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基于聯(lián)合國“十年計劃”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框架的分析
本文關鍵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課程標準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基于聯(lián)合國“十年計劃”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框架的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課程標準 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 維多利亞州 “十年計劃”
【摘要】: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融入課程并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現行課程標準在學科中廣泛滲透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思想,貫徹了聯(lián)合國"十年計劃"對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要求,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沈陽市第二中學;
【關鍵詞】: 課程標準 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 維多利亞州 “十年計劃”
【分類號】:G561.1
【正文快照】: 2005年3月1日,聯(lián)合國在紐約總部正式啟動了“聯(lián)合國教育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十年計劃(2005年至2014年)”(以下簡稱“十年計劃”)。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鼓勵聯(lián)合國成員國政府將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內容,融入各國教育政策中,在一個更加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公正的社會里,促進人們所有方面的行為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史根東;王巧玲;;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馬開劍;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馬恒;基礎教育課程中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崔建華;論中國中小學教師的倫理責任[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邱菲;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音樂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孫鵬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在學校體育課程中應用的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5 李文;高中化學課程中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內容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謹平;高職英語課程標準構建的建議與設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黃哲文;關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曉娟;《化學反應原理》教材的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薛風德;;日本提高中小學教師業(yè)務水平的幾項措施[J];外國教育研究;1980年04期
2 ;蘇維埃學校建設決議案[J];江西教育;1981年09期
3 趙秀琴;日本學者論教學內容的現代化[J];課程.教材.教法;1981年02期
4 陳俠;課程研究引論[J];課程.教材.教法;1981年03期
5 陳俠;中小學教材建設的回顧和建議[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6 田小琳;;語文教材建設的寶貴財富——學習葉圣陶先生關于語文教材建設的論述[J];江蘇教育;1981年09期
7 李玉蘭 ,張永泰;家庭生活中的倫理學和心理學(九—十年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試用方案)[J];比較教育研究;1982年06期
8 郝葆謙;我初步嘗到了試教新編小學自然教材的甜頭[J];課程.教材.教法;1982年01期
9 ;建國以前的中學英語教學和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1982年01期
10 張敷榮;;關于保證學位質量的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魯少華;;人地關系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 雷鳴;;從國際基礎教育發(fā)展方向看我國的地理教育[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劉文豪;;課標改革、聽力為先——淡課程標準改革與英語聽力訓練[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林美玉;;新科學課程標準對中師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導向[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2002年度師范教育研究優(yōu)秀成果論文集[C];2002年
5 陳志遠;黃桂玉;謝菊芳;;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標準的研究[A];湖北省物理學會、武漢物理學會成立70周年慶典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潘克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探索研究[A];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許培良;王克強;;盎盎新篁破土出 撥節(jié)怒發(fā)追日來——開放式初中教育的過程實踐研究[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二——教苑擷英[C];2002年
8 李正茂;;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初步認識與實踐探索[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二——教苑擷英[C];2002年
9 肖惠敏;;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加強對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A];地理學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九次中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10 袁書琪;王曉文;劉恭祥;;當前高中地理課程改革中的若干重要問題探討[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楊騫;校本課程開發(fā)應注意的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北京市朝陽區(qū)華嚴里小學 鄭瑛;美、日課程改革的啟示[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本報記者 譚南周;臺教師進修與繼續(xù)教育(二)[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主任 尹少淳;貼近美術教育情景[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長泰縣實驗小學 何安主;“小學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的領會與對策[N];福建科技報;2000年
6 高秉庚;抓時事教育 促素質提高[N];光明日報;2000年
7 記者 束洪福;廣州普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N];科技日報;2000年
8 記者 丁洪美;綠色教育植根我國中小學[N];中國綠色時報;2000年
9 記者 尹鴻祝;新修中小學教材與大綱今秋啟用[N];人民日報;2000年
10 記者 范春生;推行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段玉山;GIS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及BISPGIS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董玉琦;信息教育課程設計原理:要因與取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柯森;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及其實施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胡慶芳;美國高中課程發(fā)展研究——從失衡發(fā)展到基礎振興[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勤;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內容設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繼和;日本初中理科教科書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淑文;中日兩國初中幾何課程難度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蘭;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師知識結構及發(fā)展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玉兵;對新大綱的認識與思考[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熊青玲;普通物理實驗課程標準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魏斌;小學英語課程標準的文化哲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羅新兵;高中數學課程彈性化的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竭艷麗;臺灣、內地九年一貫數學課程改革之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楊亞美;試論臺灣21世紀初國民中學國文科之課程綱要[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彭偉強;當代美國基礎教育外語課程發(fā)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陸小英;研究型學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高霞;科學探究在中、美兩國小學科學教材中體現的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志凱;中學文言文教學目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9900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99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