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微鈣化在乳腺疾病X線診斷中的意義及病理對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5-06 15:31

  本文選題:微鈣化 + 乳腺X線; 參考:《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第一部分微鈣化在乳腺良惡性病變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意義及病理對照 [研究背景與目的] 乳腺X線是目前發(fā)現(xiàn)乳腺微鈣化最敏感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微鈣化在乳腺良、惡性病變均可見,其表現(xiàn)雖然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對其良惡性的鑒別診斷仍然具有相當?shù)碾y度;研究微鈣化在乳腺良、惡性病變中的表現(xiàn)特點,有助于提高術前對乳腺良、惡性病變的影像診斷水平,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較大的參考價值。本部分研究主要探討微鈣化在乳腺良惡性病變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意義,側(cè)重于探討微鈣化的BI-RADS分類、形態(tài)、分布、形態(tài)與分布組合在乳腺良惡性病變中的特點及其診斷意義并進行病理對照研究。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病例資料 收集本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經(jīng)活檢及/或手術病理證實的微鈣化病例,所有病例均行術前乳腺X線檢查及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對乳腺微鈣化的X線特點及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其中乳腺良性病變共140例(149側(cè)),惡性病變共284例(284側(cè))。 2.研究方法 2.1檢查儀器及方法 乳腺X線檢查主要采用Siemens全數(shù)字化乳腺X線機(MammomatNovation DR)。所有病例術前均行CC (Cranio-Caudul, CC view)及MLO (Medial-Lateral-Oblique, MLO view)攝影,必要時加照側(cè)位或局部點壓放大。 2.2閱片標準 由兩位高年資的放射科診斷醫(yī)師進行回顧雙盲法閱片,參考美國放射學會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分類,分析乳腺微鈣化的X線特點,分析內(nèi)容包括:微鈣化的BI-RADS分類、形態(tài)、分布、形態(tài)與分布組合及病理類型對照。在正式分析病例前,通過預實驗使每位醫(yī)師熟悉分析的內(nèi)容及操作流程。 2.3報告分類 2.3.1根據(jù)美國放射學會BI-RADS標準,鈣化形態(tài)分為良性、中間型及高度惡性可能; (1)典型良性鈣化:包括皮膚鈣化、血管鈣化、纖維腺瘤中的粗大或爆米花樣鈣化、粗棒狀鈣化(直徑通常lmm)、中空狀鈣化(直徑通常1mm,1cm)、圓點狀鈣化(直徑通常0.5mm)、“環(huán)形”或“蛋殼樣鈣化”(直徑通常lmm)、牛奶樣鈣化、縫線鈣化、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等。 (2)中間型鈣化(可疑惡性鈣化):①粗糙不均質(zhì)鈣化,鈣化常0.5mm,且具有融合趨勢;②不定形或模糊不清的鈣化。 (3)高度惡性可能鈣化:①細小多形性鈣化:此類鈣化較不定形鈣化更可疑,大小形態(tài)不一,直徑常0.5mm。②細線樣或細線樣分支狀鈣化(鑄形鈣化):表現(xiàn)為細小不規(guī)則線樣,常不連續(xù),直徑0.5mm,提示起源于導管腔內(nèi)。 鈣化分布,包括以下五種分布方式: ①彌漫或散在分布:指鈣化隨意分散在整個乳腺。②區(qū)域性分布:指較大范圍內(nèi)(2cm2)分布的鈣化,但又不能用導管樣分布來描寫,常超過一個象限的范圍。③成簇分布:指至少有5枚鈣化占據(jù)在一個較小的空間內(nèi)(1cm2)。④線樣分布:鈣化排列成線形,可見分支點,提示源于一支導管。⑤段樣分布:沿導管及其分支分布,提示腫瘤多灶性起源。 2.3.2以BI-RADS為標準完成報告的描述及鈣化灶的分類。 BI-RADS0類:需要其他影像檢查進一步評估或與前片對比。BI-RADS1類:無異常陽性發(fā)現(xiàn)。BI-RADS2類:肯定良性發(fā)現(xiàn)。BI-RADS3類:可能是良性發(fā)現(xiàn),建議短期內(nèi)隨訪。BI-RADS4類:為可疑異常,需要考慮活檢,具有30%惡變可能;其中4A類表示需要臨床介入處理但惡性度較低的病變:4B類表示中等擬似惡性的病變;4C類表示中等稍強擬似惡性的病變,尚不具備5類那樣典型的惡性特點。BI-RADS5類:高度懷疑惡性,檢出惡性的可能性≥95%。BI-RADS6類:活檢證實為惡性。 2.4質(zhì)量控制 排除圖像質(zhì)量不符合診斷要求及無病理證實的病例。由兩位高年資的放射科診斷醫(yī)師進行回顧性雙盲法閱片,對微鈣化特點判斷不一致時,由上級醫(yī)師共同討論并作出最后判定。 2.5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微鈣化的BI-RADS分類采用秩和檢驗,微鈣化的形態(tài)、分布、形態(tài)與分布組合及病理類型均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設為a=0.05,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結果] 1.乳腺良性病變共140例(149側(cè)),其中乳腺腺病60例(62側(cè)),纖維囊性乳腺病65例(71側(cè)),其他良性病變15例(16側(cè));惡性病變共284例(284側(cè)),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00例(200側(cè)),導管內(nèi)癌(伴/不伴微浸潤)60例(60側(cè)),浸潤性小葉癌11例(11側(cè)),其他惡性病變13例(13側(cè))。 2.伴微鈣化的乳腺良、惡性病變的發(fā)病年齡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良性病變的發(fā)病中位年齡為42.68歲,惡性病變的發(fā)病中位年齡為52.60歲。 3.乳腺良、惡性病變間微鈣化的BI-RADS分類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乳腺良性病變中BI-RADS3~4類微鈣化多見,惡性病變中BI-RADS4-5類微鈣化多見。 4.乳腺良、惡性病變間的鈣化特點:鈣化形態(tài)、分布、形態(tài)與分布組合在乳腺良、惡性病變間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小于0.05)。微鈣化形態(tài)、分布、形態(tài)與分布組合在乳腺良性病變主要為圓點狀、成簇分布、圓點狀鈣化彌漫分布;在乳腺惡性病變主要為細小多形性、成簇分布、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分布。 5.乳腺良性病變的鈣化特點:微鈣化形態(tài)與分布組合在乳腺良性病變中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腺病、纖維囊性乳腺病及其他良性病變最常見的鈣化分別為細小多形性鈣化成簇分布(9/62側(cè))、圓點狀鈣化彌漫分布(14/71側(cè))、圓點狀鈣化成簇分布(3/11側(cè))。 6.乳腺惡性病變的鈣化特點:微鈣化形態(tài)與分布組合在乳腺惡性病變中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浸潤性導管癌、導管內(nèi)癌最常見的鈣化特點均為細小多形性鈣化呈段樣分布(浸潤性導管癌占28/200例、導管內(nèi)癌占13/60例);浸潤性小葉癌可見模糊不定形鈣化散在分布、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或區(qū)域性分布、線樣或線樣分支狀鈣化段樣分布(分別均占2/11例);其他類型乳腺惡性病變可見模糊不定形或細小多形性鈣化散在分布、線樣或線樣分支狀鈣化段樣分布(分別均占2/13例)。 [結論] 1.伴微鈣化的乳腺惡性病變的中位發(fā)病年齡大于良性病變。乳腺良、惡性病變間的微鈣化在形態(tài)、分布、BI-RADS分類的特點具有相當?shù)奶卣餍?可作為診斷及鑒別診斷依據(jù)之一,在臨床工作中分析乳腺微鈣化灶時,應注意上述征象的對比分析,并結合其他x線征象。 2.細小多形性或/及線狀或線狀分支樣鈣化在乳腺惡性病變中更多見,其成簇或段樣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乳腺良性病變,特別是纖維囊性乳腺病更多見的是圓點狀鈣化彌漫分布。 第二部分微鈣化在乳腺癌中的診斷價值 [研究背景與目的] 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日益增高,已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與生命。乳腺癌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及早治療,對提高其預后至為關鍵,特別是對于無臨床癥狀的患者。 微鈣化是非腫塊型無癥狀早期乳腺癌一個非常重要且具備相對特征性的表現(xiàn),對微鈣化的檢出及鑒別,可明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然而不同病理類型、不同組織學級別及不同分子亞型的乳腺癌x線表現(xiàn)、臨床預后及治療措施各有異同;乳腺癌TNM分期、免疫組化情況(特別是ER、PR、HER2表達情況)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探討不同病理類型乳腺癌的微鈣化特點、TNM分期及相關免疫組化特點,可為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等提供更多有用的資料。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病例資料 收集本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經(jīng)活檢及/或手術病理證實伴微鈣化的乳腺癌病例283例,所有病例均行術前乳腺x線檢查及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所有檢查者均為女性,對其微鈣化X線表現(xiàn)及臨床特點進行回顧性分析。 2.研究方法 2.1檢查儀器及方法 同第一部分。 2.2閱片標準 由兩位高年資的放射科診斷醫(yī)師進行回顧性雙盲法閱片,參考美國放射學會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分類,分析乳腺微鈣化的x線特點;參考TNM分期判定淋巴結情況及腫瘤大小。分析內(nèi)容包括:微鈣化的形態(tài)、分布、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免疫組化情況(主要是ER、PR及HER2)、淋巴結情況及腫瘤大小。在正式分析病例前,通過預實驗使每位醫(yī)師熟悉分析的內(nèi)容及操作流程。對影像征象判斷不一致時,由上級醫(yī)師共同討論并做最終判定。 2.3免疫組織化學分子類型的標準 ①ER和PR表達情況根據(jù)細胞核著色情況進行判定,細胞核中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狀為著色陽性細胞,當著色陽性細胞≤10%判定為表達陰性,10%著色陽性細胞≤25%判定為(+),25%著色陽性細胞≤75%判定為(++),75%著色陽性細胞判定為(+++)。 ②HER2判定標準:染色細胞(0~+)表示陰性;(++)則進行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檢測,如HER2基因無擴增為陰性;(+++)表示陽性。 根據(jù)ER、PR和HER2的表達情況大致分為4個分子亞型:①Lmmnal A型:[ER(+)和/或PR(+),HER2(-)];②Luminal B型[ER(+)和/或PR(+),HER2(+)];③HER2過表達型[ER(-)、PR(-)、HER2(+)];④三陰性型[ER(-)、PR(-)、HER2(-)]。 2.4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微鈣化特點、病理類型、淋巴結情況、腫瘤大小、組織學分級及免疫組化情況(主要是ER、PR和HER2)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設為a=0.05,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結果] 1.本組病例中IDC200例,DCIS(伴/不伴浸潤)60例,ILC11例,其他病理類型乳腺癌12例。不同病理類型的乳腺癌的發(fā)病年齡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以41-50歲年齡組多見。 2.非腫塊型鈣化性乳腺癌中鈣化形態(tài)、分布與病理結果對照:本組病例中鈣化形態(tài)、分布在不同病理類型的乳腺癌間的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形態(tài)=0.743,P分布=0.389)。其中IDC、DCIS(伴/不伴浸潤)及其他病理類型乳腺癌均以細小多形性鈣化多見(分別占40.7%、56.4%、50.0%);ILC以細小多形性及線樣或線樣分支狀鈣化多見(均占50.0%)。IDC. DCIS及ILC中鈣化均以段樣分布最常見,分別約占42.4%、38.5%、75.0%;其他病理類型乳腺癌鈣化分布形式多樣,可見成簇、段樣或區(qū)域性分布(分別均約占33.3%)。 3.非腫塊型鈣化性乳腺癌鈣化特點與組織學分級關系:本組病例中IDC(59例),其中I、II及III級分別約占6.8%、84.7%、8.5%;DCIS(39例),其中低級別、中級別及高級別分別約占7.7%、10.3%、82.0%。IDC及DCIS中的鈣化特點與其組織學分級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IDC中Ⅱ級以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分布多見(約占16.0%),Ⅲ級以多種惡性鈣化混合呈段樣分布多見(約占40.0%),Ⅰ級可見細小多形性鈣化區(qū)域分布、線樣或線樣分支狀鈣化段樣分布、粗糙不均質(zhì)鈣化成簇或區(qū)域分布(分別占25.0%)。DCIS中高級別型以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分布多見(約占25.0%),中級別型以細小多形性鈣化成簇分布多見(約占50.0%),低級別型可見模糊不定形鈣化散在分布、多種惡性鈣化混合呈段樣分布、粗糙不均質(zhì)鈣化區(qū)域分布(分別約占33.3%)。 4.非腫塊型鈣化性乳腺癌鈣化特點與淋巴結情況及腫瘤大小關系:不同淋巴結情況及腫瘤大小間的鈣化特點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鈣化特點與淋巴結情況關系:No~N3分別占58.3%、22.9%、8.3%、10.4%;N0、N1、N2及N3分別以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分布(約占8.9%)、線樣或線樣分支狀鈣化段樣分布(約占27.3%)、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分布(約占37.5%)及細小多形性鈣化區(qū)域分布(約占20.0%)多見。其中鈣化特點與腫瘤大小關系:Tis-T4分別占11.6%、35.8%、41.0%、7.4%、4.2%;Tis及T2均以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分布多見(分別約占27.3%、28.2%),T1以線樣或線樣分支狀鈣化段樣分布多見(約占15.4%);T3以細小多形性鈣化區(qū)域分布或多種惡性鈣化混合呈段樣分布多見(均約占28.6%);T4可見良性或細小多形性鈣化彌漫分布、多種惡性鈣化混合成簇或區(qū)域分布(分別占25.0%)。 5.鈣化特點與免疫組化關系:鈣化特點在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過表達型及三陰性型分別有133例、31例、73例及28例。但Luminal A型以細小多形性鈣化成簇分布多見(約占18.0%),Luminal B型、HER2過表達型及三陰性型均以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分布多見(分別約占19.4%、19.2%及21.4%)。 [結論] 1.本組病例中伴微鈣化的不同病理類型乳腺癌發(fā)病年齡沒有差異,均以41-50歲年齡組多見;最常見的病理類型是Ⅱ級IDC。 2.非腫塊型鈣化性乳腺癌中不同病理類型間鈣化的形態(tài)及分布不具有鑒別意義。最常見的鈣化特點:IDC-細小多形性,段樣分布;DCIS-細小多形性,段樣分布;ILC-細小多形性、線樣或線樣分支狀,段樣分布;其他類型乳腺癌-細小多形性,分布不具有特征性。 3.非腫塊型鈣化性IDC中Ⅱ級以細小多形性鈣化段樣分布多見,Ⅲ級以多種惡性鈣化混合呈段樣分布多見,Ⅰ級鈣化特點不具有特征性。非腫塊型鈣化性DCIS中主要以細小多形性鈣化多見,其中高級別型以段樣分布多見,中級別型以成簇分布多見,低級別型鈣化分布不具有特征性。 4.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的非腫塊型鈣化性乳腺癌中鈣化分布以段樣或區(qū)域性分布多見;其惡性鈣化的出現(xiàn)率較未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者高;且隨著腫瘤的增大,惡性微鈣化越來越多見。 5.鈣化特點在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間的差異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各亞型間的鈣化特點不具特征性,術前尚難以鑒別,必須結合其他影像征象及臨床資料。 第三部分微鈣化在三陰性乳腺癌中的發(fā)生率、表現(xiàn)及其臨床意義 [研究背景與目的] 三陰性乳腺癌約占所有浸潤性乳腺癌的10%-17%,具有高侵襲的臨床特點,患者生存時間短、預后差。微鈣化是三陰性乳腺癌的一個少見影像學表現(xiàn),本部分研究三陰性乳腺癌中微鈣化的X線表現(xiàn)及相關臨床特點,旨在探討三陰性乳腺癌更多的X線診斷特征。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病例資料 收集本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經(jīng)活檢及/或手術病理證實及行免疫組織化學檢查證實的三陰性乳腺癌(89例)及非三陰性乳腺癌病例(350例),所有病例均行術前乳腺X線檢查,術后行免疫組織化學檢查(主要是ER、PR和HER2檢測),并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 2.研究方法 2.1檢查儀器及方法 同第一部分。 2.2閱片標準 由兩位高年資的放射科診斷醫(yī)師進行回顧雙盲法閱片,參考美國放射學會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分類,分析乳腺微鈣化的X線特點。分析內(nèi)容包括:微鈣化的形態(tài)、分布、淋巴結情況(根據(jù)TNM分期)及病理類型。在正式分析病例前,通過預實驗使每位醫(yī)師熟悉分析的內(nèi)容及操作流程。對影像征象判斷不一致時,由上級醫(yī)師共同討論并做最終判定。 2.3免疫組織化學分子分型的標準 同第二部分。 2.4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三陰性乳腺癌微鈣化的發(fā)生率、形態(tài)、分布、淋巴結情況及病理類型均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設為α=0.05,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結果] 1.三陰性型乳腺癌共89例,Luminal A型乳腺癌211例,Luminal B型乳腺癌43例,HER2過表達型乳腺癌96例;其中伴微鈣化的三陰性型、LuminalA型、Luminal B型及HER2過表達型乳腺癌分別為28例(31.5%)、133例(63.5%)、31例(72.1%)及73例(76.0%)。 2.微鈣化形態(tài)及分布情況:微鈣化形態(tài)在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三陰性、Luminal型及HER2過表達型乳腺癌均以細小多形性鈣化多見(分別約占35.7%、42.4%及45.2%、)。微鈣化的分布在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間的差異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Luminal型中微鈣化以成簇分布多見(約占42.4%),三陰性及HER2過表達型中微鈣化均以段樣分布多見(分別約占35.7%、37.0%)。 3.病理類型:伴微鈣化的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間病理類型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陰性、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及HER2過表達型乳腺癌均以IDC多見,分別約占78.6%、70.9%、74.2%、68.5%。 4.淋巴結情況:伴微鈣化的三陰性與非三陰性乳腺癌中淋巴結情況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3)。伴微鈣化的三陰性乳腺癌淋巴結轉(zhuǎn)移率達71.4%,而非三陰性乳腺癌中淋巴結轉(zhuǎn)移率僅為44.5%。 [結論] 1.微鈣化在三陰性與非三陰性乳腺癌中的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HER2過表達型的微鈣化發(fā)生率最高,三陰性乳腺癌鈣化發(fā)生率最低。 2.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間的微鈣化形態(tài)及分布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形態(tài)上各型均以細小多形性鈣化多見,微鈣化的分布則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作為鑒別診斷的依據(jù)之一。 3.伴微鈣化的三陰性乳腺癌比非三陰性乳腺癌更易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值得臨床術前制定手術方案和術后化療策略時引起重視。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816.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光;張靜;張祥宏;崔進國;趙俊京;李智崗;李海平;韓捧銀;李順宗;王紅光;;OPN和ONmRNA在人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微鈣化的關系[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6年09期

2 邵華;姜磊;楊旭麗;韓菁;李白艷;;微鈣化灶在乳腺疾病X線診斷中的分析[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3 A.Akita;A.Tanimoto;H.Jinno;K.Kameyama;S.Kuribayashi;楊綺華;;雙側(cè)乳腺MRI的臨床價值:對于乳腺鉬靶片發(fā)現(xiàn)可疑微鈣化病人應用是否有價值?[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09年06期

4 黃守清;邱漢平;;甲狀腺結節(jié)微鈣化與中醫(yī)癭瘤痰瘀內(nèi)結證的相關研究[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M.J.Kim;E.K.Kim;J.Y.Kwak;E.J.Son;J.H.Youk;S.H.Choi;高欣;;微鈣化特征的顯示:全景乳腺數(shù)字鉬靶攝影中數(shù)字監(jiān)視器變焦能否替代放大乳腺鉬靶攝影術?[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09年02期

6 房世保;趙誠;孫曉玉;吉曉麗;;高頻彩色超聲對僅表現(xiàn)為微鈣化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價值[J];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0年11期

7 王妍;郭石;;甲狀腺乳頭狀癌35例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特征分析[J];遼寧醫(yī)學雜志;2009年02期

8 趙麗娟;周元媛;張瑞芳;秦石成;;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甲狀腺良惡性結節(jié)診斷中的應用[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6期

9 徐偉棟;劉偉;厲力華;馬莉;邵國良;張娟;;一種基于小波域檢測與自適應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糊演繹系統(tǒng)的微鈣化檢測新算法[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0年02期

10 李二妮;周純武;;乳腺微鈣化的研究進展[J];放射學實踐;2009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光;趙俊京;李智崗;李順宗;張靜;張祥宏;劉秀健;谷鐵樹;;BMP-2在乳腺癌微鈣化形成調(diào)控中的作用研究[A];第二屆全國乳腺影像診斷與技術應用研討會暨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7年

2 楊光;張祥宏;谷鐵樹;殷鳳華;趙俊京;李智崗;;BMP-2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OPN、ON表達和微鈣化的關系[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王遠梅;佘文利;王曉彬;熊浩;雷紅衛(wèi);陳昌毅;;微鈣化在乳腺疾病X線檢查中的診斷價值[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4 包凌云;朱羅茜;朱慶慶;;自動乳腺容積成像和常規(guī)手持超聲對乳腺微鈣化診斷的對比[A];2011年浙江省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劉碧華;鄭曉林;陳f,

本文編號:185286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185286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d02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