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法理論文 >

法律變革與社會 ——以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1-19 20:32
  法律發(fā)展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是法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法律發(fā)展的途徑與方式之一的法律變革,它的發(fā)展對社會變遷具有反推作用,而如何使法律變革與發(fā)展同社會變遷形成良性互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筆者一直關心的重點。與此同時,這項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探尋法律變革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希望能對我們今天的法制現(xiàn)代化建設有所啟示與借鑒。本文包括引言、結語在內共五部分。引言部分除交代了本文的寫作動機、意圖和緣由之外,還著重闡述了選取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作為本文研究法律變革對社會變遷影響之“案例”的原因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將法學理論與部門法的實施效果結合起來,進而探尋法律變革與社會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第一部分為基礎理論篇。主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著重闡述了法律變革對社會變遷的作用、影響以及途徑等。第二部分為“婚姻法”實例篇,是本文展開論述的重要部分。主要從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的歷史背景、制定與實施,以及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等三方面來論述。近代以后的社會發(fā)展,婚姻法律制度的變革為1950年婚姻法的頒布實施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和法... 

【文章來源】:北方工業(yè)大學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法律變革對于社會變遷的影響
    1.1 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理論
    1.2 法律變革對社會變遷的作用
        1.2.1 積極的推動作用
        1.2.2 消極的阻礙作用
    1.3 法律變革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分析
        1.3.1 影響法律推動社會變遷的條件
        1.3.2 影響法律變革推動社會變遷的社會條件
    1.4 法律變革影響社會變遷的途徑
        1.4.1 建構論與進化論
        1.4.2 正式法變革的局限性
2 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與社會變遷
    2.1 新婚姻法頒布的歷史背景
        2.1.1 社會環(huán)境
        2.1.2 法律基礎
    2.2 新婚姻法的頒布與實施
    2.3 新婚姻法的頒布與實施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2.3.1 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
        2.3.2 擇偶觀的變化
        2.3.3 婦女財產繼承權的確立
        2.3.4 新型婚姻家庭關系的建立
3 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法律變革與社會
    3.1 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中法律變革與社會
    3.2 法治現(xiàn)代化發(fā)展模式的特點
    3.3 建國初期的法制現(xiàn)代化發(fā)展
        3.3.1 建國初期的新婚姻法變革
        3.3.2 建國初期新婚姻法變革與社會變遷的辯證關系
    3.4 建構型法律對法律變革與社會變遷的影響
    3.5 對于當代法制建設的借鑒意義
結論
參考文獻
在學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試論法律社會淵源的理論基礎[J]. 胡玉鴻,彭東.  中國法學. 2001(03)
[2]法律與社會理論的批判意識——略論馬克思社會理論中的法律思想[J]. 葛洪義.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2000(02)
[3]中國法治道路問題討論(下)[J]. 蔣立山.  中外法學. 1998(04)
[4]中國法制改革和法治化過程研究[J]. 蔣立山.  中外法學. 1997(06)
[5]中國法制(法治)改革的基本框架與實施步驟——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啟示[J]. 蔣立山.  中外法學. 1995(06)
[6]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建設特征分析[J]. 蔣立山.  中外法學. 1995(04)
[7]法官·法律·社會——讀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札記[J]. 蔣立山.  中外法學. 1994(01)
[8]遲發(fā)展效果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J]. 張靜.  中國社會科學. 1990(03)
[9]切合需要的婚姻法[J]. 張志讓.  新華月報. 1950 (05)
[10]認真貫徹執(zhí)行婚姻法[J]. 史良.  新華月報. 1951 (11)



本文編號:29876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9876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702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