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郝德永簡介
本文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應警惕的四種問題與傾向,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姓名: 郝德永 性別: 男
民族: 漢 籍貫: 遼寧北寧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出生年月: 1964年3月
工作單位: 渤海大學
職稱: 教授 職務: 副校長
畢業(yè)學校: 東北師范大學
最終學歷: 研究生 最終學位: 博士
辦公電話: 0416-3400007
傳真:
通信地址:
電子郵件:
研究方向: 教育學基本原理 課程與教學論
社會兼職:
進修留學: 1998-2000年在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工作。
學術榮譽: 2002年被評為渤海大學首批學科帶頭人,2005年被評為渤海大學A類學術帶頭人。是遼寧省中青年骨干教師,遼寧省“新世紀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培養(yǎng)工程”人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在《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課程、教材、教法》、《高等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報》等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了學術專著兩部,《課程研制方法論》和《課程與文化——一個后現(xiàn)代的檢視》,均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其中《課程研制方法論》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指導研究生情況:
研究生課程教學情況: 當代教育理論問題、當代課程理論、教育名著選讀
重要科研成果: 論課程研制方法論探究中的繭式多元化現(xiàn)象《外國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從“規(guī)律”的證實到意義的解釋——教育學的語義轉換《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文化性的缺失——論課程的文化鎖定邏輯 《外國教育研究》 2001年第2期
烏托邦——當代教育的根本品性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 2001年第2期
走向文化批判與生成的建構性課程文化觀 《教育研究》 2001年第6期
文化性的缺失—論課程的文化鎖定現(xiàn)象 《南京師范大學學報》 2002年第2期
教育學面臨的困境與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 2002年第4期
繭式文化與單向度課程 《全球教育展望》 2003年第3期
社會期待的位移與高等教育經(jīng)營范式的轉換 《高等教育研究》 2003年第5期
文化性的缺失——論課程的文化鎖定機制 《學科教育》 2003年第10期
新課程改革中的文化學研究 《課程、教材、教法》 2004年第11期
人的存在方式與教育的烏托邦品質 《高等教育研究》 2004年第4期
論教師的課程權力 《全球教育展望》 2004年第12期
當代課程的自主品質與自律途徑 《學科教育》 2004年第11期
課程認識論的沖突與澄清 《全球教育展望》 2005年第1期
社會化定位與適用型人才培養(yǎng) 《教育研究》 2005年第5期
新課程改革應警惕的四種問題與傾向 《教育科學》2006年第4期
新課程改革:癥結與超越 《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新課程改革中的思維方式突破 《林區(qū)教學》2007年第5期
當代教育的精神品格及追求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當代課程改革:方法的局限與癥結 《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年第5期
教育學的貧困與教師專業(yè)化素養(yǎng)的缺乏 《教育科學》2007年第4期
新課程改革對“篩選性”教學評價的突破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7年第3期
課程的本質主義癥結與“合法性”危機 《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未曾“發(fā)生”的改革——“接受性”課程改革及其“無效”狀況 《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12期
知識與課程:“支點”的困境與超越 《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0期
專著:《課程研制方法論》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年2月出版 2001年1月第二版 2002年8月第三版
專著:《課程與文化:一種后現(xiàn)代檢視》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年11月出版
科研成果獲獎情況: 《課程研制方法論》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本文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應警惕的四種問題與傾向,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26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4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