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苦參為我國傳統(tǒng)中藥材之一,收錄于《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來源于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苦、寒、無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的功效,臨床多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等,體現了獨特的抗氧化、抑菌及抗炎等藥理作用,其抗氧化活性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研究表明,生物堿和黃酮類化合物是苦參中主要的兩大類化學成分。目前的國家藥典是以苦參堿(matrine)和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作為其定性和定量指標;另外,藥典對臨床功效明顯不同的山豆根也同樣以這兩種生物堿作為定性和定量指標。這表明僅以生物堿來評價苦參的整體質量和藥效尚不完善,苦參的藥效物質基礎有待進一步明確。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苦參中黃酮類化合物HPLC指紋圖譜可有效區(qū)分苦參和山豆根,提示苦參黃酮成分具有較高的專屬性。然而目前對苦參專屬代表性黃酮成分的分離、提純等研究較少,市場所售苦參黃酮標準品質量參差不齊且價格較高。如何結合黃酮類化合物抗氧化特性,建立一種更為高效的分離方法是研究苦參黃酮類化合物的關鍵;同時對苦參黃酮抑菌及抗炎活性的評價有助于完善其對苦參傳統(tǒng)功效的貢獻;谝陨,本論文擬結合TLC-DPPH、柱層析、重結晶等方法分離苦參中的主要黃酮成分,并通過NMR、UPLC-Q-TOF-MS、HPLC-DAD等技術,建立快速分離苦參黃酮的導向分離及檢測方法;采用體外抑菌及體內外抗炎實驗,初步評價苦參總黃酮及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一、基于TLC-DPPH導向跟蹤分離的苦參黃酮類化合物的化學成分研究建立了基于TLC-DPPH快速篩選苦參藥材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方法,并比較了不同產地苦參抗氧化活性的強弱。采用95%乙醇對苦參藥材進行熱回流提取,再結合硅藻土-乙酸乙酯法富集得到苦參黃酮部位,并采用TLC-DPPH導向跟蹤及各種柱層析方法,建立了苦參中具有抗氧化活性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方法,成功制備得到12個具抗氧化活性的苦參單體化合物,其中11個化合物經MS和NMR鑒定為:trifolirhizin、nor-anhydroicaritin、calycosin、isoxanthohumol、trifohrhizin-6′-monoacetate、kurarinone、sophoraflavanone G、maackiain、formononetin、8-lavandulyl-5,7,4′-trihydroxy-flavonol、5-methyl-kushenol C。另,KS-12的結構有待進一步確定。其中制備得到苦參中的代表性黃酮化合物kurarinone、sophoraflavanone G的純品量均達到2 g以上。比較了上述11個單體的抗氧化活性強弱,LODs結果如下:5-methyl-kushenol C(0.06 mM)kurarinone、sophoraflavanone G(0.06 mM)calycosin、isoxanthohumol(0.06 mM)8-lavandulyl-5,7,4′-trihydroxy-flavonol、trifohrhizin-6′-monoacetate、maackiain(0.12mM)nor-anhydroicaritin、formononetin(0.25 mM)trifolirhizin(0.5 mM)。采用UPLC-Q-TOF-MS技術,建立了定性評價苦參中黃酮類成分的方法,并采用HPLC-DAD,建立了定量測定苦參提取物中kurarinone和sophoraflavanone G的方法。二、苦參黃酮類化合物的體外抑菌活性研究采用微量稀釋法測MIC值,評價苦參生物堿部位(SA)和苦參黃酮部位(SF)對不同細菌的抑制作用。結果顯示:SF對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別是1 mg/mL和0.25 mg/mL;SA的分別是32 mg/mL和8 mg/mL。采用直接TLC-生物自顯影-MTT法測LOD值,評價苦參生物堿和黃酮單體對不同細菌LOD值的影響。結果顯示:matrine和oxymatrine對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LOD值均大于4 mM;kurarinone、sophoraflavanone G和5-methyl-kushenol C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LOD值為0.5~1 mM,對大腸埃希菌的LOD值均小于0.5mM。采用紙片擴散法測抑菌圈,評價苦參黃酮單體對不同細菌的抑制作用。結果顯示:sophoraflavanone G對受試菌種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kurarinone和maackiain只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抑制作用;trifolirhizin對受試菌種均無抑制作用;所選黃酮單體對銅綠假單胞菌均無抑制作用。三、苦參黃酮類化合物的體內外抗炎活性研究以二甲苯致耳廓腫脹小鼠為實驗對象,評價SA和SF體內抗炎效果。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SA低劑量組(50 mg/kg)、中劑量組(100 mg/kg)和SF低劑量組差異不顯著(P0.05);SA高劑量組(200 mg/kg)、SF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極顯著抑制二甲苯致炎小鼠耳廓的腫脹(P0.01),其中SF高劑量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達41.2%。以冰醋酸致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小鼠為實驗對象,評價SA和SF體內抗炎效果。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SA低劑量組、中劑量組和SF低劑量組差異不顯著(P0.05);SF中劑量組有顯著差異(P0.05);SA和SF高劑量組有極顯著差異(P0.01),其通透性增強抑制率分別為39.9%和50.2%。以角叉菜膠致足腫脹小鼠為實驗對象,評價SA和SF體內抗炎效果。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SA和SF低劑量組致炎后1、2、4、6 h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SA和SF中劑量組致炎后1 h和2 h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4 h和6 h有極顯著差異(P0.01),致炎6 h后抑制率分別是52.8%和59.4%;SA和SF高劑量組致炎后1、2、4、6 h都有極顯著抑制足跖腫脹的作用(P0.01),致炎6 h后抑制率分別是74.4%和72.0%。且PGE_2檢測結果表明,與吲哚美辛組比較,SA和SF高劑量組有極顯著差異(P0.01)。以LPS誘導的RAW264.7細胞為實驗對象,評價SF和SA體外抗炎效果。結果顯示:SF和SA濃度≤100μg/mL時,對細胞無毒性作用(P0.05)。與LPS模型組比較,不同濃度SF藥液均呈劑量依賴性抑制NO、TNF-α、IL-6和MCP-1的釋放(P0.01);不同濃度SA藥液不呈劑量依賴性抑制各炎癥因子的釋放(P0.05或P0.01)。與SA組比較,SF高劑量組明顯抑制各炎癥因子的釋放(P0.01),表明SF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綜合以上,本文結合TLC-DPPH、柱層析、重結晶等方法分離單體成分,并通過NMR、UPLC-Q-TOF-MS、HPLC-DAD等技術,建立了快速分離苦參黃酮的導向分離及檢測方法;采用體外抑菌及體內外抗炎實驗,明確了苦參黃酮對苦參傳統(tǒng)功效的貢獻。這為苦參黃酮類成分作為苦參質量及藥效評價的指標奠定了一定的實驗基礎,并為合理開發(fā)和利用苦參資源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1、建立TLC-DPPH導向跟蹤分離苦參黃酮的新方法;2、采用體外抑菌和體內外抗炎方法初步評價了苦參黃酮的生物學活性,并與苦參生物堿的相關活性進行比較,初步證實苦參黃酮對苦參傳統(tǒng)功效的貢獻。
【學位授予單位】:廣東藥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284.1
【圖文】:
廣東藥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不同產地苦參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篩選結果LC-DPPH 方法篩選不同產地苦參提取物中抗氧化成分的結果,如圖 1-1-1 可知,不同產地苦參提取物產生的抗氧化活性斑點的 Rf值基本一致,要集中于 Rf=0.1 到 Rf=0.8 之間,其中斑點 C、D、H 是穩(wěn)定存在的抗,可判斷不同產地苦參具有相同的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

用 8 倍量 95 %乙醇 80℃提取 3 h,濾過,回收溶劑,得含醇量 10 %以下苦參流干,用 8 倍量乙酸乙酯超聲提取 2 h,抽并,回收溶劑,蒸干,稱重,得苦參 Et酮溶解,加適量 100-200 目柱層析硅膠拌析硅膠,干法裝柱,先輕輕掂柱,然后抽法上樣,同法排氣泡 1 h,再加入保護硅酯 甲醇(5:5:1,v/v/v),下口收集 1000條帶顏色劃分成 24 個小組分并掏柱、晾新合并分類,并用甲醇洗脫,收集流分,分 F10-24 富含抗氧化活性成分。根據顯Fr 10-17、Fr 18-19、Fr 20-24),各流分具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紅艷;王艷春;任曠;沈楠;張以忠;王燕;楊穎杰;傅鈺;;苦參總黃酮抑制大鼠心肌纖維化作用研究[J];中草藥;2015年20期
2 段林;張曉靜;于盼盼;于峰;劉威;宋寧;;八肽膽囊收縮素對脂多糖誘導的小鼠單核細胞RAW264.7細胞內質網應激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年11期
3 黃鑫;梁劍平;郝寶成;;黃酮類化合物的分子修飾與構效關系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年11期
4 季曉雯;張國偉;;苦參生物堿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4年06期
5 趙鳳春;李浩;陳兩綿;高慧敏;張啟偉;王智民;伍丕娥;;苦參提取物的質量標準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年02期
6 代艷文;袁丁;王婷;;模式識別受體介導炎癥信號通路及人參屬植物皂苷抗炎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年01期
7 李琳;海麗娜;秦文杰;姚梅芬;白水朋;厲博文;張思巨;李安平;;苦參中黃酮類化合物的液質聯用研究[J];中醫(yī)研究;2014年09期
8 張翅;馬悅;高慧敏;張啟偉;王智民;;苦參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年04期
9 游庭活;劉凡;溫露;鄒宇曉;廖森泰;肖更生;;黃酮類化合物抑菌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21期
10 馬鴻雁;周婉珊;褚夫江;王東;梁生旺;李梢;;苦參中黃酮類成分的高效液相指紋圖譜及5種成分的含量測定[J];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1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黃玲;氟非尼酮抗炎作用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2 黎玉翠;廣藿香酮及廣藿香醇的抗炎、抗真菌活性及藥物代謝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3 何常明;苦參和山豆根黃酮類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4 張玉峰;基于液質聯用技術的中藥化學成分鑒定方法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5 丁佩蘭;山豆根和苦參化學成分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趙鳳春;苦參不同部位化學成分及含量差異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5年
2 魏立琴;丹翹灌注液抗炎鎮(zhèn)痛作用及抗炎機理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魏春娜;苦參主要成分體外抗H3N2亞型豬流感病毒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王倩;苦參主要成分的分離提取及其抗犬流感病毒的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5 張會會;黃芩湯抗炎藥效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4年
6 李楚文;廣藿香地下部分乙醇提取物化學成分分析及抗炎活性評價[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7 吳茂誠;新型苦參堿類及三唑類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8 鄭順亮;清絡方活性部位物質基礎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曹美愛;苦參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
271835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71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