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當代中小學體育課程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美當代中小學體育課程比較研究
【摘要】:中美兩國都十分重視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尤其是學校體育對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作用。2001年我國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2005年美國修改后的《邁向未來——國家體育標準》(Moving into the Future: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對體育課程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但由于中美兩國的文化傳統(tǒng)、哲學理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使得兩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概念有所不同,相應的體育課程目標、內(nèi)容設置、教學過程和評價體系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美國提出了“受過體育教育的人”的概念,這一概念始終貫穿在其中小學體育課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在教學之中就是始終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我國的中小學體育課程也強調(diào)對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健康第一”的理念,并制定了詳細的課程標準。 本研究通過對中美當代中小學體育課程在課程目標、內(nèi)容設置、教學過程和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比較分析,探討中美當代中小學體育課程的異同,研究的主要結(jié)論如下: 1、文化傳統(tǒng)對學校體育的建設理念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中國的儒家思想和美國的“熔爐”文化及“美國夢”對待“個體”有著明顯的差異,這就使得兩國在體育課程目標和內(nèi)容設置方面有所不同。 2、中美兩國對中小學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一致。中美兩國都十分重視中小學體育課程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影響。兩國都從國家層面對體育課程提出了要求,都突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都注重發(fā)展學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都強調(diào)終身體育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走到戶外,參加陽光下的體育運動,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3、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更加細致。美國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之上,沒有從國家層面對標準做進一步的闡述。而我國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對體育課程性質(zhì)、目標、內(nèi)容標準和實施建議都有明確說明。這更有利于用統(tǒng)一標準來檢測各項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 4、美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執(zhí)行力度較好。美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堅持培養(yǎng)“受過體育教育的人”的理念,能以學生作為教學的核心,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將體育運動當成樂趣,更加主動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目標設定雖然細致而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在具體執(zhí)行之中的力度不夠,未能切實達到目標的要求。這與我國現(xiàn)階段重視文化課成績的教育現(xiàn)實密切相關。 5、課程設置考慮社會狀況更有利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人才。美國的中小學體育課程始終以適應社會為其指導方針之一。體育項目教學中安排正規(guī)體育比賽是與社會聯(lián)系的最好的途徑之一。我國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對正式比賽的安排較少,尤其是校際間的比賽較少,相應學生與社會的接觸較少,感知較少。 6、美國的學校體育經(jīng)驗并非完全適合中國國情。我國的現(xiàn)實是,人口多,在校學生多,班級規(guī)模相對美國要大,有些教學模式并不適合在中國使用。 針對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的現(xiàn)狀,本研究提出的建議是: 1、在我國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中,在可能的條件下,或者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將學生作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中心,圍繞著人的培養(yǎng)來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夠?qū)Ⅲw育運動當作自覺自愿的行為。 2、在我國的體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與人格特征,以求培養(yǎng)出能適應社會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3、應當將體育與健康課程分開,將健康課程單獨開設,以便學生能夠更加系統(tǒng)全面地了解健康知識。如果目前實現(xiàn)有困難,至少應該提高健康課程的比重。畢竟體育運動只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一個途徑,除此之外,影響身心健康發(fā)展還有很多其他因素。 4、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應當做出及時的修改。美國的國家體育標準兩版頒布的間隔時間為十年。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從頒布至今已經(jīng)超過十年,在這十年之中,我國社會又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國家的體育發(fā)展方向也開始轉(zhuǎn)變。只有及時的修改,才能適應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體育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633.9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衛(wèi)紅;新世紀中學體育課程設計與評估標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劉凱,吳長青;體育課程探究式教學研究[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3 黎祖明;;對現(xiàn)階段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2期
4 曹炳山;邢楠;;淺析體育課程同素質(zhì)教育的關系[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年01期
5 祝紅軍;;職業(yè)中學體育課引入拓展訓練的闡述[J];中學教學參考;2009年36期
6 孟凡鈞;;淺談體育游戲在中學體育課程中運用[J];內(nèi)江科技;2010年08期
7 韓京松;;關于體育課程本質(zhì)的探究[J];才智;2011年24期
8 張燕;奧地利的學校體育動向和體育課程的狀況及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1994年06期
9 徐明欣,高斌,李瑞年,鞠傳進;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估方案的研制與實踐[J];體育科學;2000年02期
10 王蔥,胡久成;定向運動體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四川體育科學;200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遠;;體育課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2 張繁;宋麗萍;;淺談在體育教育專業(yè)中開設特殊體育課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A];殘疾人體育研究——首屆全國殘疾人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選編[C];2004年
3 王書彥;;關于體育新課程“科學”與“人文”的思考[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4 劉昕;;對體育課程目標建構的理論思考[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5 李樹怡;宗華敬;靳潤成;于小霞;;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銜接問題的研究——兼評我國體育課程目標[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6 朱瑜;龐元寧;許,
本文編號:11771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117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