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珊瑚毒素(Lophotoxin)的全合成研究
【學位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284
【部分圖文】:
Fig. 1.2 Oxidized furanocembranoidsudopteranes opteranes 類化合物主要存在于 Pseudopterogorgia 類珊瑚中化合物中的十四元大環(huán)骨架在光的作用下重排為十二元大丙烯基的一類天然產物。 al 小 組 從 Pseudopterogorgia acerosa 的 提 取 液 中 首 次rolide 1-62,作者發(fā)現(xiàn)該化合物不僅具有抗炎活性,而且對海
6Fig. 1.3 Pseudopteranes1.2.4 氧化的 Pseudopteranes 類化合物氧化的 Pseudopteranes 類化合物主要存在于 Pseudopterogorgia 類珊瑚中,是氧化酶氧化 Pseudopteranes 類化合物結構中的呋喃環(huán)而得到的一類天然產物。目前為止,僅報道 13 種該類天然產物。
Fig. 1.4 Oxidized Pseudopteranes1.2.5 Gersolanes 類化合物Gersolanes 類 化 合 物 主 要 存 在 于 Pseudopterogorgia bipinnata 和Pseudopterogorgia kallos 兩種珊瑚中,是呋喃西松烷內酯化合物十四元大環(huán)骨架重排為十三元大環(huán)骨架的一類化合物。Marrero 小組從珊瑚 Pseudopterogorgia bipinnata 和 Pseudopterogorgia kallos 中分離提取到 Pinnatin 族化合物,其中包括 Pinnatin B 1-93、PinnatinA1-81、PinnatinC 1-83、Pinnatin D 1-84 和 Pinnatin E 1-85。Pinnatin A 1-81 和 Pinnatin B 1-82 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癌癥細胞活性,尤其是對小鼠腎臟、卵巢及乳腺癌細胞毒性極強[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磊;關婷文;俞蘊嘉;李平林;唐旭利;李國強;;中國南海枝網(wǎng)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assapo reticulata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海洋藥物;2014年05期
2 朱紅艷;李平林;唐旭利;李國強;;中國南海高領類尖柳珊瑚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海洋藥物;2013年05期
3 柴興云;胡靜;黃暉;雷輝;陳顯強;李云秋;孫見凡;董光;劉永宏;劉學東;;小月柳珊瑚中孕甾烷類的化學成分研究[J];熱帶海洋學報;2011年01期
4 李婷;廖小建;徐石海;;叢柳珊瑚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0年06期
5 廖柳;廖小建;徐石海;;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p.中幾個含氮化合物[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10年03期
6 王長云;劉海燕;邵長倫;王亞楠;李亮;管華詩;;軟珊瑚(Sinularia flexibilis)和柳珊瑚(Plexaura homomalla)化學防御物質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08年05期
7 楊晉;漆淑華;張偲;李慶欣;;網(wǎng)狀軟柳珊瑚化學成分研究[J];中藥材;2006年06期
8 邵志宇,朱大元,郭躍偉;中國東海桂山厚叢柳珊瑚(Hicksonella guishanensis Zou)的化學成分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1年06期
9 龍康侯;林永成;黃偉雄;;中國柳珊瑚化學成分的研究(Ⅵ) Junceella squamata中一個新的多乙酰氧基含氯二萜Junceellin B[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年02期
10 曾隴梅;吳建青;;新甾醇Echifloristerol的結構測定[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金榮;中國南海一種海綿和兩種柳珊瑚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2 李婷婷;扁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sibogae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陳敏;三株南海柳珊瑚來源真菌次級代謝產物及其抗污損作用[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4 劉彩霞;中國南海三種礁棲海洋生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5 孫玲玲;中國南海六種珊瑚次級代謝產物及其化學防御作用[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6 周遠明;中國南海五種柳珊瑚次級代謝產物及其化學分類學意義[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7 王亞楠;中國南海柳珊瑚共附生微生物多樣性與抗菌作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8 孫雪萍;四種珊瑚中化學防御化合物及其構效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9 韓磊;四種南海珊瑚與兩種內生真菌中次級代謝產物及其化學生態(tài)學作用[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亞男;柳珊瑚毒素(Lophotoxin)的全合成研究[D];重慶大學;2018年
2 吳榮翠;花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flora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3 趙杰;中國南海兩種柳珊瑚中的次級代謝產物及其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徐圓緣;一種塊花柳珊瑚屬珊瑚化學成分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5 李婷;柳珊瑚Paraplexaura sp.化學成分的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6 朱紅艷;高領類尖柳珊瑚Muriceides collaris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再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7 鄭娟娟;一種花柳珊瑚和兩株柳珊瑚來源真菌次級代謝產物及其生物活性[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8 趙紅英;一種柳珊瑚和兩株真菌次級代謝產物及其生物活性[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9 崔萍;兩種東山島珊瑚的化學成分與生物活性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劉海燕;中國南海蕾二歧燈芯柳珊瑚及短指軟珊瑚克生活性物質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355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83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