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帶休克后主動脈RAS穩(wěn)態(tài)失衡在血管低反應性及損傷中的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7-10-12 13:34
本文關鍵詞:止血帶休克后主動脈RAS穩(wěn)態(tài)失衡在血管低反應性及損傷中的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止血帶休克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 血管低反應性
【摘要】:目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enin angiotensin systems,RAS)內在穩(wěn)態(tài)失衡在多種疾病及損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實驗主要研究止血帶休克(tourniquet shock,TS)后RAS穩(wěn)態(tài)失衡在血管低反應性及損傷中的作用,為揭示血管低反應發(fā)生機制及治療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 TS模型的制備:8月齡C57B6的雄性小鼠,止血帶套扎雙后肢阻斷血流,2h后解套扎進行再灌注。實驗第一部分分7組,對照組及6個模型組,模型組分別于再灌注10min、1h、2h、4h、6h、12h后處死,對照組不進行套扎與再灌注,其余操作同模型組。實驗第二部分分5組,即野生對照組(WT)、野生-休克組(WT-TS)、野生-休克-給藥組(WT-TS-DIZE)、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的基因敲除對照組(KO)、基因敲除-休克組(KO-TS),給藥組于實驗前以10mg/kg/d的劑量給予ACE2的激動劑——二乙酰胺三氮脒(Diminazene Diaceturate,DIZE)進行皮下注射給藥,共計28天,WT-TS、WT-TS-DIZE、KO-TS各組缺血2h再灌注4h后處死小鼠,WT、KO各組不進行套扎與再灌注,其余操作同模型組。2損傷指標的測定:多普勒血流儀測定肢體血流障礙,頸動脈插管法測定血壓值,離體血管張力測定儀測定主動脈血管收縮反應性,HE染色結合透射電鏡評價血管形態(tài)學損傷。3 RAS成分測定:蛋白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WB)檢測血管組織中血管緊張素II 1型受體(AT1)、血管緊張素(1-7)受體(Mas)、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ACE2蛋白的表達。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血清中血管緊張素II(AngiotensinⅡ,Ang II)/血管緊張素(1-7)(Angiotensin 1-7,Ang(1-7))含量。結果實驗第一部分結果顯示,與對照組小鼠相比,模型組小鼠肢體血流量隨著再灌注時間的延長逐漸減少;血壓在再灌注10min時間點先升高隨后逐漸降低;主動脈血管對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NE)的反應性在再灌注10min時間點升高隨后下降、再灌注4h時間點的血管反應性最低;形態(tài)學損傷評分逐漸增高;主動脈血管AT1受體與ACE2蛋白表達下降;Mas受體與ACE蛋白表達升高;血清中AngⅡ的含量升高,Ang(1-7)的含量降低。實驗第二部分結果顯示,與WT-TS組相比,WT-TS-DIZE組主動脈對NE的反應性明顯升高,血管損傷程度明顯減輕,AT1受體、ACE2表達升高,Mas受體表達降低,ACE表達基本無變化,血清Ang II生成減少,Ang(1-7)生成增多;與WT相比,KO組主動脈血管對NE反應性升高,形態(tài)學損傷程度不明顯,主動脈血管AT1、MAS、ACE蛋白表達均增高,ACE2無表達,血清Ang II生成增多,Ang(1-7)基本無變化;與WT-TS相比,KO-TS組主動脈對NE的反應性明顯下降,形態(tài)學損傷程度增高不明顯,主動脈血管AT1與ACE表達增高不明顯,Mas增高明顯(P0.05),ACE2無表達,血清AngII、Ang(1-7)變化不明顯。結論1止血帶休克后RAS系統(tǒng)激活,隨著再灌注時間的延長,血管低反應性及損傷程度均增加,主動脈ACE/Ang II/AT1軸與ACE2/Ang(1-7)/Mas軸表達失衡,且兩軸隨再灌時間延長差異性表達愈加明顯,提示RAS穩(wěn)態(tài)失衡與血管低反應性的發(fā)生及損傷可能有關。2以ACE2為靶點改善RAS穩(wěn)態(tài)失衡有可能提高主動脈血管的反應性、減輕血管損傷,對臨床上休克晚期血管低反應性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止血帶休克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 血管低反應性
【學位授予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9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縮略表10-11
- 引言11-13
- 第1章 止血帶休克后主動脈血管反應性及RAS成分的變化13-44
- 1.1 材料與方法13-25
- 1.1.1 實驗材料13-16
- 1.1.2 實驗方法16-25
- 1.1.3 統(tǒng)計學分析25
- 1.2 結果25-32
- 1.2.1 多普勒血流值測定結果25-26
- 1.2.2 頸動脈血壓測定結果26-27
- 1.2.3 血管反應性測定結果27-28
- 1.2.4 血管損傷形態(tài)學變化28-30
- 1.2.5 RAS成分測定結果30-32
- 1.3 討論32-38
- 1.3.1 止血帶休克模型血流動力學和組織學損傷特點33-36
- 1.3.2 止血帶休克后RAS的表達變化36-38
- 1.4 小結38-39
- 參考文獻39-44
- 第2章 ACE2蛋白上調或缺失對血管低反應性的影響44-57
- 2.1 材料與方法44-45
- 2.1.1 實驗材料44
- 2.1.2 實驗方法44
- 2.1.3 統(tǒng)計學分析44-45
- 2.2 結果45-51
- 2.2.1 血管反應性測定結果45-46
- 2.2.2 血管損傷形態(tài)學變化46-48
- 2.2.3 蛋白免疫印跡測定結果48-50
- 2.2.4 AngII、Ang(1-7)測定結果50-51
- 2.3 討論51-54
- 2.3.1 ACE/ACE2表達失衡與血管低反應性的關系52-53
- 2.3.2 ACE/ACE2表達失衡對血管AT1/Mas受體表達的影響53
- 2.3.3 DIZE給藥對血管的保護作用53-54
- 2.4 小結54
- 參考文獻54-57
- 第3章 綜述 休克后血管低反應性與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關系57-68
- 3.1 休克后血管低反應性發(fā)生機制概述57-59
- 3.1.1 NO過量產(chǎn)生及其繼發(fā)性產(chǎn)物的生成57-58
- 3.1.2 受體失敏或下調58-59
- 3.1.3 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的膜離子通道改變(膜超極化)59
- 3.1.4 鈣超載及鈣失敏59
- 3.2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簡述59-60
- 3.3 RAS穩(wěn)態(tài)失衡在血管低反應性中的作用60-63
- 3.3.1 通過氧化應激機制損傷內皮功能60-61
- 3.3.2 通過炎癥反應調節(jié)血管反應性61-63
- 3.3.3 降低血管緊張素II受體敏感性63
- 3.4 結語與展望63
- 參考文獻63-68
- 結論68-69
- 致謝69-70
- 導師簡介70-71
- 作者簡介71-72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7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冉海紅;張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通過氧化應激機制參與血管反應性的調節(jié)[J];生理科學進展;2011年02期
2 Hiromichi Suzuki;Tomohiro Kikuta;Tsutomu Inoue;Ukihiro Hamada;;Time to re-evaluate effects of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hibitors on renal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2015年01期
,本文編號:10190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0190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