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約20億人曾感染過或正在感染HBV,其中3.5億人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HBV感染相關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發(fā)性肝癌。拉米夫定(lamivudine,LVD)作為是第一個獲得批準上市用于抗HBV治療的口服類藥物,其問世標志著慢性乙型肝炎進入核苷類似物治療時代。阿德福韋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是阿德福韋的前體核苷酸類似物,除了可以有效地抑制HBV野生毒株復制,體內和體外研究都證實阿德福韋也可有效地抑制拉米夫定耐藥毒株復制,成為第一個在全球批準上市用于拉米夫定治療失效慢性乙型肝炎的口服核苷酸類似物。恩替卡韋(entecavir,ETV),環(huán)戊酰鳥苷類似物,是繼拉米夫定后的第二個獲得批準上市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類似物,對于初治患者和拉米夫定治療失效患者均具有顯著的抗HBV作用。 近年來陸續(xù)有來自不同人群接受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資料,其中來自亞洲的資料提示接受阿德福韋酯治療的患者耐藥發(fā)生率高于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臨床研究分析了與阿德福韋酯耐藥發(fā)生的相關因素,但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各不相同,部分甚至相互矛盾。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在臨床實踐中接受阿德福韋酯單一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學應答和阿德福韋耐藥情況,并探討病毒學應答、HBeAg血清學應答和阿德福韋耐藥發(fā)生的相關預測因素。我們對在本院就診的患者進行了臨床隨訪研究,102例患者炎?004年至2007年在南方醫(yī)院感染內科住院或門診就診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德福韋酯單一治療超過12個月,基線HBV DNA水平=4log_(10)copies/mL,包括HBeAg陽性或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核苷(酸)類似物初治患者和拉米夫定治療失效患者。所有患者定期檢測肝腎功能、HBV DNA定量、雅培乙肝標志物檢測和病毒耐藥性檢測。耐藥性檢測采用直接測序法,從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進行半巢式PCR,對PCR產物進行直接測序,測序結果與GenBank報道的HBV序列進行同源性比對檢測耐藥變異位點。入選患者平均年齡35±10歲,13.7%為女性患者,20.6%為肝硬化患者,71.6%為HBeAg陽性患者。58名(56.9%)患者為經直接測序確認為拉米夫定基因型耐藥患者(rtM204I/V),44(42.7%)名患者接受阿德福韋為初始治療,HBV基因B型(49/48.0%),HBV基因C型(53/52.0%)。平均ALT水平為126±112IU/L(25-597 IU/L),平均血清HBV DNA水平為6.1±1.3log_(10)copies/mL(4-9log_(10)copies/mL)。拉米夫定耐藥組患者的基線血清HBV DNA水平(P=0.004)和ALT水平(P=0.017)顯著低于初治患者。 隨訪中觀察到45名(44.1%)患者獲得了早期病毒學應答(EVR),60名患者(58.8%)獲得了初始病毒學應答(IVR)。獲得IVR的患者和未獲得IVR的患者在年齡、性別、HBV基因型、基線ALT水平、基線HBV DNA水平和肝硬化患者比例方面都沒有顯著性差異。HBeAg陰性患者取得初始病毒學應答的比率顯著高于HBeAg陽性患者(88.1 vs.60.0%,P=0.018)。治療第3個月時取得EVR的患者在治療6個月時獲得初始病毒學應答的比率顯著高于未獲得EVR的患者(P=0.000),獲得IVR的患者在治療12個月時獲得完全病毒學應答的比率顯著高于未獲得IVR的患者(P=0.000)。39名患者(38.2%)獲得了完全病毒學應答,治療第3個月時24名(23.5%)獲得了完全病毒學應答,治療第6個月時35名(34.3%)獲得了完全病毒學應答。獲得EVR和/或IVR的患者獲得完全病毒學應答(CVR)的比率顯著高于未獲得EVR和/或IVR的患者(P=0.000);颊叩幕資料包括年齡、HBeAg狀態(tài)、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HBV基因型、肝硬化與患者是否獲得完全病毒學應答無顯著相關。患者在治療第6個月獲得初始病毒學應答是治療第12個月時是否獲得完全病毒學應答的獨立預測因素。患者獲得IVR是獲得CVR的正向獨立預測因素,而男性和拉米夫定耐藥是患者獲得CVR的負向獨立預測因素。65(63.7%)和81(79.4%)名患者分別在治療6個月和12個月時血清ALT水平恢復或保持在正常值內。獲得IVR的患者在治療6個月和12個月時血清ALT復常率顯著高于未獲得IVR的患者。隨訪過程中,對入選患者的腎功能進行監(jiān)測,實驗室生化學檢查未提示與阿德福韋相關的腎功能損害。在接受阿德福韋酯治療前,73例為HBeAg陽性患者,隨訪過程中,17例(23.3%)出現(xiàn)HBeAg陰轉,治療第12、18、24個月的累計HBeAg陰轉率分別為10%,27%和41%。17例出現(xiàn)HBeAg陰轉的患者中,14例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治療第12、18、24個月的累計HBeAg血清學轉換率分別為7%,18%和28%。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完全病毒學應答(CVR)是HBeAg陰轉的獨立預測因素。 16例(15.7%)患者經直接測序法檢測到阿德福韋耐藥變異,該16例均為二次應答失敗或應答欠佳的患者,其中14例既往曾接受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并發(fā)生了基因型耐藥,2例為初治患者。拉米夫定耐藥患者和初治患者在治療12個月和24個月時的累計耐藥率分別為9%,38%和3%,9%(P=0.008)。年齡、基線HBeAg狀態(tài)、肝硬化和拉米夫定耐藥與阿德福韋耐藥變異的發(fā)生相關,肝硬化是患者發(fā)生阿德福韋耐藥變異的唯一的獨立預測因素(HR=4.49,95%CI:1.30-15.55,P=0.018)。16例阿德福韋基因型耐藥變異陽性的患者中,8例耐藥變異位點為rtN236T,3例rtA181V,1例rtA181T+rtN236T,1例rtA181T+rtV214A。本研究在3例患者中檢測到2個與阿德福韋酯治療相關的變異位點rtV214I和rtN236I,經克隆測序鑒定發(fā)現(xiàn)3例患者中均檢測到rtN236T耐藥變異,同時檢測到rtV214I和rtN236V單獨或聯(lián)合出現(xiàn)在同一株HBV DNA鏈上。 本研究對102例接受阿德福韋酯單一治療的患者的臨床隨訪觀察到44.1%的患者獲得早期病毒學應答,58.8%的患者獲得初始病毒學應答,38.2%的患者獲得完全病毒學應答。拉米夫定耐藥患者接受阿德福韋酯單一治療的耐藥率顯著高于初治患者;患者獲得早期病毒學應答和/或初始病毒學應答可以預測患者遠期持續(xù)血清學應答;阿德福韋耐藥顯著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大、HBeAg陰性狀態(tài)、肝硬化和拉米夫定耐藥,其中肝硬化是獨立預測因素,提示阿德福韋耐藥陽性的疾病譜與肝硬化相關。我們的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多個耐藥變異突變位于同一條HBV DNA鏈上,研究結果支持對于多種核苷(酸)類似物耐藥患者給予聯(lián)合治療(拉米夫定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有效。 本研究收集了115例在我院接受拉米夫定治療的CHB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PCR產物直接測序法檢測HBVP基因RT區(qū)序列耐藥變異:其中103例檢測到拉米夫定基因型耐藥變異,最主要的耐藥變異模式為rtL180M+rtM204V和rtM204I,分別占58.3%和22.3%,其他耐藥位點包括rtL80V/I,rtT184S,rtA200V,并在5例患者中檢測到RT區(qū)3個位點的聯(lián)合變異,我們認為對拉米夫定治療患者的耐藥性檢測除了HBV P基因區(qū)常見的rtL180和rtM204位點變異外,還應考慮可以其他位點的聯(lián)合耐藥變異。作為拉米夫定治療失效的救援療法之一,新一代的核苷類似物,恩替卡韋具有強大的抗病毒活性和較高的基因耐藥屏障,本研究對41例在本院接受口服恩替卡韋1.0mg/d治療的拉米夫定治療失效患者進行臨床隨訪,入選患者恩替卡韋治療療程超過12個月且其基線HBV DNA=10~4copies/mL。隨訪中,39%的患者取得HBV DNA轉陰(<10~3copies/mL),64%基線ALT水平異常的患者ALT水平恢復正常值(<40IU/L),2名(7.7%)的HBeAg陽性患者在治療第10個月和第12個月時分別取得HBeAg血清學轉換。1例患者發(fā)生了恩替卡韋基因型耐藥變異,耐藥位點為rtL180M+rtM204V+rtS202G,該名患者的基線血清中可檢測到拉米夫定耐藥突變rtL180M+rtM204V。本研究認為恩替卡韋1.0mg/d治療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證實有效,但應警惕耐藥變異的發(fā)生。 前面兩部分是對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臨床隨訪的橫向研究,第3部分我們選取了分別于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在我院肝病中心開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的3例患者,入選患者在治療前為核苷(酸)類似物初治患者,接受拉米夫定后的序貫治療包括阿德福韋酯單一治療、阿德福韋酯和拉米夫定聯(lián)合治療和恩替卡韋單一治療,治療過程中3例患者均發(fā)生了恩替卡韋基因型耐藥變異。收集和記錄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階段定期檢測HBVDNA的血清和臨床資料,定期檢測其HBV D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肝功能和耐藥性檢測,患者在治療前、出現(xiàn)病毒學突破、出現(xiàn)病毒學反彈、治療無應答、換藥和停藥等各時間點進行克隆測序,各時間點挑取10-25個克隆。本研究提示序貫治療患者體內可以同時存在拉米夫定、阿德福韋和恩替卡韋耐藥株,其核苷與核苷酸類似物耐藥變異分別位于不同的HBV DNA鏈上,同一核苷(酸)類似物的多個耐藥位點單獨或組合位于同一條HBV DNA鏈上,形成多種耐藥突變的混合存在,提示對于已經發(fā)生耐藥的患者,即使是對于序貫治療中先后使用的2種核苷和核苷酸類似物的聯(lián)合治療仍然有效。本研究中的2例患者在接受恩替卡韋治療前已可以檢測到rtL180M+rtM204V+rtS202G,檢測到恩替卡韋耐藥株陽性的時間點1號患者為接受拉米夫定治療的第34個月時,2號患者為接受拉米夫定治療26個月并停用24個月后(期間服用阿德福韋),2例患者既往均發(fā)生了拉米夫定基因型和臨床型耐藥,提示拉米夫定治療可以篩選出恩替卡韋耐藥株,而導致恩替卡韋原發(fā)性耐藥。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不但發(fā)生拉米夫定耐藥的風險增加,而且,篩選出恩替卡韋耐藥株的可能性也增加,這給拉米夫定治療失效患者的后續(xù)救援治療帶來困難。
【學位授予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R512.62
【圖文】:
圖3一l拉米夫定耐藥患者HBVP基因區(qū)變異類型及頻率Fig.3一1MutationPatternandincideneeofdrugresistantinHBVRTLamivudine一refraetoryPatientsA:rtM204I,B:rtM204V,C:rtL180M·十riM204V,D:rtL180M+rtM20E:combinedmutationsharboringrt璐01/VorrtA200VF:combinedmutationsoftriPleresistantsubstitutionsPcR產物直接測序法檢測核普(酸)類似物耐藥位點變異,需要耐藥比例至少達到25%,此法不僅可以檢測已知耐藥位點變異,還可以篩藥位點變異。PCR一RFLP法和INNO一LIPA法可以檢測低至5%的HBV株,變性高效液相色譜法可以檢測微量耐藥變異株,基因芯片法可以測HBV全基因序列變異,這些方法只能檢測己知耐藥變異位點,當檢點耐藥變異時必須設計新的探針22。本研究中采用PcR產物直接測序例拉米夫定臨床耐藥患者進行耐藥性檢測,可以同時檢測多個耐藥位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秋,孫汶生,高麗芬,馬春紅,韓麗輝,梁曉紅;3.0倍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表達[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04年05期
2 張旭東,李銀需,張莽;談乙型肝炎“兩對半”檢測結果及其臨床意義[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1995年03期
3 崔紅渝!400014;胃鏡傳播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性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年06期
4 陳逢梅;HBV DNA定量與慢性乙型肝炎臨床關系探討[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羅立波,王永忠;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qū)A83突變檢測及臨床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4年05期
6 黃力毅,羅光漢,江建寧;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啟動子變異對病毒復制水平及肝功能損害的影響[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7 崔征,宋明輝,曾媛;乙型肝炎病毒YMDD變異及C區(qū)1896A變異的臨床意義[J];臨床檢驗雜志;2004年06期
8 楊美云,應晟,斯志萍;125例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產婦血清及乳汁HBV DNA含量的檢測[J];檢驗醫(yī)學;2005年02期
9 景新,朱既明;應用轉化細胞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檢測人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J];病毒學報;1989年02期
10 周宇,劉佩玲;乙肝患兒及病毒攜帶者尿HBV-DNA、尿三項蛋白及尿NAG的檢測[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育華;盛國光;張建軍;;海珠益肝膠囊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療效觀察[A];2002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2 譚太昌;;HBsAg和HbcAb陽性患者血清前S1抗原檢測的臨床意義[A];第6次全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3 王鳴;余育勝;周建平;雷文蘭;張莉;;咸寧煙廠工人乙型肝炎抗原抗體系統(tǒng)檢測結果分析[A];生命科學與微生物專輯[C];2004年
4 白偉利;王曉云;;針對HBV-P基因的RNA干擾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研究[A];濮陽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選編[C];2006年
5 吳志強;熊焰;;乙型肝炎病毒熒光定量檢測與其血清標志物檢測結果的相關性研究[A];第6次全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6 蘇海霞;閆永平;徐德忠;李端;盧娟;;乙型肝炎病毒前C/C和前S/S基因異質性及其與宮內感染關系的初步研究[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7 張濤;;熒光定量PCR測定抗體陽性HBV-DNA[A];第6次全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周飛;王靈臺;陳建杰;趙鋼;張斌;;乙型肝炎病毒BCP聯(lián)合點突變與中醫(yī)證型的關系[A];第十三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9 侯遠沛;宋麗;;乙型肝炎標志物定量檢測結果與HBVDNA含量相關性分析[A];第6次全國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10 陳欣如;侯巖巖;燕順生;;肝炎病毒動物模型的研究進展[A];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乙型肝炎病毒宮內感染的早期診斷[N];科技日報;2005年
2 本報駐東京記者 張超;記錄頻刷:日本送別“新”的一年[N];法制日報;2010年
3 蔡fg東;酒精是肝炎病毒的“幫兇”[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4 張荔子;肝炎病毒核酸檢測引進國際標準[N];健康報;2005年
5 王有國;肝炎病毒爭霸(接上期)[N];家庭醫(yī)生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劉凱洋;吃完飯你有剔牙習慣嗎[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7 呂萍;如何認識肝炎主要癥狀的出現(xiàn)[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8年
8 吳堅;一生可能多次得肝炎[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8年
9 江南雪舞;形形色色的肝炎病毒[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10 張松偉;肝炎治療誤區(qū)多[N];中國消費者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程;核苷(酸)類似物序貫治療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藥性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陸蔭英;乙型肝炎病毒相互作用蛋白編碼基因的克隆化及新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3年
3 倪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細胞凋亡的關系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4 邵俊斌;乙型肝炎病毒細胞核轉位動態(tài)監(jiān)測及HBV cccDNA熒光定量PCR分析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5 王剛;HBV感染HepG2細胞早期過程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張志超;乙型肝炎病毒表位PreS1基因工程抗體的獲得——天然及免疫人源單鏈抗體庫的構建[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7 李伯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克隆化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8 吳健;肝移植病人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臨床和基礎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9 孫殿興;復制缺損型HBV的構建及其表達反義RNA和顯性陰性突變體抗HBV作用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1年
10 邢同京;HBV轉錄后調節(jié)序列在非細胞毒機制中的作用及其異質性的生物學意義[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葛軍輝;乙型肝炎病毒變異型s基因疫苗逆轉轉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3年
2 賀啟貴;門脈高壓性胃病病理初步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3年
3 張勝權;N-乙酰半胱氨酸(NAC)抗乙肝病毒(HBV)作用[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1年
4 趙書民;乙型肝炎病毒pres_2-s基因(ayw亞型)轉基因小鼠的建立[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2年
5 張偉;乙型肝炎病毒前S區(qū)不同片段的克隆、鑒定及與PreS1基因相互作用蛋白在酵母雙雜交系統(tǒng)中的篩選[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6 曾國兵;中國大陸地區(qū)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地理分布及臨床相關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7 董梅;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臨床意義[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3年
8 沈健;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于麗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膜干擾素受體表達的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郭培奮;乙型肝炎病毒(HBV)宮內傳播及免疫前后HBV S基因變化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
279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