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文化研究綜述
本文關(guān)鍵詞:課堂教學文化研究綜述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課堂教學 文化 文化研究 教學研究
【摘要】:當前,課堂教學文化研究已經(jīng)進入一個新階段,人們已經(jīng)開始把視角從宏觀轉(zhuǎn)向微觀,從課堂外部轉(zhuǎn)向課堂內(nèi)部。本文從三個方面總結(jié)了當前課堂教學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審視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關(guān)鍵詞】: 課堂教學 文化 文化研究 教學研究
【分類號】:G420
【正文快照】: 課堂教學文化研究即把教學這一話題置于文化的語境中,從文化的視角來觀察教學及教學中的文化現(xiàn)象,是教學研究文化轉(zhuǎn)向的結(jié)果。從廣義上看,課堂教學文化研究包括對教學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對課堂自身文化系統(tǒng)的研究。前者屬于傳統(tǒng)教學研究的范疇,而后者作為狹義上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楊宏麗;;課堂文化沖突的多視角審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劉耀明;課堂文化的詮釋與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23期
3 鄭潔;21世紀課堂教學文化的轉(zhuǎn)型:從模仿范式走向變革范式[J];教育探索;2003年06期
4 王志曲;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文化的重建[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5年11期
5 李秀萍;;教學文化:師生生活方式的構(gòu)建及呈現(xiàn)[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年04期
6 徐繼存;車麗娜;;教學文化研究引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7年04期
7 李秀萍;課堂教學文化:教學轉(zhuǎn)型的內(nèi)在機理[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4年04期
8 陳尚達;;課程改革中的課堂文化重建問題[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7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宏霞;中西方課堂教學差異的文化探源[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陳麗春;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文化的解析與重建[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3 馬忠興;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文化的反思和重建[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立欣;;學報編輯的文化選擇[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2 李震;體育教學中師生關(guān)系的社會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3 陳旭遠;;論交往文化及其教學論意義[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李佩紋;當代法國文化滲透力淺談[J];法國研究;2003年01期
5 李春英;;建構(gòu)主義模式下的《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教學[J];福建電腦;2006年08期
6 陳振中;社會性、互動與權(quán)力——詮釋課堂生活的社會學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年04期
7 楊儷儷;生態(tài)博物館——經(jīng)濟與文化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1年03期
8 許月明;淺議“教師”的內(nèi)涵[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3年03期
9 李國強,龔躍華;教師反學校文化現(xiàn)象淺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10 楊小玲;;論新時期高校課堂教學中課堂文化的構(gòu)建[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勇;;中學化學教學模式改革探討[A];湖北省中學化學“兩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文件和論文集[C];2007年
2 劉春花;;教師文化:教師專業(yè)成長之應有視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歐陽艷;;新課標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A];中國化學會關(guān)注中國西部地區(qū)中學化學教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田彤;轉(zhuǎn)型期文化學的批判[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新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4 黃忠敬;知識·權(quán)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白蕓;理解學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陸啟光;壯族兒童社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三福;教學的語用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林;體育課程內(nèi)容資源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9 王前新;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陳云奔;教學公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暉;課堂教學中的機會均等——一種人種志的探索[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賈亞男;區(qū)域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的理論初探與實踐[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歐群慧;論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可能——一項個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徐瑞;學生越軌行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5 施敏;論網(wǎng)絡文化與人的現(xiàn)代性[D];廣西大學;2002年
6 吳嫻蘭;控制與服從:賞罰對學生行為的影響——“小學課堂教學生活片段”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7 臧公余;論文化哲學視界中的“文化”范疇[D];蘇州大學;2002年
8 付安權(quán);東鄉(xiāng)族小學生漢語文學習困難與教學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王彥;走進課堂生活的無聲世界[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燕;課程價值取向之“應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廣文;宋乃慶;;論教學智慧[J];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2 王攀峰;;論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學目的觀[J];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陳明華;新課程視野下課堂教學文化的構(gòu)建[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8期
4 楊穎東;提倡批判性思維 建設新型教學文化[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5 潘吉仁,周萍;論管理文化、學術(shù)文化和教學文化在大學改革和發(fā)展中的功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06期
6 孫芙蓉;互動 對話 轉(zhuǎn)變——“對話源—對話流—對話場”教學模式圖解[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02期
7 王魯蛟;淺析課堂教學民主的失落與重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年01期
8 劉合群;大學教授的教學觀念及其對大學的影響[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李方安,張良才;班級規(guī)模:一個不容忽視的學習資源[J];教育科學;2001年03期
10 王鐵群,張世波;論社會學視野觀照下的課堂文化[J];教育科學;2003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竇福良;課堂生態(tài)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柳偉;論課程實施[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楊宏麗;課堂文化—師生交往研究的一個新視閾[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韋韋;;課堂教學文化研究的新進展:兼論主要問題及對策[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8期
2 謝韋韋;;課堂教學文化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3 ;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文化研究分會 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概況[J];中小學電教(下);2011年05期
4 吳黛舒;;文化學和教育學中的“文化”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3期
5 徐輝;謝藝泉;;論后殖民主義視野下的教育思想[J];教育科學論壇;2006年07期
6 班建武;;文化研究的特點與教育學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張三花;黃甫全;;學習文化研究:價值、進展與走向[J];江蘇高教;2010年06期
8 邱伯勛;學習興趣與課堂教學[J];江西教育科研;1989年02期
9 劉立祥;;人體語言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評論;1990年01期
10 張舒予;談電視教學主講教師的形象塑造[J];外語電化教學;199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倪娟;海門市海南中學課題組;;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guī)劃課題“初中課堂教學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實驗研究”中期實驗報告[A];全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一)[C];2004年
2 李春鵬;張新奎;李為民;;信息化課堂教學“三原則”解析[A];中國教育技術(shù)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鄭祖利;;淺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4 盧傳梁;趙潤麒;;試論“主體性教學”(節(jié)選)[A];第六期全國陶研骨干培訓班文集[C];2001年
5 龐維國;;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性學習:生成論的視角[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鳳平;;對提高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認識[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7 李玉堂;;奏好課堂教學“三部曲”[A];2001中國電子教育研究論文集[C];2001年
8 鄢曉英;雷俊麗;;探討課堂提問[A];第十五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七屆工程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李鳳平;;對提高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認識[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年
10 林葉錦;李世臣;;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實現(xiàn)方法[A];中國航海學會船舶機電專業(yè)委員會2000年度學術(shù)報告會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 嚴育洪;莫讓學生在“被學習”中悟空[N];江蘇教育報;2010年
2 顧金光;新課標下課堂教學之符號詮釋[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崔麗霞;小議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N];萊蕪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鮑仁;課堂改革:催生特色鮮明的課堂教學文化[N];泰州日報;2011年
5 嚴永梅;課堂教學要有“厚重”感[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特級教師 金哲民;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8年
7 黃梅縣教學研究室 王定成;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謹防幾個誤區(qū)[N];黃岡日報;2009年
8 張國富 作者單位 靖遠縣北灣中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N];白銀日報;2005年
9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張梅玲;課堂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陽光心理[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明冰潔;新課程課堂教學之我見[N];駐馬店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xié)同:課堂教學系統(tǒng)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陳迪;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晉銀峰;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學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宇;意義的探尋[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孟琦;課堂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孫衛(wèi)國;數(shù)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呂紅日;教師“知識分子”角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良初;課堂傳播效果:研究的維度與理論的構(gòu)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吳國平;新課程行動中的教師成長[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強;在線測評系統(tǒng)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陳小青;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shù)應用策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侯元麗;課堂有效互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占豐菊;課堂教學中教師互動性決策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奕;中國語境下中外教師課堂互動的對比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6 李紅玲;論教學反思[D];山西大學;2007年
7 趙暉;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小學教師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的現(xiàn)狀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袁進霞;邁向滋潤生命的殿堂[D];河南大學;2004年
9 宋燕;課堂教學審美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殷曉靜;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91203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91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