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研究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4-20 06:13
本文關鍵詞: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研究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研究背景 早在1953年Kowalski等首次發(fā)現(xiàn)肝硬化患者中存在心功能的異常。隨后的大量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循環(huán)系統(tǒng)處于高動力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心輸出量、心率、血容量增加,動脈壓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這種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高動力狀態(tài)可由血容量分布異常、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紊亂、血管活性物質水平異常、周圍血管阻力下降引起,并進一步導致心肌結構異常。經(jīng)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肝硬化患者心肌收縮力和心肌對刺激的反應減弱,尤其是在藥物或生理性應激狀態(tài)(如消化道出血、外科手術等)下更為明顯,嚴重時可導致心力衰竭,該現(xiàn)象稱為肝硬化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 CCM)。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與肝硬化并發(fā)癥(如水鈉潴留、肝腎綜合征、肝肺綜合征等)存在相關性,且可一定程度影響肝硬化患者預后。特別是對肝硬化患者行肝移植或經(jīng)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nic stent shunt, TIPSS)等,可能會誘發(fā)心力衰竭的出現(xiàn)。一項針對70例肝硬化難治性腹水患者的研究將35例患者行TIPSS治療,35例患者行反復腹腔穿刺抽液,TIPSS治療組12%的病人出現(xiàn)充血性心力衰竭,而腹腔穿刺抽液組無心衰患者出現(xiàn)。同樣在Schwartz的研究中報道13%的病人在行TIPSS后出現(xiàn)出現(xiàn)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同樣對心臟造成應激,在術后可能出現(xiàn)心臟相關的并發(fā)癥,如再灌注綜合征、心律失常、心臟驟停、心力衰竭等。但是因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管阻力減小,心臟后負荷顯著下降,從而掩蓋嚴重心衰表現(xiàn),導致臨床表現(xiàn)隱匿。 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發(fā)生缺乏有效的監(jiān)測指標,尋找一種靈敏、高效的指標以監(jiān)測肝硬化心肌病的發(fā)生、程度具有巨大的臨床意義。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目前檢測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標之一,美國和歐洲心臟病協(xié)會均推薦使用BNP作為評價心功能不全的實驗室指標。已有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血漿BNP水平和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水平以及心肌損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可能成為肝硬化心肌病潛在診斷標志之一。如Yildiz等則研究了52例非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發(fā)現(xiàn)血漿BNP水平與心室間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Child-Pugh積分呈正相關,并且血漿BNP水平在肝硬化不同Child Pugh分級間也存有差異;但心室間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在不同Child Pugh分級間沒有差異;由此認為肝硬化血漿BNP水平升高與心功能不全有關,但血漿BNP水平升高的程度可能更多地與肝硬化的疾病嚴重程度相關。Henriksen等檢測了51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漿BNP濃度、肝功能和心功能不全的指標以及高動力循環(huán)參數(shù),發(fā)現(xiàn)肝硬化患者的血漿BNP濃度增高,并且與肝功能的各項指標如Child Pugh積分、血清白蛋白水平、肝靜脈壓力梯度以及與心功能的各項指標如血漿容量、心率、QT間期等密切相關;而與高動力循環(huán)的指標如心輸出量、全身血管阻力不相關。從而否定了肝硬化血漿BNP水平增高是高動力循環(huán)所致的觀點,證實血漿BNP濃度增高是心肌損傷、心功能不全的結果,并且與肝硬化的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綜上,BNP檢測可能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但是,BNP半衰期短,易受多種因素(如體位等)的影響,其易受干擾的缺點也已呈現(xiàn)。研究發(fā)現(xiàn)血漿中NT-proBNP(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濃度高,半衰期長,易檢測,在對心功能不全的診斷上同樣具有較好的價值,并能更好的反映在心肌的合成分泌情況,F(xiàn)有的大量試驗表明NT-proBNP和心功能不全同樣具有良好的相關性,且其對心功能不全的診斷效果甚至優(yōu)于BNP。目前NT-proBNP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改變及與心功能的關系少有研究涉及。Jeong等研究發(fā)現(xiàn)肝硬化患者與正常對照組相比,NT-proBNP濃度顯著增高,并與肝硬化的Child Pugh積分相關,NT-proBNP水平變化可以反映肝硬化進展與是否合并心功能不全。 肝硬化心肌病(CCM)作為新近提出的肝硬化并發(fā)癥之一,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隱匿,且缺乏特異性診斷治療措施,尚未得到重視,而且目前特別是國內對肝硬化心肌病研究尚少,缺少有效地檢測和治療手段。故我們的研究分為兩部分,其一利用心臟二維多普勒超聲研究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及分析可能相關的影響因素,其二檢測肝硬化患者血清中NT-proBNP濃度改變,研究其與肝功能及心臟彩超相關指標的關系,探討其是否可用于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發(fā)生的早期監(jiān)測。從而加深對肝硬化心肌病的認識,探討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心功能改變的敏感指標。 第一部分肝硬化患者心臟彩超改變及影響因素分析 目的:利用心臟二維多普勒超聲研究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探討其與肝功能的關系,以及分析可能對心功能改變產生影響的因素。 材料和方法:70例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53.07±11.40)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46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例,乙肝合并丙肝肝硬化1例,膽汁淤積性肝硬化3例,隱源性肝硬化7例。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級,肝硬化組分為A、B、C組,其中A級22例(A組),B級29例(B組),C級19例(C組)。25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51.68±9.46)歲。利用超聲心動圖測量靜息狀態(tài)下左室直徑(LVd)、左房直徑(LAs)、右室直徑(RVd)、E/A比值、室間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主動脈瓣環(huán)直徑(AAO)、左室射血分數(shù)(EF)以及二尖瓣血流速度(MV)、主動脈瓣血流速度(AV)、肺動脈血流速度(PV)等指標。所有的患者均治療前進行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凝血功能檢測。使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測得數(shù)據(jù)用均值±標準差記錄,肝硬化組與對照組間比較用t檢驗,多樣本均數(shù)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因素間關系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shù)方法分析,P0.05(雙側)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LVd:肝硬化組43.15±4.38mm對照組41.38±2.93mm(P=0.029);LAs:肝硬化組31.34±3.94mm對照組27.52±2.69mm(P=0.000);A組31.10±4.14mmC組33.81±4.06mm(P=0.013),B組29.91±2.91mmC組33.81±4.06mm(P=0.000),A組與B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差異(P=0.223)。AAO:肝硬化組28.76±2.99mm對照組26.25±2.63mm(P=0.000);LVPW:肝硬化組9.86±1.04mm對照組9.36±0.76mm(P=0.032);E/A值:肝硬化組1.02±0.33對照組1.19±0.35(P=0.033)。根據(jù)肝硬化患者年齡,分為50歲以下組、50-59歲組、60歲以上組,其LAs組間比較未見顯著差異。不同腹水量組間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大量腹水組較無腹水組、少量腹水組LAs明顯增大,E/A減小,而無腹水組與少量腹水組比較LAs、E/A無顯著差異。相關性分析提示LAs與肌酐水平呈正相關(R=0.328,P=0.006),E/A與肌酐水平呈負相關(R=-0.367,P=0.002)。 結論:肝硬化患者存在左心功能不全,以舒張功能不全為主,提示肝硬化心肌病的存在。心功能減退可能與大量腹水、肝功減退具有一定關系。當肝硬化患者行心臟二維多普勒超聲出現(xiàn)LAs增大,E/A1需要注意肝硬化心肌病的可能。 第二部分肝硬化患者血清NT-proBNP與心功能改變及肝功能關系分析 目的:肝硬化患者存在潛在的心功能不全。NT-proBNP是可以反映心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標。我們檢測肝硬化患者血清中NT-proBNP水平,利用心臟彩超評估肝硬化患者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以明確NT-proBNP水平與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以及肝功能的關系,探討NT-proBNP是否可作為提示肝硬化患者出現(xiàn)心功能不全的指標。 材料和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53.16±12.42)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3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例,乙肝合并丙肝肝硬化1例,膽汁淤積性肝硬化2例,隱源性肝硬化4例。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級,其中A級15例(A組),B級20例(B組),C級15例(C組)。我們檢測肝硬化患者血清中NT-proBNP濃度并利用心臟二維多普勒超聲評估其心臟結構和功能改變。正常對照組選取11例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群,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齡(52.55±7.65)歲,檢測其血清NT-proBNP濃度作為對照。使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測得數(shù)據(jù)用均值±標準差記錄,肝硬化組與對照組間比較用t檢驗,肝硬化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因素間關系采用Spearman相關檢驗分析,P0.05(雙側)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肝硬化組較對照組NT-proBNP明顯增高(161.87±69.07pg/ml vs87.29±32.14pg/ml,P=0.000)。肝硬化A、B、C組間比較,LVd、RVd、IVS、LVPW、 AAO、EF、E峰、A峰、E/A無顯著差異。LAs:A組(31.74±4.04mm)C組(34.97±3.58mm),P=0.015;B組(29.75±3.03mm)C組(34.97±3.58mm),P=0.000;A組與B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105。NT-proBNP:對照組(87.29±32.14pg/ml)A組(124.19±50.13pg/ml),P=0.085;A組與B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302;A組(124.19±50.13pg/ml)C組(222.87±76.25pg/ml),P=0.000;B組(144.38±42.28pg/ml)C組(222.87±76.25pg/ml),P=0.000;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NT-proBNP與LAs成正相關(r=0.540,P=0.000),與LVPW亦成正相關(r=0.309,P=0.029),而與LVd、IVS、EF、E/A等關系不密切。NT-proBNP與CTP積分正相關(r=0.454,P=0.001),與白蛋白負相關(r=-0.376,P=0.007),與總膽紅素水平正相關(r=0.283,P=0.047)。 結論:肝硬化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增高,一方面與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減退密切相關,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肝功能情況;一方面作為心功能不全的標志物,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潛在的心功能不全。
【關鍵詞】:肝硬化 超聲心動圖 肝硬化心肌病 肝硬化 肝硬化心肌病 BNP NT-proBNP 肝功能 心功能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575.2
【目錄】: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第一部分:肝硬化患者心臟彩超改變及影響因素分析15-38
- 前言15-16
- 材料和方法16-18
- 結果18-26
- 討論26-34
- 參考文獻34-38
- 第二部分 肝硬化患者血清NT-proBNP與心功能改變及肝功能關系分析38-58
- 前言38-39
- 材料和方法39-41
- 結果41-52
- 討論52-56
- 參考文獻56-58
- 全文小結58-59
- 綜述59-69
- 參考文獻65-69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69-70
- 致謝70-72
- 統(tǒng)計學證明7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姜玉慶,姚定康;肝性心肌病的發(fā)病機制研究[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4年04期
2 陶婷;李嫣然;趙詠桔;杜萱;;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左心房內徑與血清NT-proBNP的關系[J];檢驗醫(yī)學;2010年06期
3 肖文斌,劉玉蘭;肝硬化心肌病[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2年02期
4 王愛魚,侯培珍,高軍;肝硬化所致心臟損害──附96例尸解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1998年03期
5 華琦;高敬;王彩榮;張建;;超聲心動圖觀察健康人舒張功能減退與左房增大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6年02期
本文關鍵詞: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研究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80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31806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