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顯自尊在中學生親子依戀和交往焦慮的中介和調節(jié)效應
本文選題:中學生 切入點:交往焦慮 出處:《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摘要】:目的了解中學生交往焦慮的狀況,探討親子依戀、外顯自尊和交往焦慮三者之間關系以及外顯自尊在親子依戀和交往焦慮間的中介和調節(jié)效應。方法采用交往焦慮量表、親子依戀量表和外顯自尊量表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對蚌埠市龍子湖區(qū)和禹會區(qū)4所中學2 791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不同程度師生關系、不同程度同學關系的中學生交往焦慮得分比較差異顯著(P0.01);父母總依戀、父依戀、母依戀與交往焦慮之間均呈負相關(P0.01);外顯自尊與交往焦慮呈負相關(P0.01);外顯自尊在父子依戀、母子依戀對交往焦慮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分別為43.35%和49.74%;但外顯自尊在親子依戀對交往焦慮的影響中調節(jié)效應不顯著。結論引導中學生改善親子關系,正確把握自尊彈性,可緩解和降低中學生的交往焦慮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child attachment, explicit self-esteem and communication anxiety, and the mediating and regulating effects of explicit self-esteem o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communication anxiety. From November 2010 to March 2011, 2791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4 middle schools in Longzihu District and Yuhui District of Bengbu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cale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scale from November 2010 to March 201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communication anxiety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schoolmate relationship (P 0.01),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 attachment, father attachment, parent attachment and communication anxiety,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plicit self-esteem and communication anxiety (P 0.01),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and child attachment on communication anxiety is partly mediated, which is 43.35% and 49.74%, respectively, but explicit self-esteem i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influence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communication anxiety.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an be improved by lead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orrectly grasping the elasticity of self-esteem can alleviate and reduce the level of communication anxie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作者單位】: 蚌埠醫(yī)學院護理學系;蚌埠醫(yī)學院預防醫(yī)學系兒少衛(wèi)生學教研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972496)
【分類號】:B8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肖融;吳薇莉;胡峻梅;邱昌建;王強;魏庚;孫錦華;楊闖;宋萍;葉安紅;張偉;;成都市大中學生社交焦慮障礙患病率及發(fā)病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4期
2 臧運洪;趙守盈;陳維;潘運;張禹;;用項目反應理論修訂父母同伴依戀量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2期
3 李虹;心理健康的測量:自尊量表和情感量表的比較[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4年02期
4 郭曉薇;大學生社交焦慮成因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0年01期
5 葉冬梅;錢銘怡;劉興華;陳曦;;社會交往焦慮量表和社交恐懼量表的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年02期
6 姚玉紅;劉亮;趙旭東;;不同性別低年級大學生的自我分化與心理健康:自尊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年1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琛;中學生核心自我評價與歸因方式及社交焦慮關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長征;李志剛;;醫(yī)學生人際信任、交往焦慮調查及其相關性分析[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2 李霞;徐淑秀;姚榮英;;青少年兒童社交焦慮障礙成因的研究進展[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3 李虹;商磊;聶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動力系統(tǒng)分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年02期
4 潘運;沈德立;;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動力系統(tǒng)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年04期
5 吳靜珊;;大學生成人依戀對社交焦慮的影響機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6 楊遠波;張軍;劉艷麗;;我國兒童社交焦慮的差異性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01期
7 謝威士;阮越;;自我效能感在家庭外支持與交往焦慮間的中介作用[J];大理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汪濤;譚靜;李敏;張夔;馮正直;;醫(yī)學生社交焦慮與自尊和人格特征的關系[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11期
9 馮哲;郭濤波;靜進;;某醫(yī)科大學貧困生社交回避和苦惱心理特點[J];華南預防醫(yī)學;2006年05期
10 鄭衍亮;張作記;;心理行為干預對成人正畸治療患者牙科焦慮和社交焦慮的作用[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Associated with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A];Proceedings 2010 IEEE 2nd Symposium on Web Society[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祝春蘭;網(wǎng)絡學習中自我監(jiān)控的結構與影響因素[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邵寧;身份與排斥:中美非主流社會群體比較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3 吳薇莉;成人依戀在社交焦慮障礙(SAD)中的心理表征模型及其在SAD心理治療中的應用[D];四川大學;2004年
4 楊俊敏;維漢大、中學生體育目標定向、身體自尊、社會性體格焦慮、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馬嶸;不同運動方式和情境對大學生社會性體格焦慮影響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敬陽;社交焦慮障礙的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7 許志紅;大學生人際困擾與應對策略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干預[D];吉林大學;2010年
8 許書萍;高社交焦慮大學生的解釋偏向[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齊斯文;不同證型中風偏癱患者心理行為特征及心理干預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饒曉;90后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同一性和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敏;高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和諧、社交焦慮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1年
4 王芳;山西省大學生就業(yè)危機感現(xiàn)狀及其歸因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郭龍;兒童社交焦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氣質類型關系之探討[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振幫;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自我監(jiān)控、自我表露的關系[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7 馮文惠;團體沙盤游戲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8 薄祺雯;社交自我效能感問卷在中國職業(yè)人群中的效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趙飛飛;大學生自尊、社交焦慮和自我和諧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騫;用核心自我評價矯正自考生學習倦怠的干預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超榮,甘怡群;核心自我評價:一個驗證性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2 甘怡群;奚莊莊;胡月琴;張軼文;;核心自我評價預測學業(yè)倦怠的新成分:集體自尊[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3 鄭寧;從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看當代大學生人格發(fā)展[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4 齊玉龍;城市與農(nóng)村生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05年04期
5 張靜;自尊問題研究綜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劉朝杰,李寧秀,任曉暉,李俊,張駿,孫丁;36條目簡明量表在中國人群中的適用性研究[J];華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7 宿淑華;王本法;;高二學生自尊、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8 高文鳳,叢中;社交焦慮與大學生自尊、自我接納的關系[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年03期
9 趙亮培,鹿元香;歸因理論與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10 栗文敏;劉麗;;社交焦慮研究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0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安曉鵬;大學生自我分化特點及其促進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隨明明;高中生自我分化的結構及其與依戀、自尊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佩寬;董小蘋;孫忠雄;胡衛(wèi);李兆源;范顯義;;上海中學生性發(fā)育、性意識的調查分析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1989年06期
2 本刊記者;;荊州地區(qū)中學生文聯(lián)成立[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1年04期
3 劉振興;中學生憂郁情緒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2年02期
4 陸踴;;中學生心理疲勞現(xiàn)象透視[J];江蘇教育;1992年Z1期
5 王艷玲;中學生狹隘心理簡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5期
6 汪洋;;永遠的50元[J];新青年(朋友);2002年04期
7 楊森;;描繪一個“好老師”[J];希望月報;2002年14期
8 王宗文;Author Unknown;; 自相矛盾的時代[J];英語知識;2002年05期
9 顏惠珍;;中學生上網(wǎng)心理分析與對策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10期
10 陳熾明;煙火季節(jié)[J];中國校園文學;2003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軍;;宣泄與健康——淺談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導作用[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2 周志榮;;中學生社交焦慮的團體心理干預的實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陳傳鋒;許凈露;金一波;;恢復高考30余年來中學生學習狀況的歷史回顧與思考[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楊小洋;申繼亮;;中學生個人認識論發(fā)展特點及與其發(fā)散性思維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張繼;王耘;;中學生學習倦怠的問卷編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胡麗;趙玉芳;;汶川地震后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心理干預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京誠;徐守森;劉小芹;杜吟;;中學生體育鍛煉動機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鄭斌;;呵護心靈翅膀 放飛青春夢想——淺談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年
9 程軍;;宣泄與健康——淺談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導作用[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年
10 孟四清;;中學生問題行為量表的理論構建與編制[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文;中學生為何不認技校這條路[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7年
2 商州二職中 王小亞;當代中學生心理及行為淺析[N];商洛日報;2006年
3 朱劍慧;以色列中學生:成績不是生活的中心[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4 石雨川;穿要名牌 吃要精美 用要高檔觀[N];雅安日報;2008年
5 黃艾禾;一個另類中學生的寫作世界[N];光明日報;2008年
6 記者 成雄 王玉國;市三運會暨第二屆中學生運動會閉幕[N];天水日報;2009年
7 孟民 祝嘉;完不成社會實踐 中學生不能畢業(yè)[N];寶雞日報;2009年
8 記者 邵涌河;我市一中學生發(fā)明英文規(guī)范 書寫訓練方案獲國家專利[N];赤峰日報;2010年
9 高密市第五中學 吳賓;新課標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興趣的探究[N];學知報;2010年
10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 董毅然;腐敗導致中學生心理陰影[N];北京科技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洋;中學生擔憂的一般傾向性和內容特殊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鄭淮;場域視野下的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肖漢仕;中學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編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預[D];中南大學;2007年
4 趙瑞情;中學生社團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馮正直;中學生抑郁癥狀的社會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翟群;中學生自我價值感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亓圣華;中學生羞恥感與身體鍛煉之間的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月娟;中學生學習能力傾向測驗的初步編制[D];中南大學;2002年
9 楊彥平;中學生社會適應量表的編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翟一飛;中學生鍛煉自我妨礙行為及其相關心理因素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靈;中學生社交焦慮現(xiàn)狀、應對方式的特點及二者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吳艷平;中學生寫作狀況的調查與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吳紅順;中學生知識學習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瓊;論中學古典詩詞教學與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楊小洋;中學生提問能力發(fā)展及與其閱讀理解能力關系的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宋玉連;中學生對統(tǒng)計表的理解能力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陶梅;中學生地理圖像技能培養(yǎng)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龔艷明;在化學教學中學習動機激發(fā)策略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興美丹;西安與澳門中學生自我價值感的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徐曉飛;中學生學業(yè)社會比較對學業(yè)壓力應對策略的影響[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821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8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