍵學者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張哲;基于終身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高師院,F(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昕;;“開放式協(xié)調”——新世紀歐盟VET政策主要實施機制探析[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年10期
2 鄭琰;;專訪香港教育局張國華博士[J];基礎教育課程;2011年04期
3 和學新;;新世紀初葉世界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特點[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年06期
4 布爾克哈爾特·米爾克;陳瑩;;學校領導在歐洲[J];復旦教育論壇;2010年01期
5 ;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J];安徽教育;2002年13期
6 徐恩秀;;論教師走向研究者的障礙與教師教育課程改革[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1期
7 李h"良;;香港課程改革及數(shù)學課程評價[J];基礎教育課程;2011年04期
8 李廣;為生存而學習:PISA評價思想價值取向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9 王秀珍;新課程改革與教育碩士課程的設置[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10 柯政;;課程政策的執(zhí)行與設計[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云鵬;;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育改革的實踐探討[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蔡其勇;;中英國家課程標準比較研究[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李鑫;劉彥華;曾憲翠;;孔子與終身學習心理學思想[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仲劍峰;;試論常熟地區(qū)有效推進課程改革的策略[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5 劉巧利;;歐盟學校教育質量指標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劉萍;劉明懿;;心理健康研究性課程中滲透心理教育[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史巧玲;;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 滿足社區(qū)成員終身學習的心理需求[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任瑞明;;關注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年
9 寧虹;;從跑道到跑的過程——課程改革新理念與教師專業(yè)化[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10 王立偉;;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校本課程改革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城區(qū)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長子門小學校長 李全昌;關于課程改革的十點思考[N];長治日報;2005年
2 宋曉夢;一位教師眼中的課程改革[N];光明日報;2004年
3 王學東;課程改革中的校本課程開發(fā)[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4年
4 本報記者 清泉;開發(fā)區(qū)課程改革初見效[N];海峽時報;2003年
5 李植 李燕;課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3年
6 吳曉桐;課程改革,應重視教學行為的研究[N];中國教育報;2004年
7 安徽省懷寧縣秀山中學副校長 程仲;教研組長,領起你的教研來[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海南國科園實驗學校校長 朱震東 武漢市育才小學副校長 張念強 武漢市第十一中學校長 關明福 武漢市實驗學校校長 蘇先照;課程改革之我見[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9 記者 李菊文;課程改革工作在我市全面推進[N];銅川日報;2007年
10 王淦生 馮曉紅;課程改革:應是一道“AA制”的大餐[N];中國教師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珊云;民間公益組織與課程改革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李志超;三級課程管理的權力運作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3 王紅巖;課程改革推進中的學校組織變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4 姚志敏;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5 唐麗芳;課程改革中的學校文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黔敏;德育學科課程:從理念到運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吳華;課程權力:從沖突走向制衡[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趙炳輝;新課改視域下教師課程意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樹德;當代課程改革成功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新海;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阻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杰昕;課程場域中的權力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黃瑞花;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分布式教師評價的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3 何珊云;課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師專業(yè)認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劉迎春;教育習俗視野下對課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5 霍振響;農村遠程教育背景中的教師培訓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郭勝蘭;論校本培訓中教師自主發(fā)展模式的建構[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黃小文;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8年
8 黃國寶;試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9 陽紅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我國課程改革[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曾東平;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論對我國課程改革的借鑒[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966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9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