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生命力
發(fā)布時間:2017-10-01 01:09
本文關鍵詞:論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生命力
【摘要】: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第一次將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實踐觀在馬克思哲學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對馬克思實踐觀的理解直接決定著對馬克思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觀在當代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馬克思在繼承與超越傳統(tǒng)實踐觀的基礎上達到了對實踐的科學理解。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將實踐引入認識論而形成的“實踐反思”是馬克思表達現(xiàn)實世界的思維方式。這是馬克思終其一生貫徹的思維方法。實踐反思是感性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生產(chǎn)出現(xiàn)的生產(chǎn)力異化造成了人的片面性發(fā)展和日常生活意義的喪失。生產(chǎn)力革命是人生存困境的救贖之道。從物質(zhì)生活關系出發(fā),馬克思通過對傳統(tǒng)理性形而上學、資本邏輯、抽象人道主義的批判,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性問題的重構(gòu)。生產(chǎn)力與交往形式的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這是世界歷史演變的動力機制,是不可消除的。因此,歷史不會終結(jié),文明的沖突是社會發(fā)展基本矛盾沖突的表象。日常生活、交往行為、文化實踐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實踐觀拓展的三個代表性維度。解釋學、解構(gòu)主義、多元性等視角是馬克思哲學與后現(xiàn)代哲學的共合之處,二者在哲學總體特征、本體論、歷史觀等方面分野。馬克思試圖通過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達到共產(chǎn)主義社會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這是現(xiàn)代性哲學的典型思維模式,即試圖用一種普遍性方法解決問題。馬克思哲學與后現(xiàn)代哲學仍擁有攜手解決時代問題的可能性。虛擬性、審美性、新感性將是馬克思實踐觀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觀 實踐反思 批判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023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緒論9-15
- 第一節(jié) 前言9
-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9-14
- 一、國內(nèi)文獻研究綜述10-12
- 二、國外文獻研究綜述12-14
-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目的14-15
- 一、研究方法14
- 二、研究目的、內(nèi)容14-15
- 第一章 馬克思實踐觀對傳統(tǒng)實踐觀的傳承與超越15-24
-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實踐觀的特征15-19
- 一、技術實踐與道德實踐的二分與對立15-16
- 二、將實踐理解為精神性的活動16-18
- 三、將實踐理解為“感性直觀”18-19
-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實踐觀對傳統(tǒng)實踐觀的傳承19-21
- 第三節(jié) 馬克思實踐觀對傳統(tǒng)實踐觀的超越21-24
- 一、超越傳統(tǒng)實踐觀的二元對立21-22
- 二、對實踐的整體性理解22
- 三、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22-24
- 第二章 實踐反思:馬克思表達“現(xiàn)實世界”的思維方式24-33
- 第一節(jié) 實踐反思的基本內(nèi)涵24-28
- 一、感性活動是基礎24-26
- 二、改造世界是目的26-27
- 三、革命性和批判性是本質(zhì)27-28
- 第二節(jié) 實踐反思的方法與路徑28-33
- 一、從后思索28-30
- 二、從抽象上升到具體30-33
- 第三章 馬克思實踐觀視野下的當代現(xiàn)實世界33-50
- 第一節(jié) 人生存境遇的審視33-39
- 一、再思人的本質(zhì)33-35
- 二、人的片面性發(fā)展35-37
- 三、日常生活意義的喪失37-39
- 第二節(jié) 現(xiàn)代性問題的重構(gòu)39-44
- 一、理性至上論的解構(gòu)39-41
- 二、資本邏輯的批判41-43
- 三、抽象人道主義的揚棄43-44
- 第三節(jié) 世界歷史觀的重塑44-50
- 一、科學闡釋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機制44-45
- 二、人與社會的全面發(fā)展45-46
- 三、文明的沖突抑或歷史的終結(jié)?46-50
- 第四章 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回響50-68
- 第一節(jié) 馬克思實踐觀的多維度拓展50-55
- 一、日常生活的轉(zhuǎn)向50-52
- 二、交往行為的反思52-53
- 三、文化實踐的批判53-55
- 第二節(jié) 后現(xiàn)代哲學視野中的馬克思55-62
- 一、后現(xiàn)代哲學與馬克思的暗合55-58
- 二、后現(xiàn)代哲學與馬克思的分野58-59
- 三、后現(xiàn)代馬克思是否可能?59-62
- 第三節(jié) 馬克思實踐觀的未來可能路向62-68
- 一、虛擬性62-63
- 二、審美性63-65
- 三、新感性65-68
- 參考文獻68-71
- 致謝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德莉;;馬克思實踐觀的創(chuàng)立及其意義[J];學理論;2013年01期
2 金英杰;;從二維度的統(tǒng)一看馬克思實踐觀的理論超越[J];文教資料;2009年23期
3 王天民;馬克思實踐觀的“歷史性”變革[J];長白學刊;2002年02期
4 王志紅;當前中國人學視域中對馬克思實踐觀的多元闡釋[J];學術界;2002年01期
5 趙甲明;從當代意義視角對馬克思實踐觀的幾點思考[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3期
6 崔唯航;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反思[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7 任v,
本文編號:9514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95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