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美曲塞上市后安全信號的檢測和分析
本文選題:培美曲塞 切入點:不良反應 出處:《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5年1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檢測培美曲塞上市后的安全信號,對其上市后安全性作初步評價,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報告比值比法(ROR)對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報告系統(tǒng)(AERS)數(shù)據(jù)庫進行培美曲塞安全信號檢測,并利用SPSS 19.0分析年齡、性別、用藥時長、劑量及適應證對不良反應的影響。結果:在進行分析的5 397 235份報告中,查找到以培美曲塞為首要懷疑藥物的不良反應報告4 219份,經(jīng)ROR法檢測,共得到173個培美曲塞安全信號,其中心血管系統(tǒng)信號21個。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相比于其他系統(tǒng)ADR,心血管系統(tǒng)ADR在用藥時長(P=0.445)中分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性別(P=0.008)、年齡(P=0.035)、用藥劑量(P=0.003)、適應證(P=0.000)中分布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男性患者、40歲以上、MPM和非鱗狀NSCLC、劑量800~1 000 mg可能更易發(fā)生心血管系統(tǒng)ADR。結論:通過對培美曲塞安全信號的檢測和分析發(fā)現(xiàn),有必要對其進行進一步信號評價和驗證,決定臨床應用中是否采取相應風險防范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ct the safety signals of pemetrexed after listing and to evaluate its safety after listing. Methods: to detect the safety signals of pemetrexide in th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and analyze the age and sex by using SPSS 19.0. Methods: the method of reporting ratio ratio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afety signals of pemetrexide in th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Results: of the 5 397,235 reports analyzed, 4 219 were reported with pemetrexide as the first suspected drug, and detected by ROR method. A total of 173 pemetrexide safety signals were obtained, of which 21 were cardiovascular system signals.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ADR in cardiovascular system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at of other system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0. 008, P0. 035, P0. 003, indication, P0. 000). Male patients over 40 years old with MPM and non-scaly NSCLC at a dose of 800 ~ 1 000 mg may b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cardiovascular system ADR.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and verify the safety signal of pemetrexide by det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safety signal of pemetrexide. To determine whether to take appropriate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藥劑科;
【分類號】:R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劉媛;程能能;杜文民;王永銘;;上海市藥品不良反應自發(fā)呈報數(shù)據(jù)庫中神經(jīng)系統(tǒng)藥物不良反應的信號檢測[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0年02期
2 卜擎燕;熊寧寧;鄒建東;蔣萌;劉芳;Anna Zhao-Wong;;ICH國際醫(yī)學用語詞典(MedDRA):藥事管理的標準醫(yī)學術語集[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7年05期
3 任經(jīng)天;王勝鋒;侯永芳;杜曉曦;李立明;;常用藥品不良反應信號檢測方法比較研究[J];中國藥物警戒;2011年06期
4 陳延;郭劍非;江冬明;詹思延;;數(shù)據(jù)庫挖掘和藥物不良反應信號的探索與分析(下)[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6年02期
5 李嬋娟;夏結來;江靜;鄧劍雄;;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庫的信號檢測[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8年03期
6 張曉蘭;夏佳;;淺談藥物警戒中的安全信號與信號管理[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2年02期
7 武煜;許杰;胡勇;凌曉霖;;概述藥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監(jiān)測[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立;王可鑒;賀林;;通過索引藥品說明書信息挖掘藥物新用途[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6期
2 張鴻燕;肖靜波;舒良;;精神藥物臨床試驗中的安全性評價[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年01期
3 朱玲琦;楊銘;杜文民;顧希鈞;;5277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0年05期
4 劉軍艷;;淺談藥物警戒與藥品安全工作[J];天津藥學;2007年03期
5 葉小飛;王海南;陳文;傅政;賀佳;;數(shù)據(jù)挖掘在藥物警戒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警戒;2008年01期
6 汪海孫;居靖;黃萍;張承緒;侯永芳;;報告率比例法在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事件信號提取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警戒;2009年09期
7 金鋒;;淺談中藥注射劑的風險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中國藥物警戒;2009年09期
8 林偉興;葉小飛;姚洪祥;賀佳;;藥品不良反應術語集現(xiàn)狀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09年12期
9 王超;葉小飛;錢維;賀佳;;藥品不良反應信號檢測中的關聯(lián)規(guī)則[J];中國藥物警戒;2010年03期
10 葉小飛;郭曉晶;趙璐;賀佳;;個例安全性報告規(guī)范(ICH E2B)簡介及應用[J];中國藥物警戒;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葉小飛;基于自發(fā)呈報系統(tǒng)與循證醫(yī)學的藥品不良反應信號挖掘[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2 陳光建;藥品安全管制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李嬋娟;藥品不良反應信號檢測方法理論及應用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4 李凌艷;藥物誘發(fā)尖端扭轉性室速的風險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5 劉雅莉;基于實證視角的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評價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6 畢玉俠;我國藥品不良反應評價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10年
7 許金芳;基于傾向性評分估計因果效應的方法研究及其在上市后藥品不良反應評價中的應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堪瑜;省級ADR系統(tǒng)的信息智能分析與數(shù)據(jù)挖掘方法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傅政;Bayes方法篩選藥物不良反應信號及利益風險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3 蔣志偉;適應性臨床試驗中EDC平臺構建與模擬預測評價方法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4 王盼;基線模型在清開靈注射液與抗生素聯(lián)合用藥ADR信號檢測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5 王超;傾向性評分法及在藥品不良反應信號檢測中的應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2年
6 高菲霏;應用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對呂仁和教授三型四候法治療慢性腎炎數(shù)據(jù)資料的探索性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7 韓飛;丹紅注射液不良反應風險因素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3年
8 周克雄;醫(yī)院藥品不良反應集中監(jiān)測與評價系統(tǒng)的研發(fā)與應用[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4年
9 李蓉;藥品不良反應流行病學智能分析系統(tǒng)的建立及應用[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張筱;貝葉斯傾向性評分模型及其在藥品不良反應信號檢測中的應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萍;藥源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J];國外醫(yī)藥(合成藥 生化藥 制劑分冊);1999年04期
2 樓谷音,蔣金根;腎移植患者視力障礙的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學;1999年03期
3 戴宏,向華;頭孢他啶致精神障礙1例[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2年04期
4 魏志軍;程能能;何樂;杜文民;徐建龍;陳斌艷;王永銘;;上海市藥品不良反應自發(fā)呈報數(shù)據(jù)庫定量信號檢測系統(tǒng)的建立[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4期
5 李由,趙立全,魏銳利,朱煌;腎移植術后白內障的成因分析和手術治療[J];上海醫(yī)學;2005年09期
6 于衛(wèi)紅;;尿毒癥并發(fā)青光眼3例[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7年20期
7 王大猷;;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志愿報告數(shù)據(jù)分析的若干方法[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6年01期
8 陳延;郭劍非;江冬明;詹思延;;數(shù)據(jù)庫挖掘和藥物不良反應信號的探索與分析(上)[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6年01期
9 章少華;王大猷;王越;孫駿;李明;徐厚明;鐘明康;;報告率比例失衡信號檢測的實證研究[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6年02期
10 陳延;郭劍非;江冬明;詹思延;;數(shù)據(jù)庫挖掘和藥物不良反應信號的探索與分析(下)[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光,李金瀚,羅榮城;培美曲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肺癌雜志;2005年03期
2 王漢萍;張力;;培美曲塞在肺癌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內科雜志;2007年10期
3 張雪艷;黃艾彌;白皓;陳玉蓉;韓寶惠;;培美曲塞單藥或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復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68例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09年02期
4 余春華;李俊英;符琰;;培美曲塞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過程中毒副反應的觀察與護理[J];華西醫(yī)學;2009年04期
5 王偉;尚立群;李學昌;文峰;李軍;劉軍強;;培美曲塞單藥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近期療效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12期
6 宋萌萌;劉世研;;人參皂甙Rg3聯(lián)合培美曲塞治療11例老年復治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觀察[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0年17期
7 趙志成;;培美曲塞在腫瘤化療治療中的應用進展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年27期
8 潘宇凱;吳丹;劉雄偉;趙韜;;培美曲塞單藥一線治療19例晚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1年01期
9 張斌;張霞;高亞杰;張陽;;培美曲塞單藥與聯(lián)合用藥治療復發(fā)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1年10期
10 蔡勇;王季穎;;適形放療聯(lián)合培美曲塞同步治療局部晚期老年非鱗型肺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1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彭雪梅;;培美曲塞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護理[A];首屆浙贛兩省腫瘤研究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2年
2 蒲驍麟;王峻;李薇;陸彬彬;王朝霞;楊民;樊衛(wèi)飛;王琳;許菊青;;培美曲塞一線治療老年晚期非鱗型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A];2013華東胸部腫瘤論壇暨第六屆浙江省胸部腫瘤論壇論文集[C];2013年
3 袁曉榮;李利清;曹坤;;培美曲塞治療后致皮膚色素沉著1例[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4 王立;孫艷;簡敬民;李川;;LC/MS/MS法測定大鼠中培美曲塞的濃度及培美曲塞二鈉的藥代動力學研究[A];第八次全國藥物與化學異物代謝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5 孟麗娟;樊衛(wèi)飛;楊民;劉福銀;蒲驍麟;王峻;;薏苡仁油注射液聯(lián)合培美曲塞一線治療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A];2011年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老年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暨中西醫(yī)結合老年醫(yī)學進展學習班論文集[C];2011年
6 洪永貴;溫艷艷;徐露娟;王靜;紀媛媛;;培美曲塞聯(lián)合奈達鉑二線治療復發(fā)轉移性賁門癌的臨床觀察[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7 袁曉榮;李利清;曹坤;張巧鳳;;培美曲塞聯(lián)合卡培他濱治療復發(fā)轉移性乳腺癌的臨床觀察[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8 孟凡路;尤嘉琮;李洋;劉彬;祖玲玲;李雪冰;常銳;周清華;;培美曲塞對肺癌吉非替尼獲得性耐藥細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研究[A];第13屆全國肺癌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9 楊民;王峻;蒲驍麟;樊衛(wèi)飛;孟麗娟;劉福銀;;TS蛋白水平與培美曲塞治療老年肺腺癌療效的關系[A];2013華東胸部腫瘤論壇暨第六屆浙江省胸部腫瘤論壇論文集[C];2013年
10 陸筱靈;;培美曲塞聯(lián)合奈達鉑方案二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觀察[A];2013華東胸部腫瘤論壇暨第六屆浙江省胸部腫瘤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周西龍;培美曲塞“親民”拓市場[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3年
2 趙舒;培美曲塞異軍突起[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3年
3 周彩存;培美曲塞與胸部腫瘤[N];健康報;2006年
4 記者 靖九江;好藥還需善用[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靖九江;追蹤前沿進展 提高研究水平[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蔣延文;培美曲塞聯(lián)合索拉非尼對肺癌細胞株的生物學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2年
2 邱鏡丹;培美曲塞聯(lián)合唑來膦酸對三陰性乳腺癌體內外抗腫瘤作用及相關機制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3 張冠中;培美曲塞與吉非替尼對人結腸癌細胞株作用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1年
4 楊露璐;非小細胞肺癌新的治療性靶點的探索[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倩;乏氧誘導因子1α在非小細胞肺癌細胞株培美曲塞化療抵抗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周守兵;培美曲塞時辰給藥治療腫瘤的基礎研究[D];蚌埠醫(yī)學院;2011年
3 王嬌娜;抗癌藥物培美曲塞的合成與分析及構譜效關系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4 綦琦;培美曲塞聯(lián)合放療對肺損傷的實驗研究[D];青島大學;2014年
5 張霞;培美曲塞單藥與聯(lián)合用藥治療復發(fā)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王媛;培美曲塞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觀察[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1年
7 葉曉賢;培美曲塞聯(lián)合順鉑一線治療晚期肺腺癌的臨床近期療效與安全性觀察[D];浙江大學;2011年
8 曹莉莉;劑量強度對培美曲塞聯(lián)合鉑類一線治療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影響分析[D];蘇州大學;2014年
9 張培;培美曲塞聯(lián)合鉑類一線治療晚期肺腺癌的臨床分析[D];浙江大學;2014年
10 陳琳;培美曲塞與5-氟尿嘧啶相結合的抗代謝藥物的合成[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787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57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