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殺滅單增李斯特菌噬菌體裂解酶的改造及其在檢測中的應用研究
【學位單位】:武漢輕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91
【部分圖文】:
重度污染食物約 20 h 后開始,李斯特菌在體內潛伏期大個體潛伏期更長[15]。在初始階段,細菌主要在絨毛頂端后期大多數出現在腸絨毛的巨噬細胞中。但是致病性李道內形成明顯的組織損傷[12]。表明單增李斯特菌不會在染。攝入后,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能夠穿過腸上皮并更深的組織[16, 17]。在腸道中,通過細胞侵入到鄰近的細障的李斯特菌被淋巴和血液攜帶到腸系膜淋巴結,脾臟特菌入侵肝臟后會被一些巨噬細胞殺死[12]。在最初感染表面的吞噬細胞即庫普弗細胞(Kupffer cell)激起細胞菌,存活的細菌繼續(xù)增殖[9]。在肝臟中細菌增殖的主要被認為是李斯特菌從腸道轉移后的第一個靶器官[10]。單歷完整的細胞內感染循環(huán)。在衰弱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菌不受限制地增殖可能導致低水平的菌血癥[9],將會進例如腦和妊娠子宮[20]。
單核增生李斯特菌是胞內寄生菌。目前沒有發(fā)現可以入胞殺死李斯特菌的裂解酶和抗生素,因此我們希望將一段能入胞的細胞穿透肽與現有的李斯特菌裂解酶融合表達,發(fā)展重組的噬菌體裂解酶。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了細胞穿透肽 Tat(YGRKKRRQRRR)和一段合成的細胞穿透肽(KAAILCRRLRD)與噬菌體裂解酶進行融合表達了 3 種蛋白,并測試了 3 種嵌合體殺滅胞外以及胞內菌的活性。只有重組蛋白 Ply511-N2 具有較好的殺菌活性,而且高于親本裂解酶。但是,Ply511-N2 不能入胞殺菌。由于重組裂解酶 Ply511-N2 具有更好的活性和特異性,因此我們進一步將它用于單增李斯特菌的檢測。本研究采取生物發(fā)光的原理,借助熒光素酶能與 ATP 發(fā)生反應的特性來檢測環(huán)境中存在的李斯特菌。本實驗根據細菌裂解時會釋放出大量的 ATP 這一生物特性,建立一種能快速特異檢測李斯特菌的方法(如圖 1.2 所示)。該檢測方法檢測時間短,不需要長時間的增菌培養(yǎng),不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和專業(yè)的技術人員,能夠區(qū)分活菌和死菌,有望應用于食品行業(yè)中單增李斯特菌的檢測。本研究建立的檢測方法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優(yōu)化,提高對環(huán)境中單增李斯特菌定量的準確性。
武漢輕工大學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MTT 的配置:避光條件下,用分析天平精密稱取 50 mg 的 MTT 粉末于 15mL 離心管中,加入 10 mL PBS,配置成 5 mg/mL ,PH 在 7.4-7.6 范圍內的MTT 工作液。完全溶解后,用無菌 0.22 μm 的濾膜過濾后分裝于棕色 1.5 mLEP 管中,-20℃ 保存,兩個月內有效。使用前 37℃ 水浴解凍。引物的溶解:目的基因用離心機瞬時離心,按引物說明書加入對應體積的無菌蒸餾水,配置成 10 μM 的濃度,分裝后-20℃保存,使用時可放 4℃暫時保存。2.3 重組裂解酶表達載體構建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正東;張玲;王紅;陳曦;王艷;閆國棟;鄒年莉;孫松松;;自貢市2014年農貿市場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污染狀況調查[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9年03期
2 張晶;白志軍;和鵬;陶霞;吳新偉;;廣州市58株單增李斯特菌菌株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9年05期
3 賈培;盛司潼;蘭全學;;單增李斯特菌恒溫熒光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9年09期
4 武鑫;;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快速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年18期
5 賈艷艷;何雷;郁川;余祖華;程相朝;張春杰;李銀聚;;豫西地區(qū)市售鴨翅中單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檢測[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4年11期
6 ;謹防單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J];食品與生活;2017年10期
7 烏日娜;劉翔;郭邦成;閆立群;張玉平;;銀川市市售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污染狀況分析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年18期
8 范蕓;胡云建;艾效曼;寧尚勇;程瑋;李江濤;常乃柏;;一起血液病區(qū)單增李斯特菌病的爆發(fā)并文獻復習[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年04期
9 楊松;曲祖乙;劉永華;;單增李斯特菌定量檢測方法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年23期
10 李燕杰;朱小花;夏雨;袁根良;楊公明;;不同培養(yǎng)條件對單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響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0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玉申;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可視化檢測方法的建立與評價[D];吉林大學;2019年
2 王旭;基于比較基因組學和轉錄組學技術揭示單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6年
3 江玲麗;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分析及其重組菌構建與免疫原性[D];浙江大學;2006年
4 張輝;單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達、免疫原性及膠體金試紙研制[D];吉林大學;2008年
5 吳詩;食源性單增李斯特菌數值鑒定系統(tǒng)及其遺傳多樣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6 亢春雨;食源性單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毒理機制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7 陳謀通;食源性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遺傳多樣性分析和群體感應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8 方春;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譜系Ⅲ強毒株與弱毒菌株比較基因組及致病力差異機制[D];浙江大學;2015年
9 林文憑;Bacillus subtilis ZJU15產生的抗菌肽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李麗;三種人獸共患病病原菌同步快速檢測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笑;單增李斯特菌氧化還原蛋白YjbH調控的抗氧化應激和細菌感染機制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9年
2 馬天天;單增李斯特菌感染依賴溶血素LLO觸發(fā)ERK1/2磷酸化機制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9年
3 李慶輝;食品源單增李斯特菌的分離鑒定及耐藥性檢測[D];石河子大學;2019年
4 李瓊;高效殺滅單增李斯特菌噬菌體裂解酶的改造及其在檢測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9年
5 王亞鴿;一株多重耐藥ST477型單增李斯特菌全基因組測序與比較基因組學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9年
6 謝靈揚;冷鮮肉冷鏈流通過程中單增李斯特菌活性影響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8年
7 王航;單增李斯特菌氨基肽酶Lmo1711以及鞭毛結構蛋白FlhB的生物學功能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8年
8 石薇;免疫磁性糊精微球的制備及其快速分離檢驗單增李斯特菌的技術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7年
9 賀婷;三種天然抑菌劑對低溫肉制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效果研究[D];成都學院;2018年
10 蔣兵;單增李斯特菌在豬、雞肉品加工及銷售過程中的污染情況及基因分型研究[D];西南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884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8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