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滿足社會需求的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造福社會的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為例
本文關鍵詞:基于滿足社會需求的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造福社會的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社會利益 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 CITRIS 協(xié)同創(chuàng)新
【摘要】:面向社會發(fā)展開展科學技術研究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當今人類面臨的許多重大社會問題提供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是當今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定位和目標。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緊迫的諸如環(huán)境和醫(yī)療保障等社會問題,造福社會的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創(chuàng)新研究戰(zhàn)略目標,科學設計組織管理體制,合理構建運行機制,不斷將研究成果產業(yè)化和社會化,將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現社會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實現協(xié)同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科學部;
【關鍵詞】: 社會利益 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 CITRIS 協(xié)同創(chuàng)新
【基金】:畢穎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CIA140183) 楊連生教授主持的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跨學科研究組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運行機制及其支撐條件研究”(7124001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649.712
【正文快照】: 對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而言,面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亟需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就需要進行協(xié)同創(chuàng)新,開展?jié)M足社會需求相關的突破性技術研究,最大程度地整合各創(chuàng)新主體的資源和條件,不斷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促進社會利益的不斷實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造福社會的信息技術研究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瑞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計算機教育(上)[J];計算機教育;2005年11期
2 張潤芳;加州海岸“理想園”——伯克利大學[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3期
3 宋煥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婁枝;;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費來源和支出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09期
5 陽衛(wèi)國;;走進伯克利[J];新湘評論;2009年03期
6 顏媛媛;;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研究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與啟示[J];教育探索;2010年09期
7 武學超;;加州大學(伯克利)學術卓越的生成邏輯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8 劉舒曼;;夢里縈回伯克利[J];博覽群書;2012年11期
9 ;低碳生態(tài)城市案例介紹(二十三):美國加州伯克利(下)[J];城市規(guī)劃通訊;2013年09期
10 胡鈞;一位中國訪問學者眼里的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J];世界科學;1997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David A.Hollinger;;伯克利:作為社會公益的高等教育(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許紀霖;;人文教育究竟何為?[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揚林;伯克利:“窮人”的大學[N];中國經營報;2007年
2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 馬秀蓮;伯克利市:三十年租金控制 “得與失”[N];中國經濟時報;2012年
3 馬秀蓮;伯克利:高房價中“補人頭”可行嗎?[N];中國經濟時報;2012年
4 雷泓霈;多學習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公共內涵[N];青島日報;2013年
5 ;美國紐柯伯克利分廠新建熱鍍鋅清洗段[N];世界金屬導報;2014年
6 記者 李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柏敬諾清華演講[N];新清華;2007年
7 記者 李含;“清華—伯克利周”拉開帷幕[N];新清華;2008年
8 記者 崔凱 通訊員 袁源 宋培晶;“伯克利—清華周”成功舉辦[N];新清華;2010年
9 早報記者 臧鳴;加州伯克利大學在滬設校園[N];東方早報;2011年
10 ;伯克利全面招生[N];中華工商時報;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孟甜甜;伯克利學派回應型法理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
2 馬雯;大學內國家實驗室的典范: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唐自單;伯克利學術戰(zhàn)略規(guī)劃管理研究與借鑒[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4 謝艷娟;大學影響力提升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847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68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