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粒內養(yǎng)護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圖文】:
第5期韓松,等:陶粒內養(yǎng)護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745圖1各組混凝土24h開裂面積Fig.1Earlyshrinkagecracksofeachconcretein24h現一定程度的上浮,當飽水陶粒體積分數達到30%時,上浮陶?赡苁贡韺踊炷列再|發(fā)生較大改變,導致混凝土在平板開裂試驗中重新出現表面開裂現象;另一方面,結合表2中混凝土抗壓強度變化規(guī)律,發(fā)現內養(yǎng)護陶粒降低了混凝土的強度發(fā)展,過高摻量的陶粒導致材料強度降低,,也可能加劇早期收縮引起的開裂.對于C60混凝土,飽水陶粒也顯著抑制了混凝土的早期開裂,摻有飽水陶粒的C60內養(yǎng)護混凝土早期開裂面積明顯下降,開裂時間延后.摻量為20%的飽水陶粒能夠使混凝土早期不出現開裂,內養(yǎng)護作用明顯.由表3可見,陶粒內養(yǎng)護能夠顯著改善混凝土早期的抗裂性能,但當陶粒摻量達到30%以上,不僅對混凝土抗壓強度造成較大不利影響,還會出現抗裂性能下降的趨勢.對于C30和C60混凝土,20%的飽水陶粒是比較合理的內養(yǎng)護摻量,能夠明顯抑制混凝土的早期開裂,減少塑性裂縫的產生.2.3預吸水陶粒內養(yǎng)護混凝土的早期收縮配合平板開裂試驗進行內養(yǎng)護混凝土的早期收縮測量.本研究使用鋼弦式應變傳感器來測量初凝前混凝土的早期塑性收縮值,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隨著成型時間的推移,各組混凝土試件的收縮值不斷增加,初始收縮增加速率較快,24h后,收縮速率開始有所緩和,48h時,混凝土早期化學減縮基本完成,后期的干燥收縮發(fā)展速率較為緩慢.從收縮曲線來看,隨著飽水陶粒摻量的增加,C30和C6
現開裂,內養(yǎng)護作用明顯.由表3可見,陶粒內養(yǎng)護能夠顯著改善混凝土早期的抗裂性能,但當陶粒摻量達到30%以上,不僅對混凝土抗壓強度造成較大不利影響,還會出現抗裂性能下降的趨勢.對于C30和C60混凝土,20%的飽水陶粒是比較合理的內養(yǎng)護摻量,能夠明顯抑制混凝土的早期開裂,減少塑性裂縫的產生.2.3預吸水陶粒內養(yǎng)護混凝土的早期收縮配合平板開裂試驗進行內養(yǎng)護混凝土的早期收縮測量.本研究使用鋼弦式應變傳感器來測量初凝前混凝土的早期塑性收縮值,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隨著成型時間的推移,各組混凝土試件的收縮值不斷增加,初始收縮增加速率較快,24h后,收縮速率開始有所緩和,48h時,混凝土早期化學減縮基本完成,后期的干燥收縮發(fā)展速率較為緩慢.從收縮曲線來看,隨著飽水陶粒摻量的增加,C30和C60混凝土96h的收縮量均有明顯降低,而且在48h之后的收縮速率(后半段曲線的斜率)也有一定下降.說明飽水陶粒不僅能夠減緩混凝土早期的化學減縮,也明顯抑制了混凝土初凝之后的干燥收縮發(fā)展速率,顯著降低了混凝土的早期收縮值.對于C30混凝土,C30-2和C30-3這2個配合比混凝土的收縮曲線相差較小,說明當飽水陶粒摻量達到20%之后,再增加飽水陶粒進行內養(yǎng)護,對早期收縮的抑制作用不大.因此,20%即為飽水陶粒對粗骨料較合適的替代量.對于C60混凝土,20%飽水陶粒也是一個較合適的替代量.在飽水陶粒替代20%粗骨料進行內養(yǎng)護的作用下,C30混凝土96h內的收縮值從圖2各組混凝土的早期收縮Fi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楊魯;李化建;楊長輝;譚鹽賓;易忠來;;高吸水樹脂基內養(yǎng)護混凝土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1年S2期
2 韓松;閻培渝;;硫酸鹽對萘系減水劑與水泥相容性的影響[J];硅酸鹽學報;2010年09期
3 楊全兵;水中養(yǎng)護兩年高性能混凝土的自干燥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1998年03期
4 ;Study on the hydration product of cement in early age using TEM[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2年08期
5 陳德鵬;錢春香;趙洪凱;高桂波;;內養(yǎng)護措施改善混凝土收縮開裂性能[J];特種結構;2007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會凡;自養(yǎng)護高性能混凝土的試驗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2 周宇飛;高強混凝土內養(yǎng)護機制與控制技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以兵;;高性能混凝土自養(yǎng)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2期
2 楊魯;李化建;楊長輝;譚鹽賓;易忠來;;高吸水樹脂基內養(yǎng)護混凝土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1年S2期
3 桂海清,葛煒,王周松,錢曉倩;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體積穩(wěn)定性[J];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03年03期
4 萬煜;王智;郭清春;賈興文;;硫酸鹽對聚羧酸減水劑分散性能的影響[J];硅酸鹽通報;2011年03期
5 姚明甫;詹炳根;惠玲;;高性能混凝土的養(yǎng)護[J];工業(yè)建筑;2006年04期
6 王智;江楠;王應;萬煜;賈興文;;硫酸鹽對聚羧酸減水劑吸附量及吸附動力學的影響[J];硅酸鹽學報;2012年11期
7 錢利姣;張雄;;水泥與減水劑的相容性的影響因素及評價綜述[J];粉煤灰綜合利用;2013年02期
8 韓宇棟;張君;王振波;;預吸水輕骨料對高強混凝土早期收縮的影響[J];硅酸鹽學報;2013年08期
9 黃天勇;王棟民;劉澤;;高吸水樹脂作為混凝土內養(yǎng)護劑的研究進展[J];硅酸鹽通報;2013年11期
10 鄭洪偉;江楠;王智;;硫酸鹽對不同側鏈分子量聚羧酸減水劑分散性的影響[J];硅酸鹽通報;2013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田倩;繆昌文;宋紹銘;劉加平;;自養(yǎng)護技術-輕集料在當代高性能混凝土中新的應用[A];2004“第七屆全國輕骨料混凝土學術討論會”暨“第一屆海峽兩岸輕骨料混凝土產制與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錢曉倩;孟濤;詹樹林;方明暉;錢匡亮;;減縮劑對混凝土早期自收縮的影響[A];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第五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逄魯峰;林榮峰;王興昌;孫飛;郭慶亮;;新型內養(yǎng)護劑對高性能混凝土強度和收縮性能的影響[A];混凝土外加劑生產技術和應用新進展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黃天勇;王棟民;劉澤;;高吸水樹脂作為混凝土內養(yǎng)護劑的研究進展[A];2013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3年
5 韓宇棟;張君;王振波;;預濕陶粒內養(yǎng)護對高強混凝土板早期內部濕度的調控效果[A];2013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楊婷婷;基于集料功能設計的水泥石界面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侯東偉;混凝土自身與干燥收縮一體化及相關問題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3 嚴捍東;廢渣特性及其多元復合對水泥基材料高性能的貢獻與機理[D];東南大學;2001年
4 田倩;低水膠比大摻量礦物摻合料水泥基材料的收縮及機理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5 康明;施工期鋼筋混凝土構件約束收縮變形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6 韓松;石膏與堿金屬硫酸鹽對減水劑與水泥相容性的影響機理[D];清華大學;2012年
7 逄魯峰;摻高吸水樹脂內養(yǎng)護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和作用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8 劉榮進;有機—無機復合混凝土內養(yǎng)護材料設計、合成與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9 韓宇棟;現代混凝土收縮調控研究[D];清華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士業(yè);內養(yǎng)護混凝土強度與體積穩(wěn)定性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2 蔡永濤;超強吸水性樹脂SAP混凝土抗凍性能的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3 額吉樂;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縮及開裂抑制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吳炎平;養(yǎng)護溫度對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拉伸徐變影響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何文慧;內養(yǎng)護水泥基材料的力學及變形性能[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魏樹偉;引氣型自養(yǎng)護材料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王萬林;改性木質素磺酸鈣高效減水劑的合成與應用[D];西南科技大學;2011年
8 曹邦海;砂漿早期收縮測定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9 劉冬梅;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開裂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10 陳會凡;自養(yǎng)護高性能混凝土的試驗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邢鋒,馮乃謙;粗骨料對高性能混凝土抗壓強度的影響[J];低溫建筑技術;1998年04期
2 謝成新;鄭建嵐;;高性能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研究評述[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S1期
3 蔣亞清;;摻梳形減水劑水泥漿體早期水化產物形貌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1年09期
4 凌志達,呂憶農;大壩混凝土的水泥石-石英集料界面結構研究[J];硅酸鹽學報;1990年02期
5 魏風艷,呂憶農,蘭祥輝,許仲梓;粉煤灰水泥基材料的水化產物[J];硅酸鹽學報;2005年01期
6 巴恒靜,高小建,楊英姿;高性能混凝土早期自收縮測試方法研究[J];工業(yè)建筑;2003年08期
7 許賢敏;中斷養(yǎng)護對混凝土的影響[J];公路;2002年11期
8 喻樂華;混凝土集料界面與強度關系的界面理論分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9 吳會梅;王文珍;;高吸水樹脂研究進展[J];河北化工;2006年01期
10 安明U
本文編號:25816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guanlilunwen/chengjian/258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