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孔徑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粒的制備及其用于固化西羅莫司自微乳
[Abstract]: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pore sizes and sirolimus self-microemulsion were prepared. Th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mall angle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ere ordered nanoporous structures with pore sizes of 6.3, 8.1 and 10.8 nm, respectively. The size of sirolimus self-microemulsion was 20. 6 鹵1. 3 nm. measured by particle size analyzer. Sirolimus-loaded self-microemulsion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agitation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when the mass ratio of sirolimus self-microemulsion to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as 2: 1, the drug loading was about 0.83%, and the flowability of solid powder was goo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shows that sirolimus exists as amorphous or amorphous in the carrier material and has good re-dispersibility. The pore siz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nd point of self-microemulsion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containing sirolimus in 250ml water for 2 h, but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initial 40 min release results. In summary,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are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self-microemulsion adsorbent.
【作者單位】: 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福建醫(yī)科大學藥學院;廈門大學醫(yī)學院;
【基金】: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資助項目(2013Y0074)
【分類號】:R9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一飛;單含;涂浪平;劉曉敏;曾慶輝;杜創(chuàng);孔祥貴;;玫瑰紅與介孔二氧化硅生物光敏復合體的激發(fā)態(tài)性質[J];發(fā)光學報;2011年08期
2 黃叢亮;馮妍卉;張欣欣;李威;楊穆;李靜;王戈;;介孔二氧化硅基導電聚合物復合材料熱導率的實驗研究[J];物理學報;2012年15期
3 韓延東;刁全平;李鐵純;侯冬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方法的研究進展[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4 亓貫林;黨文修;李晶;韓書華;;六方納米介孔二氧化硅纖維的合成[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5 曾春梅;韓書華;閆欣;于小娟;車紅衛(wèi);趙效洪;;有序介孔二氧化硅/聚苯胺復合物[J];化學進展;2008年01期
6 馬亞魯;劉芬;馬媛媛;孫小兵;鄭俊萍;;多步組裝合成介孔二氧化硅擔載膜[J];硅酸鹽學報;2010年02期
7 肖正林;劉珍寶;王婷;丁勁松;;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粒介導的藥物傳遞系統(tǒng)及其生物安全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13年01期
8 付文升;羅興萍;黃俊菲;曹梨梨;黃小龍;譚裕玲;賀嬌;;乳酸氧化酶在復合功能鋁膜中的固載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9 王子峰;柳海蘭;姜男哲;;氨基修飾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纖維的制備及Cu~(2+)吸附性能研究[J];材料導報;2013年S2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永剛;李寶宗;陳媛麗;畢麗峰;;單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機無機雜化二氧化硅的制備[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與識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譚磊;劉傳軍;卓仁禧;;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具有尺寸選擇性控制釋放體系的制備[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H:醫(yī)用高分子[C];2013年
3 張彥;周國偉;;囊泡狀介孔二氧化硅固定化酶拆分外消旋體布洛芬[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6分會:膠體與界面化學技術、應用與產(chǎn)品[C];2013年
4 朱申敏;張荻;劉昕燁;;刺激響應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備及在可控藥物釋放中的應用[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9年
5 蓋世麗;楊丹;賀飛;楊飄萍;;熒光功能化空心介孔二氧化硅復合材料的設計合成及藥物緩釋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06分會: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C];2014年
6 劉海云;印立;吳德峰;;原位聚合制備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介孔二氧化硅復合材料[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J:高分子復合體系[C];2013年
7 楊光保;龔華;錢孝鑫;譚朋利;李有勇;劉莊;;內在摻雜光敏劑的介孔二氧化硅納米棒作為多功能藥物載體用于癌癥的聯(lián)合治療[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35分會:納米生物醫(yī)學中的化學問題[C];2014年
8 葉譽賢;程飛;胡棟棟;徐立新;鐘明強;;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表面聚酮可控接枝研究[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9 趙環(huán)宇;朱廣山;楊永剛;;單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管合成機理的研究[A];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7年
10 郭月月;白詩揚;孫繼紅;;pH敏感型納米復合介孔二氧化硅的藥物緩控釋研究[A];第十七屆全國分子篩學術大會會議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嘉坤;三種農(nóng)藥緩釋系統(tǒng)的構建及綜合效果評價[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劉長輝;DNA介導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藥物控釋與生物傳感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3 鄒振;基于多孔納米材料的刺激響應性藥物載體構建及其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4 費海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新興納米醫(yī)藥平臺[D];吉林大學;2012年
5 胡智輝;氨基介孔二氧化硅吸附功能的研究及吸附過程模擬[D];天津大學;2012年
6 蓋世麗;光磁功能化介孔SiO_2基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藥物緩釋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陽;殼聚糖—介孔二氧化硅載藥納米粒子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2 王國強;介孔二氧化硅核—脂質殼組裝體納米粒作為新型抗腫瘤藥物載體的初步研究[D];廣東藥學院;2015年
3 梁漫;石墨烯/介孔二氧化硅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4 宋麗娟;介孔二氧化硅KIT-6的有機改性及其對U(Ⅵ)吸附性能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5 崔麗茹;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納米藥物控釋體系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6 張婷;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納米藥物控釋體系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7 陶希;自愈合高分子水凝膠材料的制備及應用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6年
8 常玉杰;pH和葡萄糖刺激響應型介孔二氧化硅的控制釋放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9 王稼yN;基于氧化石墨烯和介孔二氧化硅的納米藥物載體的特性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10 韋克鋼;胺基功能化二氧化硅尿醛骨架介孔材料合成與對鈾的吸附研究[D];南華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4359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3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