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酶參與肝癌門靜脈瘤栓形成的組織學證據(jù)研究
本文關鍵詞:肝素酶參與肝癌門靜脈瘤栓形成的組織學證據(jù)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肝細胞癌 肝素酶 侵襲轉(zhuǎn)移 門靜脈癌栓/瘤栓 肝素鈉
【摘要】:目的:探尋肝素酶(HPSE)介導肝癌侵襲、轉(zhuǎn)移及門靜脈瘤栓形成的組織學證據(jù)。方法:1)通過熒光定量RT-PCR技術和Western blot技術檢測肝癌細胞HCCLM3、Hep G2以及正常的肝細胞株LO-2細胞中HPSE m RNA及蛋白的表達量。并通過免疫組化染色顯色HCCLM3、Hep G2中的HPSE蛋白。2)建立裸鼠皮下肝癌模型,研究HCCLM3、Hep G2肝癌細胞的增殖、侵襲能力。3)建立裸鼠皮下肝癌模型,隨機分生理鹽水注射組和肝素鈉注射組。探討肝素鈉(劑量為500IU,1次/隔3天)對HCCLM3、Hep G2肝癌細胞的增殖及侵襲能力的影響。4)建立裸鼠門靜脈瘤栓模型,探討HCCLM3、Hep G2肝癌細胞的門靜脈瘤栓形成能力及特性。5)建立裸鼠門靜脈瘤栓模型,隨機分生理鹽水注射組和肝素鈉注射組,并探討肝素鈉(劑量為500IU,1次/隔3天)對HCCLM3、Hep G2肝癌細胞的門靜脈瘤栓形成能力、侵襲轉(zhuǎn)移特性的影響。結(jié)果:1 HCCLM3、Hep G2中HPSE m RNA及蛋白表達明顯高于正常肝細胞株LO-2(P0.05),高侵襲、轉(zhuǎn)移性的HCCLM3最高。2)皮下接種癌細胞(HCCLM3或Hep G2,細胞濃度為1×106/100μL)300μL一次的裸鼠,飼養(yǎng)一周后見皮下腫瘤形成,以肝素鈉(劑量為500IU,1次/隔3天)注射,5周后見皮下腫瘤全部壞死或僅見局部淤血團塊;同樣方法接種成瘤后以和肝素鈉等量的生理鹽水注射,5周后可見接種癌細胞(HCCLM3、Hep G2)的裸鼠皮下均有明顯的腫瘤生成。以HCCLM3(細胞濃度為1×106/100μL)300μL接種形成的皮下瘤塊(體積2.275±0.447cm3,重量1.771±0.326g)明顯大于Hep G2(細胞濃度為1×106/100μL)300μL接種形成的皮下瘤塊(體積0.631±0.142cm3,重量0.375±0.074g),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3)以HCCLM3細胞懸液(細胞濃度為1×106/100μL)300μL裸鼠下腹部腹腔接種一次,5周后腹腔成瘤率100%,肝臟均能見轉(zhuǎn)移灶,門脈癌栓形成率為40%。以肝癌細胞Hep G2懸液(細胞濃度為1×106/100μL)300μL裸鼠下腹部腹腔接種一次,5周后腹腔成瘤率100%,肝臟肝癌轉(zhuǎn)移率為40%,門脈癌栓形成率為0%,但可以找到正在侵襲門脈血管壁的癌細胞。4)以肝癌細胞HCCLM3(細胞濃度為1×106/100μL)300μL腹腔接種裸鼠一次。1周后,皮下注射肝素鈉(濃度為500IU,1次/隔3天)。5周后,5周后,腹腔僅見少量的腹腔網(wǎng)膜有微瘤塊形成,肝臟未見瘤塊形成;也未找到肝臟癌灶及門靜脈瘤栓證據(jù)。以1×106/100μL Hep G2 300μL接種腹腔的裸鼠未見腹腔、轉(zhuǎn)移瘤塊形成及門脈癌栓形成。結(jié)論:1)肝癌細胞株HCCLM3具有高表達HPSE基因及蛋白的特性。2)裸鼠皮下成瘤模型中成瘤率及存活率較高,可用于相關腫瘤的增殖侵襲研究。3)肝素鈉可明顯抑制高HPSE表達肝癌細胞的增殖、侵襲活性。4)下腹腔注射一定濃度和劑量的肝癌細胞可建立裸鼠肝臟轉(zhuǎn)移瘤及門靜脈癌栓模型。5)肝素鈉能明顯抑制高HPSE表達肝癌細胞的肝臟轉(zhuǎn)移瘤及門靜脈癌栓形成。提示HPSE在肝癌組織中的高表達可能與腫瘤細胞的增殖、經(jīng)門靜脈侵襲、轉(zhuǎn)移等相關,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肝細胞癌 肝素酶 侵襲轉(zhuǎn)移 門靜脈癌栓/瘤栓 肝素鈉
【學位授予單位】:皖南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5.7
【目錄】: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前言13-16
- 研究內(nèi)容與方法16-37
- 1. 研究內(nèi)容16-17
- 2. 實驗材料17-22
- 2.1 肝癌細胞來源17
- 2.2 實驗主要試劑17-18
- 2.3 相關試劑配制18-21
- 2.4 實驗主要儀器21-22
- 3 實驗方法及步驟22-37
- 3.1 細胞培養(yǎng)22-24
- 3.2 肝素酶mRNA表達的熒光定量RT-PCR檢測24-27
- 3.3 肝素酶蛋白的Western blot檢測27-33
- 3.4 肝癌細胞HPSE蛋白的免疫組化驗證33-34
- 3.5 裸鼠皮下肝癌模型的建立及驗證34
- 3.6 肝素鈉對皮下肝癌增殖、侵襲能力的影響34-35
- 3.7 裸鼠肝癌門靜脈瘤栓模型的建立及驗證35-36
- 3.8 肝素鈉對裸鼠肝癌門靜脈瘤栓形成的影響36-37
- 結(jié)果37-44
- 1 肝癌細胞HPSE mRNA表達的熒光定量RT-PCR檢測結(jié)果37-38
- 2 肝癌細胞HPSE蛋白表達的Western blot檢測結(jié)果38-39
- 3 裸鼠皮下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肝素的效應觀察39-41
- 4 裸鼠肝癌門靜脈瘤栓模型的建立及肝素的效應觀察41-44
- 討論44-49
- 結(jié)論49-50
- 參考文獻50-56
- 綜述56-67
- 參考文獻62-67
- 附錄67-73
- 作者簡介及讀研期間主要科研成果73-74
- 致謝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官泳松,周翔平;肝癌的血液供應與介入治療[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年12期
2 胡宏楷,吳孟超,張秀忠,屠振興,舒鴻逵;大鼠肝內(nèi)移植型肝癌模型的建立[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1986年01期
3 成美英;張洪泉;;肝癌疫苗研究進展[J];國際腫瘤學雜志;2006年02期
4 徐燕立;孟志強;劉魯明;;中藥抗肝癌復發(fā)和轉(zhuǎn)移的實驗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年10期
5 姜飚;李挺;韋長元;;肝癌細胞多藥耐藥和耐藥性逆轉(zhuǎn)[J];中國醫(yī)學文摘(腫瘤學);2001年02期
6 鄭小華;肝癌的血液供應[J];放射學實踐;2002年06期
7 蔣時紅,周宜強;中醫(yī)藥防治肝癌機理及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3年04期
8 丁田貴,尹立杰,彭兆祥;肝癌荷瘤大鼠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實驗研究[J];實用腫瘤學雜志;2003年02期
9 汪蕓;段小嫻;;肝癌的化學預防研究進展[J];四川腫瘤防治;2005年04期
10 蔣小良;牟培源;李永忠;;~(90)Y治療肝癌的研究進展[J];放射學實踐;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衛(wèi)衛(wèi);劉秀筠;張秀敏;何琪楊;;白藜蘆醇增強吉西他濱抗肝癌活性的機制[A];2009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一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鄔雄飛;任進;戚新明;;短期大鼠致肝癌模型肝臟線粒體損傷的研究[A];2007年全國藥物毒理學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董鳳林;查月琴;劉哲嬰;董彥;朱利霞;王阿軍;李智;肖榮;;超聲引導下建立兔VX2肝癌模型的實驗研究[A];第二屆長三角超聲醫(yī)學論壇暨2009年浙江省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徐紹斌;全顯躍;孫希杰;;兔VX2種植型肝癌模型動態(tài)磁共振張量成像的量化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5 賈洪順;全顯躍;孫濤;;兔VX2肝癌MRI征象與病理對照研究[A];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CMIT-2004)論文匯編[C];2004年
6 陳晟;鄧鋼;牛煥章;何仕誠;方文;郭金和;朱光宇;余輝;李國昭;滕皋軍;;兔VX2肝癌模型的經(jīng)股動脈插管技術探討及對肝腎功能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7 黃智銘;陳旭艷;王劍虹;陳周峰;吳金明;吳建勝;陳向榮;蔡勇;;CD4+CD25+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在肝癌免疫中的研究[A];首屆浙江省消化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黃智銘;陳旭艷;;CD4+CD25+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在肝癌免疫中的研究[A];2008年浙江省內(nèi)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羅仕華;鄭傳勝;馮敢生;;重組人P53腺病毒基因經(jīng)介入方法治療肝癌的的動物實驗研究[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10 張玄;鄭翔;何凡;陳知水;;移植肝肝癌中IL-17A的表達及意義的研究[A];2012中國器官移植大會論文匯編[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戴麗昕;肝癌的克星[N];上?萍紙;2007年
2 記者 錢海紅 鄭莉麗;我國肝癌肝炎研究國際領先[N];健康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建華;三維肝癌類組織體模型建立及肺侵襲關聯(lián)蛋白篩查[D];復旦大學;2010年
2 趙蔭農(nóng);消融聯(lián)合瘤周注射免疫佐劑誘導小鼠抗肝癌主動免疫效應系列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王寧;肝癌介入治療與肝癌多藥耐藥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4 謝萌;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控釋靶向給藥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及對肝癌的藥效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5 孫希杰;兔VX2肝癌模型動態(tài)量化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與病理的對照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6 閻雄;抑癌基因maspin在肝癌中的作用及機制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6年
7 全顯躍;兔VX2肝癌模型動態(tài)量化磁共振灌注成像與病理的對照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8 莊鵬遠;干擾素α對肝癌生長和肺轉(zhuǎn)移影響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9 姜慧杰;肝癌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實驗和臨床應用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10 廖成功;Basigin選擇性剪接體的鑒定及其在肝癌增殖和侵襲中的功能[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英新;活體觀測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對肝癌微循環(huán)的作用及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程寶興;碘-125組織間植入治療肝癌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王為;基于磁共振圖像的肝癌識別技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4 李傳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副腫瘤性周圍神經(jīng)病的電生理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張志培;肝癌細胞在不同免疫力小鼠中生長特點與免疫細胞間的關系[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6 廖維榮;二氧化碳對肝癌細胞體外侵襲作用的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段崇玲;活體成像技術監(jiān)測肝癌Endgolin靶向放射性免疫治療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8 李廣欣;肝癌放療靶區(qū)的動物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朱求實;RCAS1mRNA在肝癌表達的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10 單士崗;GP73蛋白在肝病中的表達特點及與肝癌預后相關性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8399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lx/83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