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流動兒童擇校的影響研究
本文選題:流動兒童 + 家庭因素 ; 參考:《人口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通過對"2010年北京市兒童發(fā)展狀況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把流動兒童就讀的學校劃分為三種類型,即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多的公立學校和流動兒童少的公立學校,這三類學校接收的流動兒童大體上對應(yīng)于不同的流動人口階層,依此為參照,分布在不同類型學校中的流動人口家庭的社會經(jīng)濟水平、社會網(wǎng)絡(luò)質(zhì)量、獨生子女比例、家庭教育期望和條件等呈現(xiàn)出逐級遞增的趨勢。在流動兒童少的公立學校中,無論學習成績還是家庭狀況,流動兒童和戶籍兒童均無顯著差異。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Beij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Survey in 2010, the schools attended by migrant children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at is, migrant children schools, public schools with more floating children and public schools with fewer migrant children. The floating children received by these three types of schools generally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floating population classes. According to thi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evel, social network qual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only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amilies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are taken as reference. The expectation and cond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tep by step. In public schools with fewer floating childre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loating children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children, regardless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or family status.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央財經(jīng)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共建項目“北京市流動兒童狀況、發(fā)展趨勢及其對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金(09YJC84005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CRK013) 中央財經(jīng)大學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支持計劃資助、中央財經(jīng)大學第三期211項目的支持
【分類號】:G52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友華;方長春;;社會分層與教育分流——一項對義務(wù)教育階段“劃區(qū)就近入學”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實證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2 陶紅;楊東平;;北京市“流動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沈祖超;閻鳳橋;;社會分層對于高等教育分層的影響——西安民辦高校學生家庭背景的實證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2期
2 陳友華;方長春;;社會分層與教育分流——一項對義務(wù)教育階段“劃區(qū)就近入學”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實證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3 杜鵬;基于基尼系數(shù)對中國學校教育差距狀況的研究[J];教育與經(jīng)濟;2005年03期
4 張應(yīng)強,馬廷奇;高等教育公平與高等教育制度創(chuàng)新[J];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5 馮顏利;論教育的公正性[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鮑風雨;高等職業(yè)教育理論及遼寧省高職教育需求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2 楊海燕;城市化進程中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孫百才;中國教育擴展與收入分配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梅;高校擴招與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潤洲;我國現(xiàn)階段教育公平問題的理論探討[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3 周守軍;枝江市義務(wù)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陳世永;關(guān)于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研究[D];安徽大學;2004年
5 霍宏霞;論受教育權(quán)[D];吉林大學;2004年
6 周華;社會正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黃昌洪;論社會公正[D];武漢大學;2005年
8 楊運強;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煒;教育性人力資本投資與失地農(nóng)民代際可持續(xù)生計[D];四川大學;2006年
10 李潔;教育公正的倫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恒昌;西方教育選擇理論與我國的中小學入學政策[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2 翁小萍,馮玲英,李慧蓉,彭詠梅;兒童學習成績與智力、氣質(zhì)、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相關(guān)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0年05期
3 雷萬鵬;從多元需求看流動兒童教育政策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J];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5 陳友華;方長春;;社會分層與教育分流——一項對義務(wù)教育階段“劃區(qū)就近入學”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實證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6 朱金富,祁富生,賈福軍;父母教育方式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年04期
7 鐘天平,金文煥,張秀梅,招慧英,林海建,楊春暉;小學生個性對學習成績的影響[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年01期
8 程曉樵;“擇!闭邔逃龣C會均等的影響——中國與歐美國家的比較[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9 馮麗雅;大、小班課堂教學中教育機會均等的比較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劉寶存,楊秀治;西方國家的擇校制度及其對教育公平的影響[J];教育科學;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磊;;流動兒童常見心理問題探析[J];達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Z2期
2 程福蒙;柯洪霞;;關(guān)于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再審視[J];教育探索;2006年08期
3 陳瑞豐;;我國流動兒童信息網(wǎng)絡(luò)的構(gòu)想[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6年12期
4 梁宏;;流動兒童的閑暇教育探析[J];內(nèi)蒙古教育;2009年02期
5 楊承霖;余賓蓉;趙菲;雷兆基;;流動兒童教育連續(xù)性影響因素的Logistic模型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區(qū)某農(nóng)民工子弟小學為例[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年02期
6 李雅儒,孫文營,陽志平;北京市流動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狀況調(diào)查研究(上)[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李成貴;;必須高度關(guān)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J];調(diào)研世界;2007年05期
8 左小彩;;改善城市流動兒童教育現(xiàn)狀的對策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0年18期
9 申繼亮;王興華;;流動對兒童意味著什么——對一項心理學研究的再思考[J];中國婦運;2007年06期
10 徐珊珊;尚秋謹;;流動兒童的義務(wù)教育與政策、執(zhí)行的缺失[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guān)黨校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潘瑞康;;關(guān)于流動兒童入學難的探討[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方春艷;鄭曉邊;;氣質(zhì)性樂觀、家庭因素與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研究[A];“兩區(qū)”同建與科學發(fā)展——武漢市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白羽;李曉娟;;家庭因素對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文彪 張霞 王平;寧夏留守流動兒童11萬[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2 記者 王一博邋實習生 張小彬;將建“五大管護網(wǎng)絡(luò)” 呵護留守流動兒童[N];鄭州日報;2007年
3 張瑩瑩;讓陽光沐浴每個孩子[N];云南政協(xié)報;2010年
4 戚海燕;二十三萬流動兒童基本有學上[N];北京日報;2003年
5 劉燕;西安流動兒童求學難題多[N];西部時報;2005年
6 黃煜盈;朝陽區(qū)安置7萬流動兒童就讀[N];北京日報;2004年
7 高欣;省農(nóng)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議召開[N];遼寧日報;2008年
8 通訊員 吳芳;為農(nóng)村留守流動兒童創(chuàng)造成長良好環(huán)境[N];大理日報(漢);2008年
9 記者 趙靜;全省農(nóng)村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舉行第一次聯(lián)席會議[N];青海日報;2008年
10 郝衛(wèi)江;流動兒童究竟該在哪上學[N];中國婦女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田寶宏;學齡人口變動對基礎(chǔ)教育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徐麗敏;農(nóng)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個發(fā)展主義的研究框架[D];南開大學;2009年
3 祝志芬;中國義務(wù)教育福利制度的發(fā)展及其完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登福;中國基礎(chǔ)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6 趙翠蘭;精神追尋:農(nóng)民工子女的語言與自我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廣東;從生活世界看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D];云南大學;2010年
2 賈志文;打工子弟學校教師流動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3 張雪萍;打工子弟學校在流動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王文斌;中國農(nóng)村—城市遷移者子女教育的經(jīng)濟分析[D];山東大學;2007年
5 侯艷敏;流動兒童教育公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6 馮幫;社會排斥與流動兒童的教育公平[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趙旭芬;北京市公立學校中流動兒童校園關(guān)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王冬梅;農(nóng)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調(diào)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媛;流動兒童學習適應(yīng)不良的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D];廣州大學;2008年
10 張潔;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quán)利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990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9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