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酸右美托咪定在全麻肥胖患者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本文選題:肥胖患者 + 右美托咪定。 參考:《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討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在中國全麻肥胖患者的藥代動力學特征。方法 8例肥胖患者全身麻醉后靜脈泵注鹽酸右美托咪定1.0μg·kg-1,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法(HPLC-MS/MS)測定血漿中右美托咪定濃度變化。以DAS 2.1.1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算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結果鹽酸右美托咪定的藥代動力學參數(shù)如下:Cmax為(3.33±1.20)μg·L-1,t1/2α為(2.49±0.56)min,t1/2β為(163.41±116.41)min,V1為(162.96±43.26)L,CLz(4.02±1.18)L·min-1,AUC0-t為(123.27±55.96)μg·min·L-1,MRT0-t為152.06min。肥胖患者的AUC、Cmax、CLz、V1較正常體質量患者均顯著增大(P0.05)。結論在肥胖患者臨床麻醉中,給予右美托咪定負荷劑量時,應適當減少藥物劑量;維持階段時,應適當增加藥物劑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exmedetomid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in Chinese 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s. Methods 8 obese patients were injected with dexmedetomidine 1 g kg-1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PLC-MS/M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changes of right metoimidin in plasma. The data of DAS 2.1.1 software were used for data.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dexmedetomidine hydrochloride were as follows: Cmax was (3.33 + 1.20) mu g L-1, t1/2 alpha was (2.49 + 0.56) min, t1/2 beta was (163.41 + 116.41) min, V1 was (162.96 + 43.26) L, CLz (4.02 + 1.18) L min-1. Ax, CLz, and V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normal body mass (P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anesthesia of obese patients, the dose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reduced when the dose of right metoomidine is given, and the dosage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increased during the maintenance stage.
【作者單位】: 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麻醉科;
【基金】:全軍醫(yī)學科研“十二五”面上基金資助項目(CWS11J269) 廣東省廣州市科技攻關計劃基金資助項目(201300000176)
【分類號】:R969.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桂蘭,胡晉紅,李珍;氟氧頭孢在家兔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和組織分布研究[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2 高連用,李全勝,陸榕,劉昌孝;乙氧苯柳胺的測定及其在大鼠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藥學學報;2000年01期
3 林成仁,王敏,劉建勛;前列安栓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華男科學;2000年02期
4 李洪敏,劉蔚,王巍,馮端浩,王仲元,李凈;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建立人體內藥代動力學[J];現(xiàn)代科學儀器;2000年03期
5 孫濤,宋坤改,林赴田,劉忠敏,姜國華;地紅霉素藥代動力學研究[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1年02期
6 謝海棠,黃曉暉,孫瑞元;國內外常用的藥代動力學軟件介紹[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1年04期
7 劉曉紅,張?zhí)m桐;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的測定方法及其藥代動力學研究概況[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8 劉永;尿中氧氟沙星藥代動力學的測定[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2年03期
9 劉曉琰,孫黎,費艷秋,曹惠明,祝德秋,王平全;國產鹽酸西替利嗪片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中國藥房;2002年07期
10 劉昌孝,陳拯民,顧以保,蔡永明,高連用,曾勇,李全勝,張英起,趙寧,王增祿;小鼠注射新型重組人腫瘤壞死因子的藥代動力學[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在震;祝春浩;;喹諾酮類抗生素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及臨床應用[A];山東省藥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2 畢學智;孟志云;竇桂芳;;樂福昔布在大鼠體內的藥代動力學[A];第八次全國藥物與化學異物代謝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3 許景峰;;藥物相關基因多態(tài)型與藥代動力學相關性的研究進展[A];2009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9年
4 許景峰;;藥物相關基因多態(tài)型與藥代動力學相關性的研究進展[A];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0年
5 劉昌孝;高連用;李全勝;;舍他斯汀的動物藥代動力學研究[A];中國藥理學會第九屆制藥工業(yè)藥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0年
6 李健偉;馬士鹽;;抗白血病藥物髓內藥代動力學實驗研究報告[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7 李迎;張振清;阮金秀;;大鼠靜脈給全氟三丁胺乳劑藥代動力學研究[A];第八次全國藥物與化學異物代謝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8 王麗;;兒童藥物群體藥代動力學研究[A];中國藥學會應用藥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中國藥理學會制藥工業(yè)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三屆學術會議暨2008生物醫(yī)藥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9 姜華;;小兒麻醉群體藥代動力學應用研究進展[A];2012年江浙滬兒科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2年
10 王靜;鄭恒;錢振宇;劉心霞;袁世英;毋丹;曹翠玲;陳匯;;來托司坦片在健康人體的藥代動力學研究[A];第十二次全國臨床藥理學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本報記者 歐慧敏;藥代動力學彰顯新藥轉化價值[N];醫(yī)藥經濟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白毅 整理;以藥代動力學為主線的新藥成藥性的臨床前評價系統(tǒng)的建立和應用[N];中國醫(yī)藥報;2011年
3 王寶龍;健能隆F-652海外臨床研究正式啟動[N];中國醫(yī)藥報;2012年
4 記者白毅;中國醫(yī)科院生技所構建藥物研究平臺成效顯著[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5 編譯 李勇;新藥開發(fā)的五“R”原則[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6 董智;微劑量給藥 新藥開發(fā)的加速器?[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7 Emilly;單劑量布地奈德藥代動力學試驗結果告捷[N];醫(yī)藥經濟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秉呼;硫代反義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2 蓋蕓蕓;多組分中藥物質組溶出及藥代動力學評價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魯?shù)さ?硫代反義寡核苷酸藥物的臨床前藥代動力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4 王淑萍;濟泰片藥效物質基礎及藥代動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5 孔琦;噻吩諾啡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6 姜志平;長春地辛群體藥代動力學:ABCB1遺傳多態(tài)性和表觀遺傳學差異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8年
7 謝瑛;生物大分子藥物的標記及其藥代動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8 劉小光;利福平和rifabutin藥代動力學機制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9 楊波;1,,5-二咖啡?鼘幩岬捏w內外代謝及藥代動力學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5年
10 岑彥艷;新型放射增敏劑CpG ODN107的臨床前藥代動力學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雷琪;伊潘立酮的藥代動力學和組織分布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宋艷霞;重組人源化抗狂犬病毒單克隆抗體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7年
3 張娟紅;高原環(huán)境對藥物藥代動力學影響的基礎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4 湯飛飛;大鼠體內藥代動力學在位無損檢測系統(tǒng)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5 張志濤;吡拉西坦類藥物藥代動力學及質譜裂解規(guī)律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7年
6 鄧麗莉;納美芬人體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藥代動力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滕艷妮;莫吉斯坦藥代動力學及體內代謝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8 廉江平;注射用頭孢哌酮鈉他唑巴坦鈉人體藥代動力學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9 鐘玲;阿德福韋前藥藥代動力學及組織的分布比較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10 何穎娜;注射用異丙叉景酮糖酐的藥代動力學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280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928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