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教育政策網(wǎng)絡治理的思考
本文選題:教育政策網(wǎng)絡治理 切入點:主體 出處:《教育探索》2013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政策網(wǎng)絡治理理論對我國教育改革網(wǎng)絡治理具有啟發(fā)意義。構建完整的教育政策網(wǎng)絡治理模式需要從治理的主體、工具、理念、機制四個方面,思考轉型期我國教育政策網(wǎng)絡治理的內在機理。
[Abstract]:The theory of 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 has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network governance of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educational 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 model, we need four aspects: the main body, the tool, the idea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Thinking abou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policy network governance in China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0-011.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東;;誰的教育理想推動教育改革——基于一種教育實踐哲學的考察[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07期
2 楊淑清;;小議多媒體教學[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3 宋五好;;主體建構的生成性學習與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張婕;徐武;;基于綜合型教學模式的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5 戴小春;;高校課程管理主體之“權利”與“權力”[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劉利敏;劉清法;扶長青;;課堂教學交往常見的問題及其對策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7 曹步文;陳娟;;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開放型教學模式[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年08期
8 金延;;關于教師品德建設問題的幾點思考[J];當代教師教育;2010年01期
9 楊海岸;情感在主體進取中的作用[J];懷化學院學報;1987年02期
10 龍正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行為的外部性分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列尊;;復雜認知模型及其對教育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余文森;;皮亞杰認知結構理論對教學的指導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秉翰;;教育解放人——兼議馬克思“解放”的一個命題[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三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張蓮;張新蕾;;我學習我快樂[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馬文浩;;德育工作五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二)[C];2009年
6 李向陽;;學生自治是教育對象“客”、“主”體論的真正體現(xiàn)[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第三、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2年
7 吳小旦;;學校走進愛牙日[A];浙江省推廣發(fā)展健康促進學校項目論文集[C];2005年
8 陳天勇;;自我監(jiān)控于學生的課堂學習[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三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9 張慧萍;;試論皮亞杰的數(shù)學觀下的兒童的數(shù)學思維與數(shù)學學習[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王慶珍;;淺談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專家談怎樣學好電腦[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1年
2 金_g;E課堂VS傳統(tǒng)課堂[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2年
3 上海市閘北區(qū)教育學院計算機中心 杜興義;給網(wǎng)絡教育把脈[N];中國婦女報;2000年
4 張進東 李惠珍;教師心理健康探析[N];甘肅日報;2006年
5 駐站記者 郭景超;林西縣探索寄宿制學!叭δ芤恢黧w”辦學模式[N];赤峰日報;2008年
6 本期論壇客座主持 余勝泉 主持 余冠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處是大道[N];中國教育報;2001年
7 本報記者 張玉梅;讓網(wǎng)絡帶給學生們創(chuàng)新精神[N];光明日報;2000年
8 溧陽市實驗小學 芮火才;學校管理創(chuàng)新的三個取向[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9 張蕾;鎮(zhèn)江加快推進學校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10 本報評論員;推進產學研結合新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仲建維;沉重的主體[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鄭太年;學校學習中知識意義的缺失與回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但武剛;培養(yǎng)現(xiàn)實活動的主體[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孫霄兵;受教育權主體范式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克建;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徐波鋒;教育的審美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范庭衛(wèi);教學過程理論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9 孫振東;教育研究的主體性問題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立仁;德育價值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光文;課堂的生態(tài)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謝曉軍;校本課程價值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3 梁偉東;論以人為本的德育觀[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唐小華;課程之于主體的生成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吳亞林;主體德育論的超越——德育理論建設的一個新視角[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鄧惠明;“主體——發(fā)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7 李赫;元教育技術理論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溫雙艷;論學校品牌建設[D];山西大學;2007年
9 夏春娥;論德育的主體性關懷[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毛晨熙;教學主體論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5596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59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