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談學校教育的再生產(chǎn)本性
發(fā)布時間:2017-10-07 19:15
本文關鍵詞:從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談學校教育的再生產(chǎn)本性
更多相關文章: 伯恩斯坦 符碼 符碼理論 語言 再生產(chǎn)
【摘要】:符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指代標識,通過觀念實施指代。伯恩斯坦從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入手,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了符號指代隱含著的社會問題。此后,在皮爾斯和卡西爾的啟發(fā)下,他以學校教育和課程內(nèi)容為背景,開始探索符號與意義、文化、甚至權力的關系。通過構建的符碼理論,伯恩斯坦指出中產(chǎn)階級善用精致型符碼,而勞動階級則傾向于使用限制型符碼。學校教育作為意識形態(tài)傳遞的媒介,它所使用的精致型符碼,更容易被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兒童所接受,因此,看似平等的教育,其根源就帶有了一定的不公平性。這樣中產(chǎn)階級的兒童相較工薪階層的兒童,更容易取得學業(yè)及社會適應方面的成功,進入上層社會,由此闡明了教育的文化和階級再生產(chǎn)本性。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
【關鍵詞】: 伯恩斯坦 符碼 符碼理論 語言 再生產(chǎn)
【基金】: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馬克思主義取向”(課題編號:2014228)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符號的本意是指具有某種指代意義的標識。它可以指代一個對象、一種特性,或者一個事件,甚至是某個實體的存在或發(fā)生,亦或是某種可能存在或發(fā)生的東西。[1]從其表意來看,符號應該是一種既定的客觀存在,很少有人追問符號與其對應物的對接是如何成立的,以及每一個符號與其對應物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路守香;教學實踐理論:伯恩斯坦的結構主義方法[J];外國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周利敏;謝小平;;從“權力再制”到“文化再制”:教育實踐中的符碼邏輯——伯恩斯坦符碼理論框架下的教育不平等問題[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周利敏;謝小平;;符碼實踐中的權力邏輯:教育不平等的新解釋模型——基于對伯恩斯坦符碼理論的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8年09期
4 周利敏;謝小平;;從“文化再制”到“權力再制”:雙重視野下的符碼邏輯——伯恩斯坦符碼理論框架下的教育不平等問題[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8年06期
5 謝小平;;符碼、分類與架構:符碼理論的主要思想及學術爭辯[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6 謝小平;周利敏;;符碼實踐中的權力邏輯:教育不平等的新視角[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J];;年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南非醞釀教育券試驗[N];中國教師報;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雷曉;知識的形成、傳遞與習得:伯恩斯坦教育論述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9895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98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