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墨子“義”思想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20 16:29
“義”作為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準則,在歷史上曾促進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孟子和墨子分別代表儒家和墨家,是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他們的思想理念貫穿于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不僅反映出他們所處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我們當今社會各領域都有著指導性作用,人類社會的良性運行既需要健全的法治,也需要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論可以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智慧資源,對推動當代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孟子的“義”思想主張以“天”為準則,以“人”為本,堅持“人性本善”的原則;孟子的政治觀念是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哲學,具體明確的提出“仁政”、“養(yǎng)民”、“教民”以及“民為貴”的政治理念,以“仁義”為本,倡導制民之產(chǎn),并用井田制度來保護民的恒產(chǎn)。墨子重“義”貴“兼”,他認為“義”是由“天”來制定的,墨子貴“兼”,“兼愛”是墨子學說的中心思想;在墨子的政治思想中,他主張以尚賢為政之本,尚同為政之本而治之要,反對一切侵略性戰(zhàn)爭。本文同時對孟子和墨子“義”思想進行了比較,雖然墨子在一定程度上對孟子的思想產(chǎn)生了影響,但孟子也是擇其而用之。首先...
【文章來源】:湖北大學湖北省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緒論
(一) 問題的提出
1. 孟子和墨子及其作品簡介
2. 孟子拒楊墨
3.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二) 研究內(nèi)容
(三) 論文的創(chuàng)新
二、孟子的“義”思想
(一) “義”的內(nèi)涵
1. 天和義的關系
2. 義,人路也
3. 取義成性善
(二) 義和利的關系
(三) 集義
(四) 義與仁政
1. 以民為本
2. 制民之產(chǎn)
3. 實施井田制
三、墨子的“義”思想
(一) “義”的內(nèi)涵
1 、天和義的關系
2. 義者,正也
3. 義者,兼也
4. 義:兼愛
(二) 義,利也
(三) 非樂
(四) 義政
1. 尚賢為政之本
2. 尚同為政之本而治之要
3. 非攻
四、孟子和墨子“義”思想的比較
(一) 孟子愛有差,墨子兼愛
(二) 孟子駁利己,墨子主利人
(三) 孟子仁政,墨子義政
五、孟、墨“義”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孟子“義”德思想析論[J]. 霍國棟.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6)
[2]墨子的和諧觀及其現(xiàn)實價值[J]. 耿立卿,王思義.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3]論孟子義利觀的困境和出路[J]. 鄧習議. 船山學刊. 2006(01)
[4]孟子民本主義與現(xiàn)代民主[J]. 蘭華,付愛蘭. 山東社會科學. 2005(09)
[5]“天欲義而惡不義”與墨子本體哲學-倫理哲學-政治哲學的三位一體[J]. 魏義霞. 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 2004(04)
[6]論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J]. 陳德述. 天府新論. 1985(03)
本文編號:3353836
【文章來源】:湖北大學湖北省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一、緒論
(一) 問題的提出
1. 孟子和墨子及其作品簡介
2. 孟子拒楊墨
3.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二) 研究內(nèi)容
(三) 論文的創(chuàng)新
二、孟子的“義”思想
(一) “義”的內(nèi)涵
1. 天和義的關系
2. 義,人路也
3. 取義成性善
(二) 義和利的關系
(三) 集義
(四) 義與仁政
1. 以民為本
2. 制民之產(chǎn)
3. 實施井田制
三、墨子的“義”思想
(一) “義”的內(nèi)涵
1 、天和義的關系
2. 義者,正也
3. 義者,兼也
4. 義:兼愛
(二) 義,利也
(三) 非樂
(四) 義政
1. 尚賢為政之本
2. 尚同為政之本而治之要
3. 非攻
四、孟子和墨子“義”思想的比較
(一) 孟子愛有差,墨子兼愛
(二) 孟子駁利己,墨子主利人
(三) 孟子仁政,墨子義政
五、孟、墨“義”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孟子“義”德思想析論[J]. 霍國棟.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6)
[2]墨子的和諧觀及其現(xiàn)實價值[J]. 耿立卿,王思義.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3]論孟子義利觀的困境和出路[J]. 鄧習議. 船山學刊. 2006(01)
[4]孟子民本主義與現(xiàn)代民主[J]. 蘭華,付愛蘭. 山東社會科學. 2005(09)
[5]“天欲義而惡不義”與墨子本體哲學-倫理哲學-政治哲學的三位一體[J]. 魏義霞. 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 2004(04)
[6]論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J]. 陳德述. 天府新論. 1985(03)
本文編號:33538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35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