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遷移現(xiàn)是一種發(fā)生在二語或外語學習過程中一種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上世紀末,隨著認知語言學研究的興起,人們逐漸開始關注語言遷移的過程,從而探究遷移背后的認知機制的問題。自從Jarvis和Pavlenko提出“概念遷移假說”以來,一大批學者以概念遷移為切入點,就詞匯、句法、語篇等方面展開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然而,從已有的研究來看,以時態(tài)為切入點的研究還涉之甚少。鑒于此,本文從概念遷移的視角出發(fā),從理解和產(chǎn)出兩個方面探索中國高中生英語過去時習得的基本情況以及偏誤背后概念層面的原因,旨在為我們今后的時體教學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啟示。本研究主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中國高中生在英語過去時理解過程中是否發(fā)生了概念遷移?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2)中國高中生在英語過去時產(chǎn)出過程中是否發(fā)生了概念遷移?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3)學優(yōu)生和后進生在英語過去時習得過程中是否有差異?如果有,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本研究以廣州市番禺區(qū)某中學高一年級一個自然班的5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研究。首先,利用語法判斷任務檢測高中生英語過去時理解過程中所依靠的主要判斷依據(jù);其次,利用《愛麗絲夢游仙境》的電影片段,布置筆頭的故事復述任務來收集高中生過去時產(chǎn)出過程時所出現(xiàn)的主要錯誤;最后,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探究高中生英語過去時習得偏誤的概念根源。對采集到的數(shù)據(jù)從概念遷移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1)受試在英語過去時理解時發(fā)生了概念遷移,具體表現(xiàn)在:首先,他們傾向于根據(jù)時間狀語來識別英語過去時;與此同時,他們容易將英語中的助動詞“did”等同于漢語中的體標記“了”和“過”;最后,在時間狀語從句中,他們傾向于根據(jù)從句來識別過去時。(2)受試在過去時產(chǎn)出過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六種錯誤類型,其中“be”動詞的誤用(類型1)、并列句中過去時使用錯誤(類型2)、復雜句中過去時使用錯誤(類型3)和多種時態(tài)的混合使用(類型5)這四類錯誤與概念遷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具體原因為:漢語主要采用詞匯手段去表達時間信息而英語傾向于使用語法手段;漢語表現(xiàn)出塊狀性和離散型而英語表現(xiàn)出連續(xù)性和勾連性;漢語習慣于將時間等背景信息置于中心事件之前而英語則不盡然。而這一切都與中國人整體性、形象性、圓形的思維模式有關。(3)學優(yōu)生和后進生在英語過去時習得方面產(chǎn)生了顯著的差異,后進生無論是在理解還是產(chǎn)出方面都更依賴于漢語的相關概念,產(chǎn)生了更多的理解和使用偏誤?傊,在英語過去時習得過程中,中國高中生確實出現(xiàn)了概念遷移的現(xiàn)象,而相比于學優(yōu)生,后進生更加依賴漢語的相關概念去幫助他們習得英語過去時。這樣一來,在今后的語言教學過程中,如何減輕甚至擺脫母語概念的干擾將是一個重要課題,值得進一步探究。
【學位單位】:廣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G633.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雁玲;;認知理論視角下的中國英語學習者一般過去時遷移現(xiàn)象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2 王文斌;何清強;;論英語“be”與漢語“是/有/在”[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年05期
3 于善志;王文斌;;英語時制中的時間關系及其語篇功能[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年03期
4 張會平;劉永兵;;英語詞匯學習與概念遷移——以常用動詞搭配、類聯(lián)接與語義韻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年06期
5 張會平;劉永兵;;英語介詞學習與概念遷移——以常用介詞搭配與類聯(lián)接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年04期
6 賈光茂;;漢英中介語中隱性話題結構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13年01期
7 薛芬;韓百敬;;中國英語學習者解讀多義詞動態(tài)詞匯語義特征和趨勢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8 徐慶利;蔡金亭;劉振前;;語言遷移研究近20年的新發(fā)展:回顧與思考[J];外語學刊;2013年01期
9 石進芳;;母語概念遷移能力、隱喻能力與語言水平的發(fā)展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03期
10 張華慧;孫鑫;;英語口語中動詞過去時的石化現(xiàn)象試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冬慧;漢語EFL學生反向遷移實證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吳文宇;母語概念化模式在外語句子理解中遷移作用的實證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劉曉濤;概念遷移視角下的中式英語語義重復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3 翟海霞;英語隱喻學習中漢語母語遷移的實證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8192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281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