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與文本多元化特征
本文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本多元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最新雜志: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承接著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大責任,近年來由于我國的影響力不斷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來到中國,或者通過各種渠道來學習漢語,使得學習漢語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一種潮流。根據當前的這一現狀,我國學者提出了對外漢語文本多元化方面的構想,其中不乏有多種極端構想,針對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是否有必要拓展多元化的文本教學模式,犧牲漢字的傳承精神,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要展開探討。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
針對當前的漢語學習熱潮,為了提高對外漢語的教學質量,滿足世界各國不同學習者的需求,我國的一些學者適時的提出了在教學中應用多元化文本構想。這一構想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漢語學習難度,提高漢語的閱讀效率,促成漢語的大面積傳播,弘揚民族文化,具體的方法是在漢語的文本中,包括但不限于改變漢語書寫方式等一切能夠快速促成學習者聽說寫方面能力的技巧手段。
一、對外漢語教學
1、對外漢語教學的概念
就是將漢語作為外語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具體的教學對象包括少數民族、海外華僑、外國人。但是當前我們所講的“對外漢語教學”,僅僅泛指針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外國人成為教學的主要對象。在應用語言學中,經過20年的穩(wěn)扎穩(wěn)打,對外漢語教學已經成為該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2、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
追溯歷史,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貫穿了長達2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但是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對外漢語教學才逐漸的發(fā)展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建立了相關的理論,實際推算下來,在我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已經發(fā)展了60年有余。我們將其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1950年至1978年,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初期,這一期間的對外漢語教學經歷了十年浩劫,因而出現了發(fā)展中的斷代現象。其次是1978年,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壯大并建立獨立學科的輝煌時期,到目前為止,有關于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人才儲備已經十分的豐富了[1]。
3、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對于漢語在國際范圍內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漢語的大面積傳播過程中,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明以一個小點的狀態(tài),瘋狂的向四面八方輻射,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中華文化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外漢語教學起到了對國家文化安全的構建作用,提升中華文化的競爭力。二十一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大數據的時代,每一個人都被一張無形的網所連接起來,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掌握一門外語成為時代對地球公民提出的要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盡可能多的掌握一門外語,對于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手段。范圍在擴大到國家層面,語言是促進交流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語言不通,就無從談發(fā)展。對于我國來講,擴大漢語的傳播范圍,是提升國際地位的重要手段,對外漢語教學擁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二、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
1、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構想的提出
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的開發(fā)構想被提出至今不足4年,還處于前期的討論研究之中。當前的構想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點,并由這些點向外繼續(xù)衍生,但都萬變不離其宗[2]。1)對標準漢字文本進行注音的教學模式。2)漢字與拼音混用的組合模式。3)漢字分詞連寫的模式。4)全盤拼音化的模式。這四個構想模式,歸根究底是由第一個模式所啟發(fā)出來的。構想者首先列舉了幾個現象:海外的華人華僑以漢語為凝聚力,表現出了比其他族裔都強的凝聚力,但是諷刺的是,華裔的后代似乎對漢語學習充滿了厭惡之情,更有人刊文,指出了這一社會事實。身處海外的華人小孩們,首先是有一定的漢語基礎的,連他們都認為學習起來很困難,就更不要說母語并非是漢語的外國人了,他們的學習難度相對來說是最大的。另外,學者馬慶株在2013年出版的論著中表示,將身處歐洲的海外華人子代和身處中亞三國的回族子代做了對比,指出身處歐洲的華人子代基本都不會講漢語了,而回族子代竟然能說的很流利。因此構想者提出了自己的結論:文字的繁簡,對于語言的傳承和學習的效率,有著重大的影響。并且根據這一結論提出了四個文本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國內的學術界,刮起了一陣討論和研究的狂風暴雨,但是就基本的文本多元化教學手段來講,仍然局限在這四個方式上,,并沒有提出更多更好的辦法。
2、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構想可行性的佐證
構思者針對以上的文本多元化模式,同時提出了幾個實例來加以佐證方案的可行性。首先以中國人和日本人學習英語為例,在這一方面,中國人與日本人普遍的感受是英語的閱讀很容易就能被理解,而難點在于聽和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與之相反,西方人學日語和漢語,就認為聽和說很容易理解,但是閱讀很難,導致外國人的學習進步很慢,我們常?吹侥切┱f漢語很流利的外國人,你就會驚訝得問他,你中文講的這么好,學了多久,結果外國人一開口就說,我來中國已經二十年了。從側面反證出外國人要想學好漢語,除了要處在漢語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還要經過相當漫長的時間,才能真正的掌握的這門語言。通常外國人學習漢語,就是依靠注音的方法。在當前我國的對外漢語教材之中,也正是使用了這種方法,原因是,如果教材全文都使用漢字,那么學生學習起來就會很吃力,增加了初學的學習的難度,對于興趣的培養(yǎng)的是不利的。由于難度太大,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谶@一原因,構思者升級了教學模式,提出教學活動中,使用拼音時間長短可以因人而異,使用程度深淺,也因人而異。就好比我們上小學,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來代替。構思者又列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是美國的摩門教傳教士,他們的傳教活動分散范圍很廣,幾乎遍布了世界各地,其中有專門負責華語區(qū)的傳教士,由于他們學習漢語并不是以閱讀為目的的,因此他們只需要懂得漢語的拼音就足夠了。經過一年左右的培訓,這些傳教人員就可以和華語區(qū)的居民無障礙的交流了。說到底,漢語拼音在傳教士的心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終身使用的文字。根據情況,構思者認為,可以適當的推進漢語拼音在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的主流地位,并且提出:當前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人將漢語拼音視為文字來使用,但這并不代表漢語拼音不能夠成為文字。構思者以美國研究漢語的學者為例,又提出了佐證:在美國,絕大多數已經熟練掌握了漢字的專家教授,在準備演講稿、對話測驗的過程之中,仍然書寫的是漢語拼音,他們認為,這樣的效率更高,而且輕松。另外國外存在一個現象,半數的漢語學習者,都存在聽的懂說的明白,卻看不懂字的情況,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學習“文盲”。國外的這一漢字學習現狀,給國內的學者帶來了深度的啟發(fā),認為,非漢字文化圈的人,只要不是進行書面的交流,就沒有學習漢字的必要,將漢語拼音作為終身文字,只要不產生交流障礙即可。學者們人們,外國人學習中文,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漢字的拼音化就是未來的的發(fā)展趨勢。拼音文字化,將成為主流,從而為我國文字學發(fā)展出一種新的研究門類。
3、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構思的評價
坦率的講,對外漢語教學,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科技如何的進步,都不能阻礙在教學中使用拼音這一方式。但是一味的將拼音作為學習漢語的重要利器,就是走入了歧途。完全背離了當初學習漢語的出發(fā)點,摒棄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本文認為,當前學者在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的構想方面,只是注重了漢語學習的簡化性,將漢語當作了一種工具,摒棄了漢字中千百年來的文化傳承[3]。這些構想盡管分析起來頭頭是道,但是在實踐中,必會遭遇很多困難,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他們愛中文,絕大多數是被漢字的優(yōu)雅所吸引的,使用拼音來做文字,在世界上廣泛的傳播,能夠得到學習的認同嗎,并且作為漢語教學者來說,認為這是對教師的嘲諷,最重要的是,與國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戰(zhàn)略目標不符。
三、總結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播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對外漢語教學文本多元化提出至今,沒有完全的理論基礎,相關方面的構想也忽略了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是對歷史和文化的顛覆。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改革,與國民意志相左,在我國沒有生存之道。
參考文獻
[1]阮靜.對外漢語教學中值得注重的幾個方面[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03:140-143.
[2]陸丙甫,謝天蔚.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本多元化[J].世界漢語教學,2014,01:113-127.
[3]李代麗.基于文化圖式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J].語文建設,2015,17:7-8.
作者:李雯婧
本文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本多元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69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66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