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腺樣囊性癌臨床治療與局部化療的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0-03 08:23
【摘要】: 目的 總結分析目前眼眶淚腺腺樣囊性癌的臨床治療方法和預后,評估可能影響預后的因素。利用納米技術及局部化療減少全身化療缺乏選擇性、副作用大的問題。制備連接有葉酸(folic acid,FA)的長春新堿(vinscristine, VCR)靶向緩釋納米微球(nanopaticles, NPs),簡稱為FA-PLGA(VCR)-NPs,觀察其理化特征;評估該藥物對腺樣囊性癌細胞株(ACC-2)及裸鼠眼眶移植瘤的抑制作用。進一步尋找眼眶腺樣囊性癌治療的新靶標,即腫瘤干細胞。觀察腫瘤干細胞相關標志蛋白CD44、CD133和ABCG2在淚腺腺樣囊性癌中的表達,研究它們與病理分型、預后的關系,為進一步開展針對腫瘤干細胞的靶向治療奠定基礎。 方法 1.采用回顧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75例眼眶腺樣囊性癌患者相關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手術記錄、病理分型及隨訪記錄。 2.采用改良的復乳法制備FA-PLGA(VCR)-NPs;MTT比色法觀察空白微球PLGA-NPs的毒性,比較VCR原藥、載藥微球PLGA(VCR)-NP和FA-PLGA (VCR)-NPs在不同時間和不同濃度條件下對ACC-2細胞的影響;FITC標記微球,熒光顯微鏡觀察PLGA-NPs與FA-PLGA-NPs對腫瘤細胞的作用;瘤細胞懸液接種法建立裸鼠眼眶腺樣囊性癌移植瘤,分別予以瘤內注射生理鹽水、VCR、PLGA-NPs、PLGA(VCR)-NPs和FA-PLGA(VCR)-NPs,局部給藥一次,隔天測量腫瘤體積變化,計算體積抑制率,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給藥后不同時間腫瘤組織內殘余VCR濃度,透射電鏡及HE染色觀察腫瘤組織標本。 3.采用二步法免疫組織化學檢測人眼眶腺樣囊性癌腫瘤組織標本33例,復發(fā)切除標本5例及6例荷瘤裸鼠移植瘤標本的CD44、CD133和ABCG2的表達情況,分析其與病理分型及預后的關系。 結果 1.眼眶實體型腺樣囊性癌2年復發(fā)率為85%(17/20)、5年復發(fā)率為100%(19/19),而腺樣-管狀型分別為23.53%(8/34)和64.52%(20/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年,p=0.000;5年,p=0.003)。前者發(fā)生局部蔓延和遠處轉移例數(shù)亦多于后者。腫瘤切除術后聯(lián)合放射治療的5年復發(fā)率為70%(14/20),低于單純手術切除的復發(fā)率92.86%(13/14)(p=0.198)。首次手術行眶內容物剜除術的5年復發(fā)率為25%(1/4),低于復發(fā)后再行眶內容物剜除術的病例的75%(6/8)(p=0.222),γ刀、粒子刀、化療及生物治療的效果不能確定。局部蔓延主要是至顱內、副鼻竇和顳窩,遠處轉移可到達肺、骨、肝、耳前淋巴結。5年遠處轉移率為25.71%(9/35),肺轉移和骨轉移各占33.33%(3/9)。5年生存率74.29%(26/35),死亡率25.71%(9/35),無瘤生存率37.14%(13/35),10年無瘤生存率17.14%(6/35)。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顱內蔓延。腫瘤切除聯(lián)合放射治療可以使5年生存率提高到80%(16/20)。 2.FA-PLGA(VCR)-NPs呈規(guī)則球形,平均粒徑249.2nm,載藥率4.53%,體外釋放時間達14天;PLGA-NPs與ACC-2細胞共培養(yǎng)5天,細胞存活率達80%以上;給藥后第4、5天FA-PLGA(VCR)-NPs對ACC-2細胞的抑制率顯著高于VCR,呈時間和濃度依賴性;微球附著于腫瘤細胞表面,這種識別可以被FA競爭性抑制;FA-PLGA(VCR)-NPs組及PLGA(VCR)-NPs組對裸鼠腫瘤的體積抑制率顯著高于VCR組(前者p=0.016,后者p=0.029),FA-PLGA(VCR)-NPs組高于PLGA(VCR)-NPs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376);給藥后第1、7、14天腫瘤組織中殘留藥物濃度存在差異(p=0.000);透射電鏡觀察14天腫瘤細胞內仍有高電子密度的納米顆粒聚集,腫瘤細胞壞死明顯,注射周圍組織結構形態(tài)正常。 3.CD44陽性表達率為54.5%(18/33)。實體型陽性率76.9%(10/13),多呈片狀散在分布于腫瘤邊緣浸潤灶,而在腫瘤細胞密集處常常沒有著染;篩網(wǎng)型陽性率為40%(8/20),大多分布在腺管樣結構的外層細胞,即肌上皮細胞,二者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72);在非炎癥及惡性腫瘤性疾病切除的正常淚腺組織中CD44亦有陽性表達。CD133陽性表達率為57.6%(19/33),在實體型和篩網(wǎng)型中分別為76.92%(10/13)、45%(9/20),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87);表達產物定位于細胞膜和細胞漿,呈淡黃色至棕褐色,部分病例同時表達于胞漿和胞核,其中實體型標本有46.15%(6/13),均屬于發(fā)生轉移或死亡的病例,篩網(wǎng)型有40%(8/20),其中4例發(fā)生復發(fā)或轉移,4例四年內無復發(fā);在非惡性腫瘤性疾病切除的正常淚腺組織中均無表達。ABCG2陽性表達率為21.2%(7/33),在實體型和篩網(wǎng)型中分別為30.77%(4/13)、15%(3/20),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393);ABCG2陽性表達細胞具有沿血管分布的傾向。CD44、CD133及ABCG2在預后較好組(4年無復發(fā))的陽性表達率均低于預后差組,無復發(fā)組低于發(fā)生轉移或死亡組,但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pearman相關分析提示CD44陽性表達和CD133的陽性表達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rs=0.416,p=0.016)。在6例荷瘤裸鼠腫瘤組織標本中,CD44陽性1例,CD133表達陽性1例,ABCG2表達陽性4例。 結論 1.腺樣囊性癌是高度惡性的眼眶腫瘤,復發(fā)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病理分型、治療方法均影響預后。采取綜合治療方法,可以減少復發(fā),提高生存率。 2.葉酸靶向長春新堿納米緩釋微球具有穩(wěn)定的載藥率和體外釋放行為,具有良好的靶向識別力,體外細胞學實驗及荷瘤裸鼠體內實驗均證實具有優(yōu)于原藥的抗腫瘤能力。 3.在眼眶腺樣囊性癌腫瘤組織中存在CD44、CD133及ABCG2陽性細胞,分別表達于腺樣囊性癌腫瘤組織的不同部位,其表達隨著病程進展而變化,可能會影響預后,但并不能作為評估預后的因素。
【圖文】:
靶向緩釋微球的結構示意圖
,新堿靶向緩釋微球的制備條件微球的最佳條件:分子量為1萬的PLGA(1om留ml)溶于丙酮混合溶劑中,內水相乳化劑PEG濃度為6mg/ml,度為smg/ml,長春新堿濃度為smg/ml。表2.1復乳法制備微球各相的組成成分所含物質WvCR(smg/ml)、PEo(6m留ml)、水PLGA(lomg/ml)、二氯甲烷/丙酮(溶劑配wHEe(sm留ml)、隊一oQeMe、水新堿靶向緩釋微球的的形態(tài)、粒徑及表面結構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739.7
本文編號:2545349
【圖文】:
靶向緩釋微球的結構示意圖
,新堿靶向緩釋微球的制備條件微球的最佳條件:分子量為1萬的PLGA(1om留ml)溶于丙酮混合溶劑中,內水相乳化劑PEG濃度為6mg/ml,度為smg/ml,長春新堿濃度為smg/ml。表2.1復乳法制備微球各相的組成成分所含物質WvCR(smg/ml)、PEo(6m留ml)、水PLGA(lomg/ml)、二氯甲烷/丙酮(溶劑配wHEe(sm留ml)、隊一oQeMe、水新堿靶向緩釋微球的的形態(tài)、粒徑及表面結構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739.7
【引證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琳;淚腺腺樣囊性癌嗜神經(jīng)侵襲的機制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453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25453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