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校課程存在的場域
本文選題:課程 + 教材場域 ; 參考:《教育探索》2013年10期
【摘要】:皮埃爾布迪厄的場域理論認為,場域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空間場所,而是一個關系網(wǎng)絡。學校課程處于不同的關系網(wǎng)絡中,有不同的存在場域。教材是物化的課程形式,教材場域是物化課程的存在方式;教學是課程開發(fā)的過程,教學場域是課程存在的方式;經(jīng)驗是個體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師生個體的經(jīng)驗場域是經(jīng)驗課程存在的方式。
[Abstract]:Pierre Bourdieu's field theory holds that the field is not a simple physical space, but a relational network. The school curriculum is in different relational networks,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fields of existence. Teaching material is the course form of materialization, teaching field is the existence of materialized course, teaching is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field is the mode of curriculum existence, experience is the produ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 The experience field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way of the existence of experience courses.
【作者單位】: 長江師范學院;
【基金】: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重點課題(2011-KG-005)
【分類號】:G4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玉衡;;威斯康星大學實踐美國大學教學學術思想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 余文森;;論個體知識的課程論意義[J];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3 劉萬海;;從知識到經(jīng)驗:課程本質的現(xiàn)代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2期
4 趙文平;;生成性課程:一種基于生成性思維的課程形態(tài)[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12期
5 李全生;布迪厄場域理論簡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家成;論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陳尚達;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學生主體性發(fā)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魯捷;;透視4R理論在中職體育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價值[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余華銀;宋馬林;;互動式教學:培養(yǎng)統(tǒng)計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劉旭東;論教育對生活世界的回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6 劉旭東;吳原;;教育理論學術旨趣的實踐轉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段兆兵;;雙向適應:漸進式課程改革的可行性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肖迎春;;試析隱蔽課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李文倩;;德育與創(chuàng)新教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3期
10 張蕊;;淺析《泰勒原理》產(chǎn)生的背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淺析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的建設[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年會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陳忠勇;;開發(fā)和利用隱性課程 促進青少年思想道德發(fā)展[A];畢節(jié)地區(q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討會文章選集[C];2006年
3 李虹;;現(xiàn)代教材觀視野下的高校教材建設創(chuàng)新研究[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4 黨躍武;;從知識交流到知識管理——新知識交流論綱[A];第四次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陳國利;;媒介組織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模式研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6 張陸;吳永忠;;對隱性知識的再認識:從知識轉化到知識循環(huán)[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7 李福春;;外國教育史學科在中國的演進與整體性反思[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張朝珍;;論教師教學決策思想的歷史嬗變及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程紅艷;;論杜威的教育環(huán)境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和震;;簡論杜威的知識觀及其對教育的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喻登科;科技成果轉化知識管理績效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江庭誼;知識管理、企業(yè)文化與組織效能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劉向永;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史大勝;美國兒童早期閱讀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9 黃廬進;轉型時期中國中產(chǎn)階層消費行為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燕;區(qū)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識溢出效應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許翠冉;黑龍江省普通高中選修Ⅰ課程實施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迪;試論情境型試卷——高考語文試卷的實用性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艷龍;高考語文全國卷古代詩歌鑒賞試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進;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yè)足球專項課培養(yǎng)方案改革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何淼;中學生反思性數(shù)學學習現(xiàn)狀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珍;高中語文閱讀評價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艷;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嚴艷琳;高中新課程四要素耦合評價的探究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華菁;以提升績效為目標的軍隊科研機構現(xiàn)代信息管理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德永;從本質主義到生成性思維——課程探究邏輯的后現(xiàn)代轉換[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李海;從現(xiàn)代走向后現(xiàn)代:知識論對課程理念的影響[J];江蘇高教;2004年03期
3 崔緒治,浦根祥;從知識社會學到科學知識社會學[J];教學與研究;1997年10期
4 王升,高吉魁;新知識觀:研究性學習的知識論基礎[J];教育科學;2002年04期
5 周志平;個人知識的生成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21期
6 李召存;;課程知識的生存論透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年15期
7 張華;課程與教學整合論[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8 潘洪建;當代知識觀及其對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蔡春;;個人知識:教育實現(xiàn)“轉識成智”的關鍵[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10 郭曉明,蔣紅斌;論知識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明月,張大鵬,周云峰;跨世紀的課程改革:課程現(xiàn)代化[J];黑龍江財專學報;2000年05期
2 馮建軍;課程范式的轉換與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張華;;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看20世紀課程理論發(fā)展[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年06期
4 蘇娟;高校體育課程范式改革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3年12期
5 王潔;“拉爾夫·泰勒”經(jīng)典課程范式解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6 齊梅;課程理論范式及其發(fā)展趨勢——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程范式的理論依據(jù)及理論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02期
7 岳剛德;;課程本體意義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2期
8 李傳英;楊曉萍;;課程涵義的多維理解及其對研究學前課程的啟示[J];基礎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9 曾毅;;20世紀語文課程范式變革及其批判[J];教育評論;2010年03期
10 李本友;王洪席;;過程哲學視域下傳統(tǒng)課程范式轉型[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鄢紅潔;;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與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2 申仁洪;;論柏拉圖的課程理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馬開劍;上海與香港:一種課程新思維[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陳曉波;課程愿景:我們的美好期待[N];中國教育報;2004年
3 岳剛德;課程:超越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N];中國教育報;2004年
4 潘涌;語文新課程與教師創(chuàng)造精神的解放[N];中國教育報;2002年
5 南通大學創(chuàng)造教育研究所所長 王燦明;情境教育:蘊含東方文化智慧的課程范式[N];社會科學報;2014年
6 岳剛德;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課程話語[N];中國教育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志敏;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課程執(zhí)行力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洪修;學校課程實施的組織社會學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源溟;預成性語文課程基點批判[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健;語文課程重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6 劉徑言;教師課程領導學校場域與專業(yè)基質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志軍;發(fā)展性課程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岳剛德;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發(fā)展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朱曉剛;我國大學課程觀的反思與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10 歐陽文;大學課程的建構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智;構建學校課程領導共同體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定恒;論課程差異化[D];河南大學;2007年
3 黃磊;大學課程體系個性化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4 何軍華;教師與課程實施[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勝兵;課程改革屬性及兩種典型運行機制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靜靜;教師參與課程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7 韓靖;論中小學教師的課程權力[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翠平;論實踐的課程觀[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迎春;教育習俗視野下對課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10 吳靜;課程變革視域下的課程監(jiān)控制度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984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9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