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海德格爾的后期語言觀
發(fā)布時間:2020-09-01 17:01
流俗之見認為,語言是由人創(chuàng)造,供人支配和使用的工具。這種語言觀念的形成源于千百年來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為世世代代的人所認可和接受。但海德格爾卻認為,恰恰是這種形而上學的語言觀導致人類狂妄自大、為所欲為,以至陷入了當今的生存困境中。事實上,語言非但不是專屬于人、由人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工具,相反人倒是歸屬于語言的,在語言中人才得以本真地存在。海德格爾在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語言觀的批判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語言本體論,他指出傳統(tǒng)語言觀的迷悟在于人類片面地夸大自身的主體性,卻遺忘了存在,將語言當作一個現(xiàn)成的存在者來考察,從而使語言形式化和工具化,陷入了邏輯和文法的束縛。 海德格爾從存在之思來思考語言,他的“語言”是一種未被遮蔽的存在的真理,語言的本質(zhì)即語言說,也就足“道說”。語言是存在之家。語言通過詞語給物命名,由此物物化,世界世界化,一切存在者才得以彰顯,也才得以持存。人也居住在語言中,與存在為鄰,通過運思與作詩看護著存在,自身也才實現(xiàn)了本真的存在。然而,在傳統(tǒng)的語言觀下,語言的本質(zhì)被遮蔽,流于荒疏,人變得無家可歸,沉淪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命運。若要回歸本真,人唯有走向本真之語言(大道)。通向語言之途即人言對道說的應(yīng)和,人必須傾聽作為“大道”之“道說”的“寂靜之音”,有所收獲有所理解之后,才能形諸言詞,這也即海德格爾提出的通達“大道”之公式:把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語言。而人應(yīng)和“大道”之“道說”的基本方式就是詩與思!按蟮"是“解蔽”與“聚集”的統(tǒng)一,將存在在者召喚在場并保持在持存中,詩即“解蔽”,思即“聚集”,詩思合一,成就了人言向道言的臨近,也成就,人之為人的真正本質(zhì)。 海德格爾的語言思想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在當今技術(shù)時代引發(fā)的生存困境下,將語言視為存在之家、視為人言之根基的觀點,對于人類意識到自身的有限,從而聽從自然的語言,尊重自然,達到和諧共處的目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B516.54
本文編號:2810013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B516.5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尚新;語言的概念:回顧與前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12期
2 ;商務(wù)印書館今年計劃出版的哲學譯著[J];哲學研究;1959年02期
本文編號:28100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1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