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人格學說:對教育因何有價值的兩種回答
本文關(guān)鍵詞: 多元價值觀 絕對價值 價值秩序 人格 價值感 價值欺罔 出處:《教育學報》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只有澄清價值關(guān)系、揭示價值秩序,多元價值觀才是不僅可以堅持且能得到辯護的價值立場,也才能提出針對具體實踐事務的評價標準?档麓_立人格價值在目的王國中的絕對價值之地位,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認識價值秩序的制高點。但其方法是以回避實質(zhì)價值及其秩序問題為代價的,其人格學說要求在使人成人的意義上把自主和獨立作為教育的先決條件和必經(jīng)之路、把德行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來看待。舍勒用現(xiàn)象學方法透視價值秩序,也肯定了人格價值是絕對價值。其人格學說要求把人格理解為行為中樞、愛的中樞、理解為人的價值本質(zhì)。這個學說也揭示了教育中的惡性競爭、價值欺罔、人格扭曲是如何發(fā)生的。它要求看到一切教育都建基于并始終伴隨著價值感的培育,而價值感的形成過程正是人格的形成過程。
[Abstract]:Only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value and revealing the order of value, can the pluralistic values not only adhere to but also be defended. Kant established the status of the absolute value of personality in the kingdom of purpose. In fact, it provides a commanding point of understanding the order of value, but its method is at the cost of avoiding the problem of substantive value and its order. His personality theory requires that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be regarded as the prerequisite and the only way of education in the sense of making people adult, and that moral conduct be regarded as the highest aim of education. Scheler uses phenomenological methods to see through the order of value. It also affirms that personality value is absolute value. Its personality theory requires that personality be understood as behavior center, love center and human value essence. This theory also reveals the vicious competition in education and value deception. It requires to see that all education is based on and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ense of value, and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 sense of value is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作者單位】: 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09NXY06)“教育價值的生活世界現(xiàn)象學回溯——生活教育理論的價值基礎(chǔ)與實踐根基”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一、多元價值觀的是與非價值問題不可能“怎樣都行”①。因為不在觀念上把一切價值拉平,說一切都一樣,就不可能對實踐說“怎樣都行”,而拉平了的價值將不再是價值。無論價值一詞的歧義大到何種程度,也無論價值一詞能否定義②,可以肯定的是,人們總是在意識到某些事物、事情是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鳳秀;王高堅;;教師應學會尊重學生[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年05期
2 冉亞輝;;對自由主義德育的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0期
3 李金艷;;不要公布學生的成績[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05期
4 ;實現(xiàn)人格的自我完善[J];語文教學通訊;1993年07期
5 ;價值觀教育是社會轉(zhuǎn)型期多元價值的客觀要求[J];少年兒童研究;2010年20期
6 李素梅;;如何在教育實踐中遠離語言暴力[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0年15期
7 杜時忠;徐永珍;;價值觀辨析理論及其對我國德育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03年04期
8 曹榮譽;多元價值觀對學校德育的挑戰(zhàn)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5期
9 龔義成;;締造尊嚴[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6年12期
10 劉娟;崔瀾;;學校教育中師生的人格尊嚴及其實現(xiàn)[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2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勾柏頻;游旭群;蘭繼軍;王利平;;影響中學生自我評價的鍛煉行為——以西安、乾縣中學生為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學山;;構(gòu)建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 創(chuàng)造最佳的教育效果[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寧夏卷)[C];2010年
3 周朝英;沈鶴軍;;對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思考[A];邁向21世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shù)會議優(yōu)秀論文集[C];1999年
4 崔吉會;;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樹立新型學生觀[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5 王倩;;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編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6 譚小鋒;;中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學生心理問題淺析[A];全國德育教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樊召鋒;俞國良;曾盼盼;;中小學教師競爭態(tài)度與職業(yè)倦怠的對比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斯;;高職生心理困擾特點及對策[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9 宋京晶;周蜜;施鋼;;大學生心理適應狀況與發(fā)展特點[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10 黃麗;孫小菲;;焦點解決模式在學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應用[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特約評論員 聶輝華;教育需要多元價值觀[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0年
2 高云剛;“因材施教”別走岔路[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本版編輯 顧明遠 金琰 孫云曉 郭華 楊銀付;老師:對學生還要不要懲罰[N];天津教育報;2007年
4 盤縣灑基鎮(zhèn)落嘎小學 羅寶釵;如何杜絕體罰學生[N];六盤水日報;2009年
5 朱磊;消除校園語言暴力應從尊重孩子開始[N];中國改革報;2004年
6 本版編輯 無錫市洛社高級中學 秦小萍 江蘇省清江中學 戚光宇 海安縣李堡鎮(zhèn)堡河小學 周平健 金壇市湯莊中心小學 朱小燕 姜堰市王石中心小學 竇峰;學校管理需要什么樣的“人情關(guān)懷”?①[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7 記者 朱青;安徽新規(guī):教師禁用“蠢死了”等語言暴力[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8 東莞社會學者 吳嘉杰;唯有信仰才能真正撫慰靈魂的饑渴[N];東莞日報;2010年
9 高遠;肩育人重責 做文明教師[N];駐馬店日報;2005年
10 郭玉鑫(作者單位:榆中縣來紫堡中學);如何轉(zhuǎn)化“學業(yè)不良生”[N];甘肅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舒月;大學生對“緣”的態(tài)度與擇偶價值感的關(guān)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樊明亮;發(fā)展性教師評價制度反思[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童肖瓊;自我監(jiān)控學習中學習者信念與策略的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陳麗婷;多元價值觀背景下的青少年名利觀教育[D];蘇州大學;2011年
5 黃濤;上海地區(qū)碩士研究生專業(yè)認同問卷的編制及相關(guān)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顏娟;基于“經(jīng)驗”的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7 張敏;當代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使命—培養(yǎng)道德選擇能力[D];西南大學;2007年
8 蔣劍波;大學生評價教師多媒體教學效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柴華麗;從相對主義到核心價值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小溶;初一學生抑郁情緒的影響因素的個案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421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44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