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口語成績測試新模式之探索
本文選題:對外漢語口語成績測試 + 真實性 ; 參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04期
【摘要】:本文提出:口語成績測試應強調真實性、互動性原則;應立足于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本;與水平測試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以所學內容為范圍,目標是檢測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考查的語言單位是語段,考查的語言形式是對話與獨白,朗讀的試題除了測語音外還可以發(fā)揮更多的作用。文章最后從試題設計、調查問卷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對口語成績測試的新模式進行探索。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ral test should emphasize the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ractivity;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student-oriented; it should have a certa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ficiency test, and the goal is to test the students' verb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language unit of the examination is the segment, the language form of the examination is dialogue and monologue, and the reading question can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ddition to the phonetic test. Finall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ew model of oral t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est design, questionnaire and so on.
【作者單位】:
【分類號】:H1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頌浩;口語測試的組織與實施探索[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劉頌浩,錢旭菁,汪燕;交際策略與口語測試[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2期
3 李海燕,蔡云凌,劉頌浩;口語分班測試題型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燕琴;;論情感因素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2 劉丹;;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年11期
3 吳伊南;試論八級考試大綱的重新修訂及其影響[J];國外外語教學;2005年01期
4 劉頌浩,汪燕;“把”字句練習設計中的語境問題[J];漢語學習;2003年04期
5 鄭玉琪 ,熊明麗;大學英語口試改進設想:一項實證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5年06期
6 盛越,管博;配對形式在口語考試中的作用——從劍橋第一證書口試看配對形式的作用[J];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7 張萱;從跨文化能力看大學英語口語測試[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徐海銘;謝忠明;;我國英語專業(yè)口語測試現(xiàn)狀的理論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梁書軒;大學英語口語考試普及化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覃新宇;關于大學英語口語測試[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甄鳳超;基于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外語學習者口語交際能力研究:COLSEC中的預構成語塊、圖式、語用特征及策略[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2 王篤勤;環(huán)境適應型評價模型及其在大學英語評價中的應用[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吳勇毅;不同環(huán)境下的外國人漢語學習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周之南;中國高校學生英語口語策略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函;大學英語口語考試反撥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張艷;英語口語教學模式初探[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3 唐耀彩;大學英語口語考試的反撥作用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4 張微;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反撥效應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段艷玲;目標、教學、評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6 趙蓉;[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7 陳媛;合作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基于口語課堂教學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8 薛國宏;對高中英語口語測試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朱小平;高考英語口試模式構建及實踐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陳嬋;[D];浙江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劉頌浩;口語測試的組織與實施探索[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李慶本,許雪立;中國漢語水平考試(高等)口試評分的誤差控制[J];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03期
3 竟成;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語法大綱[J];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03期
4 徐子亮;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04期
5 趙金銘;“九五”期間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03期
6 高海虹!214062;交際策略能力研究報告——觀念與運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1期
7 傅政,龐繼賢,周星;中國入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分析及需求預測[J];外語界;2001年05期
8 崔希亮;語言交際能力與話語的會話含義[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年02期
9 呂必松;關于語言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鄭懿德;;從歷年試卷看聽力口語課的教學及其測試問題[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2 陳賢純;;語言是不是知識[A];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3年
3 王魁京;;他們在社會言語交際中常碰到的幾個問題——對八名漢語學習者的社會言語交際情況的調查及問題分析[A];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3年
4 洪麗芬;;馬來西亞漢語學生與教師的交際策略探討[A];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6年
5 羅青松;;外國人漢語學習過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新戰(zhàn);;論應用寫作的真實性[J];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高燕;;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方緒軍;;專項漢語測試的特點及研發(fā)原則[J];世界漢語教學;2009年01期
4 鄭榮馨;;論修辭策略的評價標準[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5 呂公禮;真實準則的哲學認識論背景及理論邏輯模式[J];外語學刊;1999年01期
6 周勝;;語言測試各環(huán)節(jié)真實性概述[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6期
7 馬曦;;漢語口語測試評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莊元莉;外語教學讀寫過程中的“真實性”個案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周幸鍇;;淺論科技論文的可讀性[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王建梅;;論語言測試中的真實性[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龍劍平;;漢字楷體的形成及其發(fā)展[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2 樊立三;亢世勇;王興隆;馬永騰;;語文詞典標注詞性的基本原則[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楊愷琴;;信息傳播中的非語言符號[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劉潔民;;論學術論文寫作中材料的鑒別取舍[A];湖北省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2008年論文集[C];2008年
5 謝凱;;略談共青團工作應用寫作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的互動性[A];貴州寫作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2年
6 馬玉蕾;王振華;;類比和概念整合[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郭其慧;堅持標準 維護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信度與效度[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2 楊玉東 河南省林州市文化局;年終總結撰寫“四要訣”[N];中國人事報;2009年
3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 姚詠梅;總有一條最佳的路聯(lián)通你我他[N];大眾科技報;2009年
4 秦玉龍;平?jīng)鋈藶樯栋焉蠋小敖馐帧?[N];平?jīng)鋈請?2009年
5 青年學者 羽戈;漢字整形,為何顛倒民意?[N];東方早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田英華;語言學視角下的傳記體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雁冰;從真實性的角度看漢語中的時態(tài)算子對正極項的允準[D];湖南大學;2007年
2 夏秋惠;民事庭審語篇中的目標實現(xiàn)—評價理論視角[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9年
3 陸曉紅;對外漢語成績測試試題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葉萍;副詞“確實”和“實在”的多角度辨析[D];暨南大學;2008年
5 徐素琴;實情連接成分的話語標記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朱琳;隨意言談中“不合作”現(xiàn)象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7 鄭國平;漢語動賓優(yōu)勢結構的優(yōu)選論解釋[D];安徽大學;2007年
8 馮文敬;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詮釋與批判[D];黑龍江大學;2009年
9 張強;關于非傾向性系統(tǒng)偏差測試員原始評分的修正[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永華;現(xiàn)代漢語敘實性話語標記語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698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6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