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對代際收入流動的影響——基于代際數(shù)據(jù)的觀察
本文關鍵詞:我國教育對代際收入流動的影響——基于代際數(shù)據(jù)的觀察 出處:《管理現(xiàn)代化》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代際收入流動衡量的是個人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其父輩的收入決定,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機會平等程度。文章應用中國營養(yǎng)與健康調(diào)查的代際數(shù)據(jù),計算了教育對代際收入彈性的貢獻率。結果表明,教育是父輩對子輩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方式,對代際收入流動有著顯著的影響,政策含義是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有利于促進代際流動性。
[Abstract]: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flow measures the extent to which individual income is determined by the income of their parents, reflecting the degree of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a society. The paper uses intergenerational data from the China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ducation to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arents to invest in human capital of children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flow. The policy implication is that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經(jīng)濟學院;安徽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中心;安徽財經(jīng)大學會計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我國教育對收入代際流動影響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EAA080257)
【分類號】:G40-05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代際收入流動(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of In-come),也被稱為收入代際轉移(IntergenerationalTransmission of Income),衡量的是一個人的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其上一代人的收入決定,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機會平等程度,為不平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衡量代際流動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教育文摘[J];江西教育;1981年08期
2 蔡文(木叢);試談老撾的教育[J];東南亞研究;1984年02期
3 史達;教育要建立新的機制[J];教育導刊;1988年02期
4 曹小士;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jīng)濟與教育的相互關系[J];零陵學院學報;1988年02期
5 ;必須轉變“先經(jīng)濟后教育”傳統(tǒng)觀念[J];江西教育;1989年06期
6 張煜全;范穎慧;;依法治校是教育興旺之道[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1989年02期
7 李子彪;教育的文化思考[J];教育導刊;1990年Z3期
8 黃濟;關于教育功能的幾個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6期
9 孫喜亭;關于教育功能的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6期
10 約瑟夫·佩爾頓,丁興富;技術和教育:朋友還是仇敵?(二)[J];中國遠程教育;199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溫晉芳;;教育——為迎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奠基[A];社會主義與市場經(jīng)濟——全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jīng)濟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9年
2 朱光葳;;以德治國 教育為先[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朱倩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與對策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4 徐吉云;;農(nóng)村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農(nóng)業(yè)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徐衛(wèi)紅;;黑格爾國家神話中的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徐衛(wèi)紅;;黑格爾國家神話中的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吳思為;伍新春;;從建構主義到復雜科學[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章靈深;;發(fā)展創(chuàng)造教育 培養(yǎng)新型人才[A];學陶師陶 貴在實踐——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第二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6年
9 宋玉華;;教育對知識經(jīng)濟提出挑戰(zhàn)所面臨的新課題[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年
10 葛清秀;;教育與“中介”的相關性[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么加利;走向復雜:教育視角的轉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勝利;教育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3 吳航;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靖國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趙會可;共和國教育財政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姜國鈞;教育盛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席佩亞;價值教育模式: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曹永國;自然與自由[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鄧旭;四川藏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及教育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軼玲;友愛:來自德性的聲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旭;南非《2005課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奇勇;教育對經(jīng)濟增長貢獻的計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鄺紅軍;教育辯證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謝善梅;論人類理解的本質(zhì)及與教育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仝太景;中國轉型期社會分層與教育的互動關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7 方梅;學校反毒品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秦熠;承先與啟后[D];安徽大學;2005年
9 馮靜;網(wǎng)絡教學中教師評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莉;道德教育中的過程性理念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8161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38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