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探析復方參棱夏的抗腫瘤作用
【部分圖文】:
表3 腫瘤疾病靶點基因 基因編碼 靶點名稱(英文) 靶點名稱(中文) 靶點編碼 相關分數(shù) TP53 Tumor Protein P53 腫瘤蛋白p53 GC17M007661 42.1 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腫瘤壞死因子 GC06P032499 26.96 WT1 WT1 Transcription Factor WT1轉錄因子 GC11M032365 26.85 ERBB2 Erb-B2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 Erb-B2受體酪氨酸激酶2 GC17P039687 24.72 CDH1 Cadherin 1 鈣粘蛋白1 GC16P068737 22.34總之,復方參棱夏通過上述靶點,可以抑制癌基因激活,促進癌細胞清除、凋亡,有效阻斷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參棱夏能早期阻斷腫瘤發(fā)生、發(fā)展,改善人體一般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無嚴重不良反應。
總之,復方參棱夏通過上述靶點,可以抑制癌基因激活,促進癌細胞清除、凋亡,有效阻斷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參棱夏能早期阻斷腫瘤發(fā)生、發(fā)展,改善人體一般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無嚴重不良反應。4 結語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武峰;秦志豐;李勇進;陳天池;裴蓓;魏品康;;半夏化學成分抗腫瘤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3年02期
2 宋安全;;人參制劑在腫瘤治療中升白血球作用的52例療效觀察[J];特產科學實驗;1981年04期
3 魏妍婷;馬三梅;;姜黃素抗腫瘤的機制[J];生命的化學;2016年05期
4 張秀云;周鳳琴;;中藥抗腫瘤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年11期
5 周慧;韓玉梅;;蟾酥抗腫瘤作用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年01期
6 曹慧娟;賈永森;閆昕;田福玲;;黃芩素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7年04期
7 王新新;田同德;楊亞琴;;陽和湯抗腫瘤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5年20期
8 龍曉芝;耿耘;郭晴晴;;近年中藥抗腫瘤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5年04期
9 趙旭初;閆靜;;中藥多糖抗腫瘤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yī)藥;2015年02期
10 莫柱冰;陳少環(huán);;小檗堿抗腫瘤作用的研究進展[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年1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玉艷;文蛤抗腫瘤多肽的分離純化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曹秀明;殼寡糖及衍生物抗腫瘤作用、免疫調節(jié)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梁迎春;白頭翁皂苷單體抗腫瘤生長、轉移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4 姚向陽;牛蒡子苷元抗腫瘤的分子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紅艷;人參蛋白活性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何鵬興;天然化合物G226抗腫瘤藥效學評價及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7 夏思源;樹突狀細胞來源的白介素27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發(fā)揮腫瘤殺傷和免疫抑制的雙刃劍作用[D];南開大學;2014年
8 宗愛珍;硫酸化烏賊墨多糖抗腫瘤生長和轉移的活性及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9 倪維華;人參多糖免疫活性及抗腫瘤作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二龍;七甲川花菁類熒光小分子IR-780對腫瘤細胞的靶向特性及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亞妮;貓人參抗腫瘤有效部位的篩選及相關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2 戈宏焱;半夏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與抗腫瘤機理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趙飛;“癌康一號”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4 王艷;夏枯草對腫瘤細胞多藥耐藥基因表達影響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9年
5 董瑞靜;新型穿心蓮內酯衍生物抗腫瘤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6 陳彥冰;荊芥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治療腫瘤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馬娟;仙鶴草根與仙鶴草抗腫瘤作用比較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8 劉亞慶;榆黃蘑的抗腫瘤作用及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9 薛均來;覆盆子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與抗腫瘤機理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許肇成;海蘿多糖的組成及抗腫瘤作用的研究[D];汕頭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433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84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