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在兔系統性硬化癥相關肺動脈高壓形成中的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0-08-09 02:08
【摘要】:目的:研究博來霉素(bleomycin,BLM)聯合野百合堿(monocrotaline,MCT)模擬的系統性硬化癥相關肺動脈高壓(systemic sclerosis 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SSc-PAH)兔模型中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作用。方法:研究1:將實驗雄性家兔50只按隨機數字表分為5組,各組10只,具體如下,A組:溶劑對照組,B組:大劑量MCT組,C組:小劑量MCT組,D組:小劑量MCT聯合BLM組,E組:單藥BLM組。B組與C組分別一次性腹腔注射1%MCT溶液60 mg/kg、40 mg/kg,D組一次性腹腔注射1%MCT溶液40mg/kg,每天腹腔注射BLM溶液100 ul/只,E組:每天腹腔注射BLM溶液100ul/只,溶劑對照組予以等體積量溶劑(采用無水乙醇與生理鹽水2:8比例混合)腹腔注射。3周后麻醉解剖取材,測量肺動脈壓力,右心室肥大指數(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皮膚、肺動脈干及肺組織石蠟切片制作及HE染色觀察病理改變。研究2:30只健康雄性家兔,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溶劑對照組、模型組、MIF靶向抑制組,每組10只。模型組按上述實驗1方法造模,MIF靶向抑制組在造模的同時予以MIF靶向抑制劑ISO-1 0.66 mg/(kg·d)腹腔注射,溶劑對照組每日腹腔注射等體積溶劑,觀察動物的一般情況,21天后,檢測所有動物的右心室肥大指數以及肺動脈壓力,并對皮膚、肺動脈干及肺組組進行HE染色,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組化檢測肺組織中MIF的表達。結果:研究1:1、一般情況:BCD三組注射藥物10天后開始出現毛發(fā)暗淡缺少光澤,呼吸頻率變快,活動的范圍及次數減少,食欲有所下降。從第16天起,DE兩組相繼出現腹部注射區(qū)域皮膚部分增厚、變硬、彈性差,未見兔毛。A組未出現上述改變,毛發(fā)、活動量、飲水進食量、呼吸等情況同前無明顯變化,體重隨時間增加。小劑量BLM聯合MCT組共死亡2只,造模成功率為80%;2、與A、E兩組對比,B、C、D組右心室肥大指數及平均肺動脈壓力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病理:DE兩組皮膚真皮層增厚,毛囊及附屬腺體減少、萎縮甚至消失,膠原纖維明顯增多、增粗、排列緊密,脂肪組織減少,被膠原纖維所包繞、代替,ABC組均未出現上述變化。與AE兩組相比,B、C、D組肺小動脈明顯增厚、管腔狹窄,肌型肺小動脈中膜明顯增厚,肺組織可見炎癥細胞的浸潤;AE兩組肺組織及肺動脈干結構正常,無上述改變。研究2:1、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及精神狀態(tài)差、活動量減少,飲水進食減少,毛發(fā)無光澤,呼吸急促,注射部位皮膚局部增厚、彈性變差。MIF靶向抑制組皮毛光澤度一般,活動有所減少,注射部位皮膚較對照組變硬,但較模型組柔軟,彈性一般。2、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及MIF靶向抑制組右心室肥大指數及平均肺動脈壓力明顯增高,具有統計學差異。模型組皮膚真皮層增厚,皮膚附屬器減少,肺組織及間質可見炎性細胞的浸潤,肺動脈干及肺小動脈管壁增厚,管腔狹窄,MIF靶向抑制組較正常對照組增厚,較模型組有所減輕。3、Western blotting顯示:模型組中肺組織MIF蛋白高表達,與對照組及MIF靶向抑制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MIF靶向抑制組MIF蛋白表達下調,相比對照組及模型組具有統計學意義。4、免疫組化顯示:MIF在模型組肺組織高表達,且位于肺小動脈內膜,MIF靶向抑制組結果顯示MIF表達下調。結論:1、博來霉素聯合野百合堿(40 mg/kg)可成功模擬兔SSc-PAH模型,較大劑量MCT(60 mg/kg),使用40 mg/kg的MCT降低了其死亡率,提高了成功率。2、MIF在兔SSc-PAH模型肺組織中高表達,靶向抑制MIF后,MIF表達下調,提示MIF在兔SSc-PAH模型發(fā)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93.2;R544.1
【圖文】:
0 5 10 15 20 251.21.4時 間 (天)體圖 4 各組右心室肥大指數比較劑量 MCT、聯合組相比 P<0.05,*與對照組相比 P<0.01,#表示與大劑劑量 MCT、聯合組相比 P<0.01結構變化皮膚 HE 染色病理示:DE 組皮膚真皮層增厚伴有真皮下層附屬腺體減少、萎縮甚至消失,膠原纖維明顯增多、增織減少,被膠原纖維所包繞、代替,ABC 組均未出現上均為 10 )。
0 5 10 15 20 251.21.4時 間 (天)體圖 4 各組右心室肥大指數比較劑量 MCT、聯合組相比 P<0.05,*與對照組相比 P<0.01,#表示與大劑劑量 MCT、聯合組相比 P<0.01結構變化皮膚 HE 染色病理示:DE 組皮膚真皮層增厚伴有真皮下層附屬腺體減少、萎縮甚至消失,膠原纖維明顯增多、增織減少,被膠原纖維所包繞、代替,ABC 組均未出現上均為 10 )。
圖 7 C 組實驗兔皮膚 圖 8 D 組實驗兔皮膚 圖 9 E 組實驗兔皮膚2.2.6 肺動脈干結構變化各組肺動脈干病理如下:BCD 組肺動脈干管腔明顯增厚、狹窄,肌型肺小動脈中膜明顯增厚,管壁及血管周圍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AE 組實驗兔肺動脈干無上述變化,結構正常。如圖 10-14(均為 10 )。圖 10 A 組實驗兔肺動脈 圖 11 B 組實驗兔肺動脈
本文編號:2786435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593.2;R544.1
【圖文】:
0 5 10 15 20 251.21.4時 間 (天)體圖 4 各組右心室肥大指數比較劑量 MCT、聯合組相比 P<0.05,*與對照組相比 P<0.01,#表示與大劑劑量 MCT、聯合組相比 P<0.01結構變化皮膚 HE 染色病理示:DE 組皮膚真皮層增厚伴有真皮下層附屬腺體減少、萎縮甚至消失,膠原纖維明顯增多、增織減少,被膠原纖維所包繞、代替,ABC 組均未出現上均為 10 )。
0 5 10 15 20 251.21.4時 間 (天)體圖 4 各組右心室肥大指數比較劑量 MCT、聯合組相比 P<0.05,*與對照組相比 P<0.01,#表示與大劑劑量 MCT、聯合組相比 P<0.01結構變化皮膚 HE 染色病理示:DE 組皮膚真皮層增厚伴有真皮下層附屬腺體減少、萎縮甚至消失,膠原纖維明顯增多、增織減少,被膠原纖維所包繞、代替,ABC 組均未出現上均為 10 )。
圖 7 C 組實驗兔皮膚 圖 8 D 組實驗兔皮膚 圖 9 E 組實驗兔皮膚2.2.6 肺動脈干結構變化各組肺動脈干病理如下:BCD 組肺動脈干管腔明顯增厚、狹窄,肌型肺小動脈中膜明顯增厚,管壁及血管周圍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AE 組實驗兔肺動脈干無上述變化,結構正常。如圖 10-14(均為 10 )。圖 10 A 組實驗兔肺動脈 圖 11 B 組實驗兔肺動脈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羅妍;王遷;;系統性硬化癥動物模型[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tài)反應雜志;2014年03期
2 馬凱;邢泉生;邢介龍;泮思林;;不同劑量野百合堿誘導大鼠肺動脈高壓模型的實驗研究(英文)[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年21期
3 張芳;謝悅;張昊;王偉;;結締組織病相關肺動脈高壓模型的建立[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為;結締組織病相關肺動脈高壓的血清標記物研究[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27864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27864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