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班級文化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
本文關鍵詞:我國班級文化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
【摘要】:近十年來,我國在班級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涉及班級文化的內(nèi)涵、特征、構成要素、功能及發(fā)展途徑等,深化了人們的相關認識。但相關研究也存在概念不統(tǒng)一、重理論輕實踐、研究視野窄化等不足。今后的研究,需要我們厘清基本問題,將理論研究旨趣指向實踐,并結合具體學科進行整合研究。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班級文化 研究 回顧
【分類號】:G451
【正文快照】: 我國大體到20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關注班級文化。但是,班級作為學生成長的沃土,卻早已在20世紀初就進入了我國研究者的視野。那時,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教育家們基于富國強兵抵御外國侵略的目的,實行了四次教育變革,進而有一批模仿西方工業(yè)社會的大中小型學校也應運而生。這些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倪建英;堅持以人為本,開展班級文化建設[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孫曉燕;班級文化自主三部曲[J];教學與管理;2004年13期
3 葉瀾;21世紀社會發(fā)展與中國基礎教育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查嘯虎,陳玉梅;走向兩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別視角的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朱紹友;當前青年社會化過程中的隱憂與對策[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尚超;美國“家庭學!睂W生社會化問題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 裴娣娜;我國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根本轉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2期
5 楊東平;;從權利平等到機會均等——新中國教育公平的軌跡[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2期
6 張玉林,劉保軍;中國的職業(yè)階層與高等教育機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李傳益;論文化教育與文獻傳播[J];圖書與情報;2003年05期
8 谷峪,張文華;現(xiàn)代社會的社區(qū)教育大有可為[J];長白學刊;2002年03期
9 姚本先,陶龍澤;大學生學業(yè)成就的性別差異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10 劉寶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賀素芝;;從教師成長的角度談教育價值[A];200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李亞君;;加強班集體建設的有效策略[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3 朱丹茜;;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班級管理的創(chuàng)新研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4 毛勇;;人口學視角下中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速度發(fā)展過程中的反思[A];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何齊宗;走向審美人格[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新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4 黃忠敬;知識·權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鄭家福;新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文化檢討[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白蕓;理解學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杜曉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轉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旭;當代西方女性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彭波;關于思想政治課價值取向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與法律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4 薛孝宏;論教學交往——理論的探究與現(xiàn)實的思考[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常亞慧;教學認識方式考察[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王傳金;論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7 陳金龍;西北貧困地區(qū)小學校本師資培訓研究與實驗[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8 廖大鵬;論師生關系的新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楊曦;成都高新區(qū)離異單親家庭普高生的家庭教育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雷愛華;論課堂問題行為[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馬麗華;高校班級文化建設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05期
2 徐新;論社會轉型時期的校園文化建設[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4期
3 江新,鄭蘭琴,黃榮懷;關于隱性知識的分類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4 葉瀾;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構建——關于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跨世紀思考[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5 寧艷陽,常立農(nóng);隱性知識的傳播與共享[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俞小麗;;寓德育于班級文化建設之中[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年07期
2 黃為劍;;試論班主任在班級文化中的作用[J];閱讀與鑒賞(上旬);2011年04期
3 黃偉;;中美課堂提問研究述評及比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年03期
4 張怡;;淺析新時代下的教師角色[J];改革與開放;2011年14期
5 吳明超;;泛在學習中文學術論文的內(nèi)容分析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1年07期
6 林苑;;開展“教育行動研究” 實現(xiàn)教師從經(jīng)驗型到反思型的超越[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27期
7 吳永紅;;試析班主任個性特質(zhì)的潛在作用[J];閱讀與鑒賞(上旬);2011年04期
8 張聲遠;;論教育科研的整體研究法——教育科研方法探索[J];中學教育;2002年11期
9 黎水生;張婷婷;;班主任工作“三支柱”[J];班主任之友(中學版);2011年Z1期
10 于洪林;;論教師如何成為研究者[J];中國教師;2011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師勞動報酬研究綜述[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新課程下教師爭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焦向紅;;網(wǎng)絡教育呼喚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白蕓;;教育人種志研究中的倫理道德要求[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鑒;;教育人種志研究的理論與方法[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許國春;;對近年中國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郭紅霞;;“質(zhì)的研究方法”文獻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鄭金洲;;教育起源研究十七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解素敏;;基于設計的研究范式在教育游戲研究中的應用[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10 李元華;;元代陰陽學教學內(nèi)容考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上海市特級校長 特級教師 金哲民;文化管理班級 創(chuàng)新班級文化(下)[N];東方城鄉(xiāng)報;2010年
2 岳陽市長煉學校 唐紅;建班級文化 創(chuàng)和諧集體[N];岳陽晚報;2011年
3 劉良華;一個課程關鍵:讓教師成為研究者[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張店區(qū)蓮池學校 畢靜;讓情感潤澤班級文化[N];淄博日報;2008年
5 李夕芳;關鍵、核心與主體[N];中國教育報;2003年
6 周曉娜;教師應成研究者[N];人民日報;2011年
7 陳燕香 福建省古田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研究者漂亮的轉身[N];中國教育報;2009年
8 楊慶余;做一個真正的研究者[N];文匯報;2005年
9 ;“十五”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突破點[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袁振國(教育部師范司副司長、兼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研究,僅為興趣?[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啟剛;青少年情緒調(diào)節(jié):結構、影響因素及對學校適應的意義[D];吉林大學;2009年
2 杜文軍;作為一種方法論的課堂人種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靜芬;語文網(wǎng)絡教研探索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高閏青;“以人為本”理念及其教育實踐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杜燕紅;兒童特質(zhì)理解發(fā)展的特點與教育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薛曉陽;學校制度情境中的學生道德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吳維寧;理科教師學業(yè)評價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王春光;反思型教師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南昌;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曉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麗霞;班級文化建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秋穎;教師成為研究者:現(xiàn)實與展望[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謝章蓮;論教師成為研究者[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璜;在研究中認識新的自我——關于“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歐群慧;論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可能——一項個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程炳友;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困境與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趙玉娟;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初探[D];揚州大學;2005年
9 陳曦;新課程實施中的校長角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葛孝億;身份自覺:教育質(zhì)性研究者個人身份問題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226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2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