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模式研究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G32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景峰;科技革命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形成中的作用[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經濟論壇);2005年03期
2 李同華;;現(xiàn)代科技革命與中國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現(xiàn)代農業(yè)科學;2008年11期
3 陳旺;王仕軍;;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企業(yè)生產方式演進[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年05期
4 甲子;;前夜的警示[J];中亞信息;2010年01期
5 李延華;李寧;;科技革命的發(fā)展與社會主義演進的歷史脈絡[J];生產力研究;2010年10期
6 杭勤;科技革命對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作用[J];國際貿易問題;1978年01期
7 徐海成;科技革命與世界經濟一體化[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1997年01期
8 吳義生;一部結合中國實際研究科學技術社會影響的理論專著——讀黃順基教授著《科技革命影響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年08期
9 陳華杰;迎接科技革命新挑戰(zhàn)[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Z1期
10 宋儀;信息產業(yè)與新經濟的關聯(lián)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敏載;;獨曗蹊徑 旅怞嫁接科技的思考[A];全國第十一屆洞穴大會學術論文集[C];2005年
2 王榮栓;;論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高科技戰(zhàn)略[A];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模式·實踐——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6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6年
3 李惠國;;21世紀:科技革命與人類未來的喜與憂[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5:高科技的未來——正面與負面影響[C];2007年
4 嚴漢平;;近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及啟示[A];江蘇省科社學會2000年會議論文[C];2000年
5 李建中;;以世界科技革命為視角看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興衰[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賴慶玲;;推進新的農業(yè)科技革命[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7 朱麗蘭;;迎接二十一世紀科技革命[A];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文件[C];1996年
8 黃枝連;;兩岸四地新經濟交流協(xié)作——探索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A];新經濟與兩岸四地經濟交流協(xié)作——第六屆“中華經濟協(xié)作系統(tǒng)”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李廣敏;;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戰(zhàn)推動農業(yè)科技全面進步[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10 何傳啟;;科技革命與世界現(xiàn)代化[A];現(xiàn)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方方;低碳經濟或催生新的科技革命[N];中國經濟導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杜飛進 楊健;應對金融危機 迎接科技革命[N];人民日報;2009年
3 韓馨儀;新能源催生“第四次科技革命”[N];中國財經報;2009年
4 記者 周玉潔;中科院:未來科技革命趨于低碳化[N];經濟參考報;2009年
5 ;福建鞋企進入“科技革命”時代[N];福建工商時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楊建智;南昌節(jié)能掀起“科技革命”[N];江西日報;2008年
7 王慶;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為科學發(fā)展示范區(qū)建設提供科技支撐[N];大眾科技報;2009年
8 胡小平;制度創(chuàng)新是推動科技革命的關鍵[N];光明日報;2003年
9 蒙平;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N];無錫日報;2009年
10 科技部副部長 鄧楠;科技革命將給我們更大空間[N];中國婦女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守泉;科技革命與中國現(xiàn)代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楊兆山;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時代價值——科技革命視野中人的解放問題探索[D];清華大學;2004年
3 王鐘偉;科技革命與國家的作用[D];山東大學;2005年
4 楊民剛;經濟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D];山東大學;2005年
5 邵亞樓;國際經濟制裁:歷史演進與理論探析[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6 歐健;毛澤東鄧小平社會主義觀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7 林濤;科技與大國崛起:國際關系學的視角[D];暨南大學;2008年
8 宋群;21世紀初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
9 趙剛;地緣科技視角下的國家科技安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10 許寧;科技革命對多邊主義的多維建構效應探析[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靜;我國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徐佳;科技革命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D];東北大學;2008年
3 鄧楊素;科技革命與消費模式變遷[D];廣西大學;2003年
4 彭健欣;論科技革命對國際政治中權勢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向楠;科技革命與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的興衰[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金萍;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多維視角及當代闡釋[D];吉林大學;2005年
7 孫瑋霞;論新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主義的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秦少梅;鄧小平科教興國戰(zhàn)略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仲幾吉;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D];中共江蘇省委黨校;2003年
10 馬德金;科學革命實質的哲學探析[D];新疆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155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keyanlw/281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