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人群BTLA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HBV感染的關聯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漢族人群BTLA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HBV感染的關聯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安徽醫(yī)科大學》 2015年
中國漢族人群BTLA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HBV感染的關聯性研究
張唯
【摘要】: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的轉歸和多種臨床表現形式受病毒、免疫和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T,B淋巴細胞弱化因子(BTLA)屬于B7/CD28超家族的負性共刺激分子,該抑制性通路能夠抑制多種免疫細胞的活化和免疫功能,導致HBV感染的慢性化和病毒的持續(xù)復制,在慢性HBV感染免疫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且慢性HBV感染作為一種具有遺傳傾向的多基因、多因素參與的復雜性疾病,家系資料可能更為客觀的暴露慢性HBV感染易感性的真正原因。本實驗力求通過家系資料的研究,探討中國漢族人群BTLA基因多態(tài)性和慢性HBV感染的關聯性。目的探討中國漢族人群BTLA基因多態(tài)性和慢性HBV感染的關聯性。方法采用多重單堿基延伸(SNa Pshot)技術檢測核心家系中慢性HBV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員BTLA基因rs2633562和rs2952323 SNP位點的多態(tài)性,并且應用家系內關聯分析(FBAT)軟件分析這些位點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和單倍體的分布頻率以及與慢性HBV感染的相關性。結果(1)共收集核心家系188個,總計668例,其中431例HBV慢性感染者,平均年齡40.5歲±14.6歲;237例非感染者,平均年齡44.1±15.5歲。有雙方父母入選的家系84個(44.68%),只有其中一方父母的家系73個(38.83%),另外父母均未入選的家系31個(16.49%)。(2)分析BTLA基因中,rs2633562 A/G和rs2952323 C/G兩位點的基因頻率,rs2633562A/G,AA,AG和GG基因型的頻率分別是50.9%、48.0%和1.1%,A和G等位基因的頻率分別是74.9%和25.1%。rs 2952323C/G,CC,CG,GG基因型的頻率分別是8.3%、48.9%和42.8%,A和G等位基因的頻率分別是32.8%和67.2%。兩位點基因型分布經χ2檢驗顯示差異無顯著性(P0.05),符合Hardy-weinberg傳遞平衡定律。(3)家系資料單位點關聯分析顯示:BTLA基因的rs2952323位點,G/G基因型與慢性HBV感染的遺傳易感性相關聯,差異有顯著性(Z=2.731,P=0.006308)。Rs2633562A/G位點,等位基因A在附加遺傳模型Z=1.229,P=0.219050;顯性遺傳模型Z=-0.252,P=0.800750;隱性遺傳模型Z=1.550,P=0.121108;以及等位基因G在附加遺傳模型Z=-1.229,P=0.219050;顯性遺傳模型Z=-1.550,P=0.121108;隱性遺傳模型Z=0.252,P=0.800750,均顯示與慢性HBV感染的遺傳易感性無關聯,差異無顯著性(P0.05)。Rs2952323 C/G位點,等位基因C在附加遺傳模型Z=-2.689,P=0.007174;顯性遺傳模型Z=-2.731,P=0.006308;隱性遺傳模型Z=-0.905,P=0.365423;以及等位基因G在附加遺傳模型Z=2.689,P=0.007174;顯性遺傳模型Z=0.905,P=0.365423;隱性遺傳模型Z=2.731,P=0.006308。G等位基因與慢性HBV感染的遺傳易感性相關聯,差異有顯著性(P0.05)。(4)傳遞不平衡檢驗(TDT)以及同胞對傳遞不平衡檢驗(SDT)顯示在BTLA基因rs2633562 A/G和rs2952323 C/G兩位點無主要的優(yōu)勢等位基因A,C或G從雜合的父母傳遞給患病子女(P=1.000000,P=0.151590)。(5)BTLA基因rs2633562和rs2952323位點構建的單倍型分析顯示:在中國漢族人群可以構建四種單倍型:rs2633562/rs2952323:A/G(70.0%),G/C(15.4%),A/C(13.4%)和G/G(1.1%),其中rs2633562-A/rs2952323-G存在優(yōu)勢單倍型由父母傳遞給患病的子女或者同胞。傳遞的單倍型與慢性HBV感染的遺傳易感性有關聯,差異有顯著性,在附加遺傳模型中(Z=3.093,P=0.001979)和隱性遺傳模型(Z=2.825,P=0.004721)中的P值均0.05。結論中國漢族人群BTLA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對慢性HBV感染的遺傳易感性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12.6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福軍亮;徐東平;施明;張輝;金磊;湯紫榮;王福生;;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_4~+ CD_(25)~+調節(jié)性T細胞表型與功能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6年0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慧寧;姜艷芳;李婉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的表達水平及臨床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2期
2 高繼君;李柏青;;調節(jié)性T細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9年02期
3 馮潔;臧國慶;余永勝;;CTLA-4在乙型肝炎免疫機制中的作用[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8年01期
4 葉立紅;趙召霞;劉蓮;梅志勤;崔書彥;陳勇良;;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在免疫調節(jié)中的特性及作用機制[J];臨床薈萃;2009年10期
5 葉立紅;王翀奎;劉蓮;康海燕;劉淑霞;梅志勤;戴二黑;;Foxp3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及肝組織中的表達及作用機制[J];臨床薈萃;2009年22期
6 紀翠霞;胡九東;邢練軍;季光;王磊;;乙型肝炎慢性化機制的研究現狀[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年02期
7 朱軼晴;汪曉鶯;譚曉慧;沈軼瑤;湯偉;丁潤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的檢測與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9年04期
8 秦克力;楊金丹;;紫癜圣愈散調節(jié)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外周血CTLA-4水平的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年01期
9 解春靜;;CD4+CD25+Tregs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發(fā)病機制中作用[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張慧;黃麗霞;陳朝霞;宋文劍;;CD4~+ CD25~+ Foxp3~+ Treg細胞在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中作用[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徐慧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龔鈺清;海珠抗纖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的臨床研究和機制探討[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仵燕;生殖管道阻塞對調節(jié)性T細胞的影響[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溫志剛;抗樹鼩IgG單抗制備與ELISA檢測方法初步建立[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3 王文;自體CIK細胞聯合樹突狀細胞治療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歐松;補腎解毒法與健脾解毒法對乙肝病毒感染不同狀態(tài)下免疫細胞功能影響的機理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許曉梅;1、HBeAg能上調新生兒臍帶血中調節(jié)性T細胞的表達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48周時ALT未復常的影響因素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康信通;抗病毒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25~+Foxp3~+T細胞表達的影響及意義[D];中南大學;2011年
7 楊金丹;紫癜圣愈散治療瘀血內阻型CITP患者及對外周血CTLA-4表達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王媛媛;慢乙肝患者的細胞免疫與核苷類似物療效的關系[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9 郭重儀;黃連解毒湯對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鄧敏;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調節(jié)性T細胞水平及Foxp3與CD127的表達關系[D];南昌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平潔,汪暉,黃敏;中國漢族人群hGSTA1基因C-69T多態(tài)性分析[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05年02期
2 劉卓;張永偉;馮起平;李云峰;吳國棟;左瑾;肖新華;方福德;;中國漢族人群2型糖尿病30個候選基因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3 宋寶;劉杰;宋現讓;謝麗;呂麗燕;鄭燕;;中國漢族人群DNA修復基因XRCC1多態(tài)性[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09年09期
4 蘇宇清,吳國光,魏天莉,李大成,喻瓊,梁延連;中國漢族人FUT2基因點突變初步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03年04期
5 王福生,金磊,雷周云,施紅,洪衛(wèi)國,徐東平,施明,蔣建東,汪悅,張冰,劉明旭,李躍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相關的基因多態(tài)性在中國漢族人群中的分布[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年04期
6 付良青,黃豐,吳德政,郭軍華;中國漢族人群不同性別細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基因多態(tài)性的比較[J];藥學學報;2004年03期
7 徐張巍,梅俏,許建明,胡乃中,胡詠梅;中國漢族人群N-乙酰基轉移酶1基因多態(tài)性的檢測分析[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8 周丹;張印則;莊乃保;孔令魁;;2458名中國漢族人類HPA-1~6、15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2年04期
9 邵華,左武,李艷,廖聲榮,張曉煒,王宗和;中國漢族人群極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血脂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3年04期
10 吳敏良,吳曉虹,陳樞青;細胞色素P450 2C19在中國漢族人群不同組織中的分布差異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英爽;樊東升;張華綱;王曉飛;張俊;傅瑜;康德;;中國漢族人群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周晶;王邦康;呂嬰;沈巖;陳育才;;中國漢族人群生長激素受體基因SNPs與顱面形態(tài)的相關性[A];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2004第七屆全國口腔正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韓學堯;;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在中國漢族人群相關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吳寶玉;楊森;張學軍;;瘢痕疙瘩易感基因/位點在中國漢族人群中驗證的相關性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5 魏天莉;吳國光;蘇宇清;鄧志輝;;中國新疆維吾爾族分泌型基因的研究[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三屆輸血大會論文專輯[C];2004年
6 孔芳;李萍;王立;章麗娜;師天燕;李永哲;張奉春;;中國漢族人群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候選基因研究[A];第17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7 陳國林;王偉;許振華;朱冰;聶晚頻;周淦;周宏灝;;中國漢族人群中組胺N-甲基轉移酶表型與基因型的研究[A];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暨全國藥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8 陳國林;王偉;許振華;朱冰;聶晚頻;周淦;周宏灝;;中國漢族人群中組胺N-甲基轉移酶表型與基因型的研究[A];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第一部分)[C];2002年
9 嚴華成;石磊;李健;黃牧坤;曾曉暉;張營;關慧;趙樹進;;細胞色素P450基因多態(tài)性與中國漢族人群散發(fā)性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性研究[A];2014年廣東省藥師周大會論文集[C];2014年
10 苗青;肖婧;孫琳;焦偉偉;申阿東;;中國漢族人群細胞色素氧化酶CYP450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及其代謝表型分布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衛(wèi)玲;中國漢族人群散發(fā)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易感基因位點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張永偉;以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為遺傳標記鑒定中國漢族人群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邢澤宇;中國漢族人群系統(tǒng)性硬化的易感基因位點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4 李超;基于中國漢族人群的精神分裂癥候選基因的關聯研究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舒暢;中國漢族人群基因多態(tài)性與系統(tǒng)性硬化易感性的關聯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6 孔芳;中國漢族人群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候選基因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7 田朝偉;中國漢族人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與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聯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11年
8 胡松;中國漢族CHC患者病程及對規(guī)范化治療反應性與KIR2DL2基因相關性的群體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鄭杰;BSG和CKIP-1基因多態(tài)性與中國漢族人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易感性的關聯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10 施妍;法醫(yī)毒理學中藥物代謝與中國漢族人群CYP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聯分析[D];復旦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唯;中國漢族人群BTLA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HBV感染的關聯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劉權威;基于通路分析的中國漢族人群身高全基因組關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玲玲;中國漢族人群CYP2C19基因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鄭紅霞;MC1R基因多態(tài)與皮膚顏色等表型特征在中國漢族人群中的關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曉慶;中國藏、漢人群UGT1A1多態(tài)性比較分析及漢族人群UGT1A9,1A7,1A1多態(tài)性分析[D];西北大學;2013年
6 宮雪麗;中國漢族人群藥物代謝酶CYP2D6基因上游調控區(qū)多態(tài)性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7 肖蘇妹;骨幾何結構的種族差異及其遺傳決定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石淑亞;藥代動力學相關基因多態(tài)與中國漢族人群壽命相關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9 曾藝;中國漢族人群中高親和度lgE受體β鏈(FcεRI-β)基因突變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10 鮑曉晶;KIR受體基因在中國漢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在異基因無關造血干細胞移植中的作用[D];蘇州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漢族人群BTLA基因多態(tài)性與慢性HBV感染的關聯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02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00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