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三維錄像解析、數(shù)理統(tǒng)計、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用兩臺三維高速攝像機對2017第十三屆全運會男子跳高比賽進行現(xiàn)場拍攝,以比賽前8名的運動員最好成績的起跳技術作為研究對象。對起跳腿著地瞬間、最大緩沖瞬間、離地瞬間、緩沖階段、蹬伸階段、完整起跳階段六個部分對運動員身體各環(huán)節(jié)的角度、速度、身體重心高度和時間變化等指標進行三維運動學分析。結果表明:1.在起跳腿著地瞬間,從左膝和左髖關節(jié)的角度來看,我國運動員這一瞬間起跳腿伸的較直,著地技術做的較好,但有個別運動員還存在屈膝著地的現(xiàn)象。八名運動員的擺動腿膝關節(jié)角度基本合理,并且腿部折疊技術較好。經檢驗,在起跳著地瞬間的身體重心高度越高,取得的運動成績會越好,同時,身體重心高度與身高有較大關系,經調查我國運動員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身高差距不明顯,表明我國運動員這一技術表現(xiàn)較好。2.從最大緩沖瞬間的左膝關節(jié)角度來看,八名運動員的起跳腿緩沖較充分,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差距不大,但是孫釗的膝關節(jié)角度偏小,沒有在田徑教材給定范圍140°-160°之間,可能與孫釗下肢力量較差有一定關系。我國運動員在起跳最大緩沖瞬間的身體重心高度大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我國運動員這一技術表現(xiàn)較好。3.在離地瞬間,我國運動員起跳腿各關節(jié)角度偏小,我國運動員在這一瞬間起跳腿蹬伸不充分,八名運動員騰起角度只有王宇在50°-55°合理范圍內,其余七名運動員騰起角偏小。經檢驗,左踝水平速度越大,運動成績越好。我國運動員在起跳離地瞬間的身體重心高度普遍低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只有個別運動員達到了世界水平;同時,身體重心高度與身高有較大關系,經調查我國運動員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身高差距不明顯,表明此時我國運動員技術有缺陷。4.在起跳緩沖階段,除王宇之外的其他運動員左踝角度變化呈下降趨勢,根據(jù)技術原理得出王宇在這一技術中左踝關節(jié)動作技術存在不合理現(xiàn)象。經檢驗,左踝關節(jié)垂直速度,右踝關節(jié)垂直速度變化值越小取得的運動成績越好。我國運動員在緩沖階段的身體重心位移變化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較小。我國運動員在起跳緩沖階段的緩沖時間變化差距較小,并且我國運動員緩沖時間均值大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緩沖時間均值。5.我國運動員在蹬伸階段的髖、膝、踝關節(jié)的蹬伸幅度都小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我國運動員的髖、膝、踝關節(jié)伸展不充分。8名運動員身體重心變化速度基本合理,8名運動員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重心垂直蹬伸距離相比較短,我國運動員的蹬伸時間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的蹬伸時間相比差距較小,同時蹬伸時間小于緩沖時間,并且我國運動員的重心垂直速度較快,由此得出我國運動員的蹬伸速度較快。6.我國運動員在完整起跳階段的下肢關節(jié)角度變化基本合理,經檢驗,左踝和右踝關節(jié)垂直速度變化值越大,取得的運動成績越好,我國運動員在完整起跳階段的身體重心垂直位移變化差距較大,并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差距不大,但有個別運動員出現(xiàn)蹬伸距離較短現(xiàn)象。我國運動員在蹬伸階段的起跳時間都在合理范圍內,并且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相差不大。希望通過本論文研究,為改進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高運動員起跳技術提供參考。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體育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G823.1
【圖文】:
利用天津體育學院圖書館,通過檢索萬方、維普、CNKI 等網(wǎng)站查閱與跳高起跳技術方面相關的書籍、報刊、網(wǎng)上資料等,重點閱讀了有關男子跳高起跳技術方面的文章共 50 多篇,為本研究提供足夠的理論依據(jù)。2.2.2 三維錄像拍攝法本文通過現(xiàn)代拍攝手段用二臺 JVC-GC-P100 的高速攝像機對 2017 年全運會男子跳高運動員的比賽過程進行拍攝,運動員分別從正面和正側面同時進行定點拍攝,拍攝背越式跳高整個起跳技術過程的畫面,拍攝過程不停機完整不間斷拍攝運動員的比賽過程,每臺攝像機均有經過培訓的人員進行操作。攝像機主光軸的夾角約為 75 度符合生物力學的要求,拍攝頻率為 5oHz/s,拍攝距離分別為12米、36 米,攝像機高度均為 1.2 米。在標定三維定標框架時,應擺放在橫桿的右側(圖 2-1)其中 X 軸正向平行于橫桿指向助跑方向,與助跑方向相反為負;Y 軸垂直于橫桿,朝向橫桿為正,遠離橫桿為負;Z 軸垂直向上為正,垂直向下為負。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青松;;背越式跳高技術與起跳技術的關系[J];德州學院學報;2014年S2期
2 李厚林;王鵬;黃建民;許崇高;;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高運動員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付太山;管延偉;;現(xiàn)階段中國部分優(yōu)秀男子跳高運動員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8年01期
4 段寧;鄭志強;;中國電子競技體育產業(yè)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2期
5 宋廣林;閆之樸;;對我國男子優(yōu)秀跳高運動員起跳技術的三維運動學分析[J];體育學刊;2005年06期
6 程麗平,邰崇禧,李磊;中外優(yōu)秀女子跳高運動員起跳技術運動學指標的對比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1期
7 何濤,劉建國,吳新宇;背越式跳高“兩軸一桿平行”過桿技術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2年12期
8 李建英;王黎明;許家巧;;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高運動員助跑最后一步與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體育科學;2002年01期
9 吳勁松,呂乙林,李秀卿;背越式跳高起跳階段擺動腿擺動的運動學特征及對起跳效果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10 陳潔敏,章鶯;對我國部分優(yōu)秀男子跳高運動員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1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崔連紅;我國部分優(yōu)秀男子背越式跳高運動員最后兩步助跑及起跳技術的三維運動學分析[D];蘇州大學;2007年
2 閆之樸;我國優(yōu)秀男子跳高運動員起跳前擺動腿支撐技術和起跳技術的三維運動學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
27607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76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