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類型川產(chǎn)梔子綜合評價及梔子種子質量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0 05:51
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為茜草科梔子屬多年生常綠灌木,在我國廣泛分布,野生和栽培均較多,主產(chǎn)于四川、江西、湖南、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梔子既是衛(wèi)生部公布的首批藥食同源品種,也是我省重要的藥食同源道地藥材。除供藥用外,還是天然色素重要的來源,在食品、醫(yī)藥、化妝品等領域廣泛的應用,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經(jīng)濟價值和觀賞價值。1.不同栽培類型梔子綜合評價本文針對道地產(chǎn)區(qū)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qū)所栽培的6個不同類型的川梔子,從生物學特征、藥材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最終選擇表現(xiàn)優(yōu)良的類型并予以培育和發(fā)展。(1)營養(yǎng)生長性狀的比較研究不同類型梔子的營養(yǎng)生長性狀在各類型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植物表現(xiàn)型是由基因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環(huán)境和栽培管理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引起營養(yǎng)生長性狀變異的主要原因是遺傳分化。(2)花部性狀的比較研究不同類型梔子的花形有風車形和梅花形兩種。各類型梔子的花瓣數(shù)以6瓣為主,少部分為5、7、8、9瓣,結果與《圖經(jīng)本草》等歷代本草中所記載的“梔子,花皆六出”不一致,而且梔子花瓣數(shù)與雄蕊數(shù)也無一致性。6個類型梔子的花部形態(tài)指標均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其中,變異系數(shù)最大花部形態(tài)指標是柱頭長,最小的是雄蕊數(shù)。不同類型梔子的花粉生活力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以梔子2號的花粉生活力最高,為94.34%,梔子3號花粉生活力最低,為80.33%。(3)果實性狀比較研究不同類型梔子果實的性狀指標在各類型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其中,變異程度最大的性狀是果柄長,最小的性狀為果形指數(shù)。各類型果實棱數(shù)以6棱為主,7棱次之,少部分為4、5、8、9棱,結果與《中國藥典》2015年版對梔子果實棱數(shù)的描述不一致。各類型梔子間藥材的相關經(jīng)濟產(chǎn)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其中,6個類型梔子藥材的產(chǎn)量指標中單株總干重、單株總鮮重和單株果實數(shù)的變異程度均較大。(4)果實內在品質研究本實驗首次建立了UPLC切換波長同時測定梔子中山梔子苷、去乙酰車葉草苷酸甲酯、綠原酸、京尼平龍膽雙糖苷、梔子苷、西紅花苷-Ⅰ和西紅花苷-Ⅱ共7種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可為梔子質量的評價和控制提供參考。不同采收期對梔子藥材外觀形狀和內在品質的影響較明顯。綜合藥材外觀形狀和內在品質,確定了瀘州梔子最佳采收時期為10月下旬。各類型間梔子果實中除綠原酸含量在各類型間無顯著差異性(P﹥0.05),其余6種有效成分含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6個類型的梔子所產(chǎn)藥材中梔子苷的含量均遠高于《中國藥典》2015年版的規(guī)定,尤以梔子5號和梔子1號的梔子苷含量相對其他4個類型較高(均高于5%);西紅花苷類成分尤以梔子2號和梔子5號的含量相對其他4個類型較高(均高于2%),該研究結果為梔子應用價值的個性化分類及高含量的專用型材料篩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同一果實不同部位成分分析結果表明,果實不同部位所含化學成分種類與含量不同。(5)不同類型梔子的綜合評價本研究對不同類型梔子的品質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將6個類型梔子的20項品質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得到的5個主成分提供了原性狀100.00%的信息。以主成分特征值百分率加權系數(shù)構建的綜合評分,分析表明“梔子5號”綜合評價最好;根據(jù)6個類型梔子品質特性,采用聚類分析將6個類型的梔子分為4類,梔子5號單獨聚為一類。綜合各類型梔子內在質量、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梔子5號無論是作為中藥材使用、藥效成分(梔子苷)提取還是天然色素(西紅花苷)的提取,具有樹型高大松散,葉片較大,果實顏色好、果形大,產(chǎn)量高的特點,進一步表明梔子5號可作為優(yōu)良品種選育的優(yōu)質材料。梔子1號的梔子苷含量高,且該類型梔子樹型較矮且緊湊,葉片大,果實長橢圓形,適合作為梔子苷提取的原料及藥材應用;梔子2號西紅花苷含量高,且該類型梔子樹型較高且較松散,葉片較大,果實橢圓形,產(chǎn)量較高,可作為天然色素(西紅花苷)提取的原料及名貴中藥材西紅花主要藥效成分西紅花苷提取物的原料來源,因此,梔子1號和梔子2號是值得培育的專用型材料。2.梔子種子質量的研究(1)梔子種子萌發(fā)特性的研究梔子種子的吸水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快速吸水期(0~12.5h)、緩慢吸水期(12.5~22.5h)和吸水飽和期(22.5h以后)。梔子種子的最佳發(fā)芽條件:浸種24h,在光照條件下,25℃恒溫培養(yǎng)。(2)不同產(chǎn)地梔子種子品質研究及種子質量標準建立通過收集的四川、江西、湖南、浙江、河南5個省區(qū)54批梔子種子的千粒重、發(fā)芽率、發(fā)芽勢以及所含化學成分(京尼平龍膽雙糖苷、梔子苷、西紅花苷-Ⅰ和西紅花苷-Ⅱ)的對比研究表明,該類指標均存在明顯差異。千粒重、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均以四川產(chǎn)的最大,分別為4.5355g、12.27%、39.77%,以河南的最低,分別為3.0707g、0.00%、2.00%;京尼平龍膽雙糖苷的平均含量以河南最高,為2.86%,以湖南最低,為2.26%。梔子苷的平均含量以湖南最高,為1.26%,以江西最低,為0.67%。西紅花苷-Ⅰ的平均含量以湖南最高,為0.35%,以河南最低,為0.20%。5個產(chǎn)地的西紅花苷-Ⅱ的平均含量無顯著差異,均為0.02%。通過Pearson相關性與回歸分析表明種子中梔子苷的含量與種子發(fā)芽勢具有顯著負相關,即含量越低,發(fā)芽勢越大,發(fā)芽越快;結合不同采收時期梔子種子中梔子苷的含量變化趨勢,將種子中梔子苷含量作為種子分級標準的重要指標。以千粒重、發(fā)芽率、發(fā)芽勢及種子中梔子苷的含量為主要指標,結合種子性狀,采用K類聚類法對54份梔子種子進行分析,暫定梔子種子為3個等級。(3)成熟度對梔子種子品質特性的影響成熟度對種子質量有較大影響,是影響梔子種子發(fā)芽的重要因素。不同成熟度種子的千粒重、發(fā)芽勢、發(fā)芽率以及種子中梔子苷的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隨著成熟度的增加,種子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均為先升高后降低,在10月下旬達到最大值,種子中梔子苷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10月下旬是達到最低值,梔子種子表面顏色由暗變亮,表面附著物不斷減少;因此,10月下旬為梔子種子的最佳采收時間,此時種子表面顏色光亮,附著物及雜色斑塊極少或沒有。根據(jù)暫定的梔子種子分級標準,8批不同成熟度的梔子種子中,有2批屬于Ⅰ級種子,有2批屬于Ⅱ級種子,有4批屬于Ⅲ級種子。
【學位單位】: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R284;S567.19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栽培類型梔子綜合評價
第一節(jié) 營養(yǎng)生長性狀的比較研究
1.1 實驗材料與方法
1.2 結果與分析
1.3 小結
第二節(jié) 花部性狀的比較研究
2.1 試驗材料與方法
2.2 結果與分析
2.3 小結
第三節(jié) 果實性狀比較研究
3.1 試驗材料與方法
3.2 結果與分析
3.3 小結
第四節(jié) 果實內在品質的研究
4.1 內在品質評價方法的建立
4.2 最佳采收期研究
4.3 不同類型梔子果實內在質量評價
4.4 小結
第五節(jié) 不同類型梔子的綜合評價
5.1 材料與方法
5.2 結果與分析
5.3 小結
第二章 梔子種子質量標準的研究
第六節(jié) 梔子種子萌發(fā)特性的研究
6.1 材料與方法
6.2 結果與分析
6.3 小結
第七節(jié) 不同產(chǎn)地梔子種子品質研究及種子質量標準建立
7.1 材料儀器與方法
7.2 結果與分析
7.3 小結
第八節(jié) 不同成熟度對梔子種子品質特性的影響
8.1 材料儀器與方法
8.2 結果與分析
8.3 小結
第九節(jié) 結論與討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1 本草考證
2 梔子資源與分布
2.1 產(chǎn)地
2.2 分類
3 梔子化學成分研究
4 質量控制研究
4.1 單成分含量測定
4.2 多成分含量測定
5 梔子藥理作用研究
6 梔子品種研究概況
7 梔子繁育技術研究概況
8 梔子栽培技術研究概況
綜述參考文獻
附圖
附件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77564
【學位單位】: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R284;S567.19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栽培類型梔子綜合評價
第一節(jié) 營養(yǎng)生長性狀的比較研究
1.1 實驗材料與方法
1.2 結果與分析
1.3 小結
第二節(jié) 花部性狀的比較研究
2.1 試驗材料與方法
2.2 結果與分析
2.3 小結
第三節(jié) 果實性狀比較研究
3.1 試驗材料與方法
3.2 結果與分析
3.3 小結
第四節(jié) 果實內在品質的研究
4.1 內在品質評價方法的建立
4.2 最佳采收期研究
4.3 不同類型梔子果實內在質量評價
4.4 小結
第五節(jié) 不同類型梔子的綜合評價
5.1 材料與方法
5.2 結果與分析
5.3 小結
第二章 梔子種子質量標準的研究
第六節(jié) 梔子種子萌發(fā)特性的研究
6.1 材料與方法
6.2 結果與分析
6.3 小結
第七節(jié) 不同產(chǎn)地梔子種子品質研究及種子質量標準建立
7.1 材料儀器與方法
7.2 結果與分析
7.3 小結
第八節(jié) 不同成熟度對梔子種子品質特性的影響
8.1 材料儀器與方法
8.2 結果與分析
8.3 小結
第九節(jié) 結論與討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1 本草考證
2 梔子資源與分布
2.1 產(chǎn)地
2.2 分類
3 梔子化學成分研究
4 質量控制研究
4.1 單成分含量測定
4.2 多成分含量測定
5 梔子藥理作用研究
6 梔子品種研究概況
7 梔子繁育技術研究概況
8 梔子栽培技術研究概況
綜述參考文獻
附圖
附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饒雙超;石召華;黃志軍;袁銘;張瓊光;吳木琴;熊登科;;超濾法純化梔子中梔子苷工藝研究[J];醫(yī)藥導報;2007年05期
2 付紅蕾,梁華正,廖夫生;梔子中京尼平苷的研究現(xiàn)狀和應用前景[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5年01期
3 張麗茹,于治國,范巖,涂繼輝;梔子中京尼平苷的分離及其含量測定[J];中草藥;2004年11期
4 ;Effects of ursolic acid and oleanolic acid on human colon carcinoma cell line HCT15[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2年03期
本文編號:28775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87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