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客的虛擬學習社區(qū)交互行為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0 00:35
本文關鍵詞:基于博客的虛擬學習社區(qū)交互行為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博客 虛擬學習社區(qū) 社會網絡分析 CMC內容分析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網絡虛擬學習社區(qū)已成為信息時代重要的知識交流與共享平臺。尤其是在強調網絡用戶參與性的web2.0時代,基于網絡環(huán)境的組織學習更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博客作為web2.0時代最熱門的網絡應用,集中體現了網絡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知識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成為網絡虛擬學習社區(qū)的重要平臺。為了有效地促進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成員之間的知識交互,提高社區(qū)成員利用博客進行網絡學習的效率,有必要對以博客為平臺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的交互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存在的問題,便于今后有針對性的改進。 本研究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和CMC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內容分析方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中國教育人博客”為研究平臺,隨機選取“家庭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兩個虛擬學習社區(qū),分別從網絡結構和交互深度兩個方面對基于博客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的交互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發(fā)現: 以博客為平臺的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網絡結構松散,呈稀疏型。密度小,成員之間的溝通少;中心性較高的成員少,社區(qū)內活躍成員少,大部分成員對社區(qū)的知識貢獻不夠:小團體現象明顯,但形成小團體的也僅是少數成員,即只有少數成員之間建立了較緊密的聯系,其他多數成員還處于“網絡游民”的狀態(tài);小世界效應顯著,為成員之間的溝通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環(huán)境,核心—邊緣結構明顯,但是處于核心區(qū)域的活躍成員少,處于邊緣區(qū)域的游離成員多,不利于社區(qū)的穩(wěn)定。其次,虛擬學習社區(qū)交互深度不足。成員之間的互動次數少,盡管每篇博文都擁有大量的閱讀者,但是評論者少,博文作者與評論者之間雙向互動更少。在僅有的少數評論中,能夠針對博文主題,結合自身經驗,而發(fā)表的有深度、有思想的評論不足5%。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從學習者的認知、博客平臺的功能、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導致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網路結構松散、交互深度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博客 虛擬學習社區(qū) 社會網絡分析 CMC內容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TP393.092;G43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錄8-10
- 1 緒論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現狀11-13
- 1.3 研究內容13-14
- 1.4 研究思路與框架14-15
- 1.5 本章小結15-16
- 2 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16-26
- 2.1 博客16-17
- 2.1.1 什么是博客16
- 2.1.2 博客的特征16-17
- 2.2 虛擬學習社區(qū)17-19
- 2.2.1 虛擬學習社區(qū)概述17-18
- 2.2.2 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發(fā)展18-19
- 2.3 社會網絡分析理論19-25
- 2.3.1 什么是社會網絡分析19
- 2.3.2 社會網絡分析的主要研究內容19-24
- 2.3.3 社會網絡分析的主要研究工具24-25
- 2.4 本章小結25-26
- 3 “中國教育人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網絡結構分析26-48
- 3.1 “中國教育人博客”簡介26
- 3.2 “中國教育人博客”的數據收集26-28
- 3.2.1 樣本數據的數據選擇26
- 3.2.2 樣本數據的數據收集方法26-28
- 3.3 “中國教育人博客”的社會網絡分析28-47
- 3.3.1 樣本數據的形式化表達28-31
- 3.3.2 樣本數據的密度分析31-33
- 3.3.3 樣本數據的中心性分析33-37
- 3.3.4 樣本數據的小團體分析37-42
- 3.3.5 樣本數據的小世界效應驗證42-44
- 3.3.6 樣本數據的核心—邊緣結構分析44-47
- 3.4 本章小結47-48
- 4 “中國教育人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交互深度分析48-55
- 4.1 深度交互與深度學習48-49
- 4.2 樣本數據的交互層數分析49-50
- 4.2.1 交互層數分析標準49
- 4.2.2 交互層數分析49-50
- 4.3 樣本數據的交互內容分析50-54
- 4.3.1 基于博客的交互內容分析框架50-51
- 4.3.2 樣本數據的交互內容分析過程51-54
- 4.4 本章小結54-55
- 5 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的交互特征及改進策略55-61
- 5.1 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網絡結構特征55-57
- 5.2 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的交互深度特征57
- 5.3 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中存在的交互問題及原因分析57-59
- 5.4 促進博客虛擬學習社區(qū)交互的策略59-60
- 5.5 本章小結60-61
- 6 總結61-63
- 參考文獻63-6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文章66-67
- 致謝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紅亮;;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6年09期
2 黎加厚;趙怡;王玨;;網絡時代教育傳播學研究的新方法:社會網絡分析——以蘇州教育博客學習發(fā)展共同體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陳向東;方群;唐輝云;;Blog虛擬學習社區(qū)的社會網絡研究——以“東行記”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4 王陸;馬如霞;;意見領袖在虛擬學習社區(qū)社會網絡中的作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5 黃偉;;社會網絡分析視角下的虛擬學習社群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6 歐陽文風;;博客的興起與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的轉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期
7 韓曉春;戴霞;;內容分析法在中醫(yī)文獻研究中的應用[J];中醫(yī)學報;2010年04期
8 陳向東;曾燕燕;邢丹平;;協作學習的社會網絡研究——以上海農林職院07級網絡專業(yè)學生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9 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年05期
10 邱均平;李威;;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博主與評論者關系研究——以“科學網博客”為例[J];情報科學;2012年07期
,本文編號:10642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06427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