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淋巴瘤為起源于淋巴造血組織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我國淋巴瘤的發(fā)病率約為3.5/10萬,每年新發(fā)病患者約為4.5萬人,每年的死亡人數(shù)在2萬人左右,并且每年都不斷上升。在我國,淋巴瘤在男性惡性腫瘤中占第9位,女性占第10位。病毒感染與淋巴瘤的發(fā)病有關(guān)。目前,EB病毒,HCV先后被證明與淋巴瘤發(fā)病密切相關(guān)。我國HBV感染率較高,HBV感染可導致肝癌的出現(xiàn)已被證實,而機體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過程與淋巴細胞免疫密切相關(guān),乙型肝炎病毒可能導致淋巴細胞異常增生,從而導致淋巴瘤的出現(xiàn)。因此,研究淋巴瘤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關(guān)系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有助于淋巴瘤的診斷與預防。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淋巴瘤與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實體腫瘤與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表達的關(guān)系,同時針對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意義進行分層分析,以探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淋巴瘤發(fā)病之間的關(guān)系。 目的:研究淋巴瘤以及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及其特點。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7-2010年我院經(jīng)病理診斷或初次治療的淋巴瘤156例、肺癌257例、胃癌626例、乳腺癌621例病例資料,比較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血清標本中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e抗原(HBeAg)、e抗體(HBeAb)、核心抗體(HBcAb)的陽性率,并分析淋巴瘤患者不同分型、臨床分期之間,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表達率是否存在差別。 結(jié)果: (1)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的HBsAg陽性率分別為14.74%、6.22%、6.07%、4.18%,其中淋巴瘤的HBsAg陽性率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經(jīng)χ2檢驗兩兩比較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肺癌、胃癌、乳腺癌三組之間HBsAg陽性率無顯著性差異。 (2)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中,“HBsAb、HBsAg雙陰性伴其他任意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的比例分別為9.61%、5.83%、2.72%、3.7%,淋巴瘤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肺癌、胃癌、乳腺癌三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 (3)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的患者中,HBsAg陰性,HBsAb陽性,及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的比例分別為19.87%、20.23%、20.2%、16.10%,四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4)針對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進行分層分析,HBsAg陽性患者中,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的“HBsAg陽性,HBeAg陽性,HBcAb陽性”患者比例分別為6.41%、0.38%、0.96%、1.44%,淋巴瘤組顯著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經(jīng)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HBsAg陰性、HBsAb陽性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的患者中,淋巴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的“HBsAb、HBeAb、HBcAb三抗體陽性”的患者比例分別為9.03%、7.78%、12.46%、11.4%,四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 (5)T細胞淋巴瘤、B細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三者之間HBsAg陽性率分別為16.51%、11.11%、9.09%;HBsAb陽性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的比例分別為18.34%、25.00%、18.18%;“HBsAb陰性、HBsAg陰性伴其他任意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的比例分別為9.17%、11.11%、9.09%,經(jīng)χ~2檢驗差異無顯著性。淋巴瘤低分期(Ⅰ、Ⅱ期)與高分期(Ⅲ、Ⅳ期)的HBsAg陽性率分別為13.84%、15.38%;HBsAb陽性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的比例分別為16.92%、21.97%,;“HBsAb陰性,HBsAg陰性伴其他任意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的比例分別為7.69%、10.98%,經(jīng)χ~2檢驗差異無顯著性。 結(jié)論: (1)我院淋巴瘤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我院淋巴瘤患者的HBsAg陽性率及“HBsAg陽性、HBeAg陽性、HBcAb陽性”患者比例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初期與淋巴瘤相關(guān)。 (3)我院淋巴瘤患者中,“HBsAg,HBsAb雙陰性伴其他任意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患者比例高于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我院淋巴瘤患者中,“HBsAg陰性,HBsAb陽性伴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陽性”患者比例及“HBsAb、HBeAb、HBcAb三抗體陽性”患者比例,與肺癌、胃癌、乳腺癌患者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恢復期與淋巴瘤無明顯相關(guān)性。 (5)我院淋巴瘤患者中,淋巴瘤的不同細胞類型,以及不同分期,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之間無顯著差異。
【圖文】:
霍奇金淋巴瘤病理中R-S細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彌漫性增生浸潤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R733.4;R512.6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君蕙;高玉祥;;皮膚T細胞淋巴瘤[J];皮膚病與性病;1985年Z1期
2 霍仕俊;;沖向治療淋巴瘤的巔峰——山西省腫瘤醫(yī)院血液科紀略[J];人人健康;2002年06期
3 畢穎文;陳榮家;侯英勇;李霞萍;;眼部原發(fā)性黏膜相關(guān)淋巴組織結(jié)外邊緣區(qū)B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7年06期
4 何裕民;;霍英東的幸運與羅京的遺憾[J];健身科學;2009年09期
5 吳漢新;敖忠芳;朱廣榮;夏薇;;淋巴瘤患者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測定[J];實用腫瘤雜志;1991年03期
6 朱雄增;第四屆華東地區(qū)淋巴瘤病理研討會在九江召開[J];中華病理學雜志;1999年06期
7 陳志強;;基底細胞癌和淋巴瘤:生物學狀態(tài)和有關(guān)因素[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1990年01期
8 寧淑娥;淋巴瘤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4年05期
9 朱軍;平凌燕;;原發(fā)消化道淋巴瘤的多學科綜合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年09期
10 丁鳳玲;;淋巴瘤病人的家庭護理指導[J];護理研究;2009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沃健兒;侯偉;劉克洲;李敏偉;陳離偉;胡中榮;劉榮華;胡敏君;;不同結(jié)合臂長10-23 DNAzymes對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C基因表達的抑制作用[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2 王春花;成軍;王欣欣;吳煜;劉妍;郎振為;;乙型肝炎病毒前-前-S蛋白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和純化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孔祥平;任向榮;;RNA干擾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進展[A];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療進展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6年
4 崣孴玲;蔡光明;張新全;李壯;;中藥活性部位JMS的抗病毒作用評價[A];海峽兩岸三地藥理學學術(shù)報告會論文匯編[C];2001年
5 崣孴玲;蔡光明;張新全;李壯;;中藥活性部位JMS的抗病毒作用評價[A];海峽兩岸三地藥理學學術(shù)報告會論文匯編[C];2001年
6 黃力毅;羅光漢;吳繼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BCP變異意義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感染病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7 雷宇;黎燕;王蜀強;陳壓西;周智;任紅;;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四環(huán)素調(diào)控體系的構(gòu)建及其在真核細胞中的表達[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8 孟忠吉;李磊;李新宇;張正茂;張振華;田擁軍;王寶菊;張s,
本文編號:26882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68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