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在先天性室間隔缺損治療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展望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薇,張運,張梅,蔡恒,陳文強,王燕,季曉平,葛志明;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對室間隔缺損診斷的實驗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3年02期
2 李靖,劉延玲,呂秀章,朱振輝,許聞橋,王浩,李建蓉,李芝聲,姚征,孫博;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在室間隔缺損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3年07期
3 李正華;馮晨;紀濤;陳毓秀;徐杰;;室間隔缺損114例報告[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07年02期
4 張小杉;哈斯;吳曉萍;王曉磊;朱憲明;劉志平;王雅皙;;經胸與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在室間隔缺損術前對照研究中的應用價值[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2012年01期
5 羅星照;;小型室間隔缺損的自然閉合[J];國外醫(yī)學參考資料(兒科學分冊);1974年02期
6 劉玉秀;;室間隔缺損[J];國外醫(yī)學參考資料(兒科學分冊);1976年02期
7 周苓怡;;單純室間隔缺損的自發(fā)性關閉率[J];國外醫(y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1988年03期
8 史成維,朱曉東,,薛淦興;先天性左室憩室合并室間隔缺損一例[J];中國循環(huán)雜志;1994年10期
9 汪萍,陸X ;室間隔缺損合并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彩色多普勒診斷[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1995年07期
10 鄭德宏,吳彩花;室間隔缺損合并二度房室傳導阻滯一例[J];山西臨床醫(yī)藥;199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邱廣蓉;宮立國;邱廣斌;孫桂鳳;孫開來;;人類室間隔缺損遺傳易感基因的精細定位[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2 張玉順;;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和評價[A];寧夏心血管病學進展暨第二屆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3 吳清華;程曉曙;吳延慶;程應樟;程開誠;劉燕娜;胡建新;蘇海;;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的臨床評價[A];首屆中國先天性心臟病超聲診斷與介入治療暨手術演示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于波;;先心病室間隔缺損的介入治療[A];寧夏心血管病學進展暨第二屆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5 吳清華;程曉曙;吳延慶;程應樟;程開誠;劉燕娜;胡建新;蘇海;;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的臨床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6年
6 尹倪;楊一峰;徐新華;趙天力;楊進福;吳勤;王欣;高雷;;食道超聲引導下微創(chuàng)封堵房、室間隔缺損454例報告[A];中國心臟大會(CHC)2011暨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李建華;徐瑋澤;張澤偉;曹興許;譚征;;經胸右心室穿刺偏心傘封堵主瓣下室間隔缺損[A];2011年浙江省小兒外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8 楊榮泉;謝洪群;薛麗;;室間隔缺損對肺動脈的影響探討[A];全國第十三屆心臟學會、第十六屆心功能專業(yè)委員會和《心臟雜志》編委會聯(lián)合學術大會會議紀要[C];2013年
9 蒲朝霞;謝明星;王新房;方凌云;賀林;盧曉芳;袁莉;劉夏天;;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定位診斷室間隔缺損的臨床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超聲醫(yī)學新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10 周達新;管麗華;潘翠珍;潘文明;黃國倩;葛均波;陳灝珠;;嵴內型室間隔缺損封堵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特約記者 錢勇 姚春雨;不開胸治療室間隔缺損[N];科技日報;2002年
2 曾理;植入“蘑菇傘” 治愈幼兒室間隔缺損[N];醫(yī)藥經濟報;2004年
3 劉鵬 柳陽;沈陽采用封堵術治療室間隔缺損[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浩;室間隔缺損患者心肌組織相關基因的篩選及驗證[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7年
2 周蕾;室間隔缺損相關基因分析及超聲心動圖臨床應用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6年
3 朱振輝;綜合超聲心動圖技術在室間隔缺損經導管封堵治療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胡海波;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4年
5 周昀箐;家族性先天性心臟病的致病基因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6 柳江燕;HOXA1基因突變與先天性心臟病關系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惠增騫;室間隔缺損血清標志蛋白質的篩查和鑒定研究[D];桂林醫(yī)學院;2011年
2 岑雪降;室間隔缺損的介入治療[D];浙江大學;2005年
3 鄭琰;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徐爭鳴;房、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部分嚴重并發(fā)癥的相關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5 張永波;室間隔缺損生物標志物的蛋白質組學研究[D];桂林醫(yī)學院;2012年
6 肖明虎;超聲心動圖新指標對室間隔缺損患者肺動脈壓評估的臨床應用價值[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李靜;GATA4基因多態(tài)性與中國西北人群室間隔缺損的關聯(lián)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程春艷;GATA4基因變異致室間隔缺損的分子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李航;一個新的ACTC1基因的5'端剪切位點的突變可能在室間隔缺損的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D];蘭州大學;2012年
10 王育林;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評價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與外科修補術對左室功能及其收縮同步性的影響[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5852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xg/258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