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EN過表達及突變對肝星狀細胞黏附與遷移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PTEN過表達及突變對肝星狀細胞黏附與遷移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華北理工大學》 2015年
PTEN過表達及突變對肝星狀細胞黏附與遷移的影響
任昌鎮(zhèn)
【摘要】:目的探討過表達的野生型第10號染色體缺失的磷酸酶張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及其突變體G129E基因(僅保留蛋白磷酸酶活性而喪失了脂質磷酸酶活性)對體外培養(yǎng)的活化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黏附與遷移的影響。方法利用293A細胞擴增實驗所需的腺病毒(Ad-PTEN、Ad-G129E、AdGFP),并測定滴度;以腺病毒為載體將具有雙重特異性磷酸酶活性的野生型PTEN基因及僅保留了蛋白磷酸酶活性的PTEN突變體G129E基因轉染體外培養(yǎng)的活化大鼠HSC(HSC-T6株);采用Western blot檢測HSC的PTEN蛋白表達;應用甲苯胺藍染色法及MTT比色法測定HSC黏附能力;采用細胞劃痕修復實驗測定HSC的平面遷移能力;應用Transwell小室測定HSC的跨膜遷移能力。所有資料均應用Excel 2003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組間比較采用LSD檢驗,P0.05即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分組如下:①對照組(Control組):病毒轉染時以DMEM基礎培養(yǎng)基代替腺病毒;②空病毒組(Ad-GFP組):轉染表達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載體空病毒;③PTEN重組腺病毒組(Ad-PTEN):轉染攜帶野生型PTEN基因并表達GFP的重組腺病毒;④G129E重組腺病毒組(Ad-G129E組):轉染攜帶G129E基因并表達GFP的重組腺病毒。結果1通過反復感染293A細胞的方法,獲得實驗所需腺病毒液Ad-GFP、AdPTEN及Ad-G129E,其滴度分別為:1.6×109pfu/m L、1.3×109pfu/m L、1.4×109pfu/m L。2 M.O.I.值100時,腺病毒感染HSC后48h,計數(shù)GFP熒光陽性表達細胞,測的Ad-GFP、Ad-PTEN及Ad-G129E各組腺病毒感染率均80%。3腺病毒轉染后48h,應用Western blot技術檢測各組HSC的PTEN蛋白表達顯示:Ad-PTEN組(1.08±0.07)、Ad-G129E組(0.97±0.04)明顯高于Control組(0.56±0.05)及AdGFP(0.69±0.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Control組與Ad-GFP組及Ad-PTEN組與Ad-G129E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4甲苯胺藍染色法測定HSC黏附力顯示:在腺病毒感染HSC 48h,與Control組相比,Ad-GFP組細胞黏附抑制率(1.89±0.88)%,無顯著差異(P0.05);Ad-PTEN組細胞黏附抑制率(20.38±4.37)%及Ad-G129E組細胞黏附率(19.57±3.78)%顯著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Ad-PTEN組與Ad-G129E組之間細胞黏附率無顯著差異(P0.05)。5 MTT比色法檢測HSC黏附力顯示:與Control組相比,Ad-GFP組細胞黏附抑制率(6.17±4.98)%,無顯著差異(P0.05);Ad-PTEN組細胞黏附抑制率(38.13±6.93)%及Ad-G129E組細胞黏附率(35.83±4.24)%顯著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Ad-PTEN組與Ad-G129E組之間細胞黏附率無顯著差異(P0.05)。6細胞劃痕修復實驗結果顯示:劃痕后12h各組HSC均有遷移,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劃痕后24h HSC由兩側向中間遷移距離,Ad-PTEN組(332.35±6.23μm)、Ad-G129E組(336.77±5.25μm)明顯低于Control組(391.34±10.41μm)及Ad-GFP組(392.66±10.41μm)(P0.05),而Control組與Ad-GFP組及Ad-PTEN組與Ad-G129E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劃痕后48h HSC由兩側向中間遷移距離,與Control組(551.68±8.91μm)相比,Ad-PTEN組(468.74±19.29μm)及Ad-G129E組(462.48±13.47μm)明顯減低(P0.05),且較24小時降低更加明顯,而Ad-GFP組(550.81±11.55μm)與Control組及Ad-PTEN組與Ad-G129E組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 Transwell小室細胞跨膜遷移實驗結果顯示:Ad-PTEN組跨膜細胞數(shù)(38.67±4.50)、Ad-G129E組跨膜細胞數(shù)(33.33±3.83)較Control組(67.67±6.28)及Ad-GFP組(64.67±5.53)顯著減少(P0.05),而Ad-PTEN組與Ad-G129E組及Control組與Ad-GFP組之間跨膜細胞數(shù)均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1野生型PTEN過表達可顯著抑制活化HSC黏附、遷移。2 PTEN的突變體G129E對活化HSC黏附、遷移的抑制作用,與野生型PTEN相比無顯著差異。3 PTEN基因通過其蛋白磷酸酶活性對活化HSC黏附、遷移發(fā)揮抑制作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75.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程悅;李芙蓉;袁發(fā)煥;;PTEN編碼蛋白對TGF-β_1刺激大鼠腎成纖維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6年05期
2 梁光波,張國平,金惠銘,湯大侃;體外定量測定細胞遷移方法的建立及應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4年02期
3 李娜;肖倩;祝聰聰;王悅;肖永紅;;PI3K抑制劑對肝星狀細胞PI3K/AKT通路及Ⅲ型膠原表達的影響[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年18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三紅;劉會春;周少波;金浩;;RNA干擾Heparanase基因表達對膽囊癌侵襲性影響的體外研究[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12期
2 崔穎;白柳;張金超;楊福春;李勝;趙瑩;高穎;;PDGF誘導大鼠主動脈平滑肌細胞遷移模型的建立[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3 何曉童;樊曉明;;PTEN在纖維化疾病中的作用[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9年10期
4 文顯梅;魏蕾;張京偉;彭小春;王婷婷;張利軍;李華;;苦參堿對HeLa細胞粘附和移動的抑制作用及機制[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2期
5 彭小春;張京偉;魏蕾;文顯梅;王婷婷;張利軍;李華;;苦參堿對胃腺癌細胞SGC7901黏附和移動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年01期
6 程悅;王代紅;張耀全;李芙蓉;袁發(fā)煥;;PTEN編碼蛋白對TGF-β_1刺激大鼠腎成纖維細胞分泌ColⅣ、FN的抑制作用[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7年07期
7 鄢進;;淫羊霍苷抗胃癌轉移機制的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yī)學卷;2009年03期
8 牛聚偉;吳剛;祝少博;漆白文;錢煒;喻愛喜;;血管擴張刺激磷蛋白與骨肉瘤細胞遷移能力的關系[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年06期
9 洪金妮;安海燕;;RhoA在肝纖維化中的作用機制[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年08期
10 任昌鎮(zhèn);郝禮森;;肝星狀細胞活化過程中的信號轉導[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武睿毅;Endothelin-1在前列腺癌骨轉移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2 卓文磊;RNA干擾抑制Layilin表達對A549肺腺癌增殖、侵襲和經淋巴道轉移的影響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6年
3 王新紅;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微血管內皮細胞血管新生功能障礙的體外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方玉強;內皮細胞內皮脂酶的表達及在AS中的意義[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7年
5 陳元維;組織工程支架材料及其降解產物血管化功能的體外研究及表征方法的建立[D];四川大學;2007年
6 周新科;PIK3CA基因在胃癌遷移和侵襲過程中的作用及機制[D];南華大學;2012年
7 任科偉;周期性機械應力促進大鼠軟骨細胞增殖和細胞外基質合成的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包漢梅;生物可降解性藥物緩釋支架下肢缺血血運重建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9 段妍君;參杖顆粒調控Rho/Rho激酶途徑對肝星狀細胞活化影響的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10 鄒建平;Gankyrin、β-catenin蛋白與子宮內膜腺癌關系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馬亮亮;菊苣抗肝纖維化作用及機制探討[D];鄭州大學;2011年
2 宋鑫;四氯化碳誘導大鼠肝纖維化不同階段ROCK1表達的實驗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沈妍華;肝細胞生長因子的激活對肝星狀細胞凋亡及Rho表達的調控[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代紅,袁發(fā)煥,鄧劍波;肥大細胞類胰蛋白酶對人腎成纖維細胞增殖和I型膠原表達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05年04期
2 沈波;楊大明;孟憲鏞;;肝纖維化中肝星狀細胞內主要信號轉導通路[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7年08期
3 秦英,楊君,朱陵群,牛福玲,崔巍,王碩仁,姜良鐸;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對人血管內皮細胞ECV-304促增殖及誘導凋亡的作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3年03期
4 瞿智玲,,鄧仲端;培養(yǎng)的動脈平滑肌細胞遷移的微孔濾膜檢測法[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995年03期
5 孫慧勤,卞修武,陳意生,史景泉;去甲二氫愈創(chuàng)木酸對膠質瘤細胞誘導的內皮細胞遷移的影響[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0年01期
6 朱洪新,李錦軍,覃文新,楊艷華,何祥火,萬大方,顧健人;新基因ANGPTL4的克隆及其在血管新生中的功能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2年02期
7 李錦軍,葛 超,朱洪新,萬大方,顧健人;高通量腫瘤血管新生研究技術平臺的建立[J];腫瘤;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光存;張錦生;;肝星狀細胞激活的細胞內信號轉導[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年09期
2 張新勝,杜娟,王雁北;肝星狀細胞研究進展[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4年04期
3 熊亮發(fā),冷希圣,李濤,魏玉華,彭吉潤,郭晏同;白細胞介素-10抑制肝星狀細胞Ⅰ、Ⅳ型膠原表達及分泌的體內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年06期
4 張晶,李定國,劉清華,尤漢寧,宗春華,陸漢明;大鼠肝星狀細胞表達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及其自反饋調節(jié)作用[J];肝臟;2005年02期
5 張錦生;肝星狀細胞激活的內在機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年07期
6 王磊,季光,張瑋,邢練軍,鄭培永;肝星狀細胞凋亡與線粒體[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5年02期
7 程協(xié)枝,翁山耕,林永堃;肝星狀細胞凋亡機制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5年01期
8 李遠者;楊長青;;肝星狀細胞靶向導入載體的研究進展[J];肝臟;2007年05期
9 李曉林;劉壽榮;;肝星狀細胞激活相關因素的新進展[J];臨床醫(yī)學;2010年01期
10 張國;黃俊娟;張法燦;劉斐;陳興洲;梁列新;;一種可靠的大鼠肝星狀細胞分離及培養(yǎng)方法[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0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薇;鐘曉琴;;肝細胞因子促進肝星狀細胞凋亡的機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2 張宗棨;吳漢軍;余幫;陳超;吳誠;唐丹;朱樑;;壓力對肝星狀細胞遷移能力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生物力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3 徐列明;;肝星狀細胞內的信號傳導[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十四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2年
4 申建剛;張曉嵐;霍曉霞;;黏著斑相關非激酶對肝星狀細胞凋亡的影響[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5 李驄;湛瑤瑤;崔曉棟;姜妙娜;賈玉杰;;肝復康對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介導的肝星狀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調節(jié)機制[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朱麗影;成軍;馬英驥;鐘麗華;洪源;;應用抑制性消減雜交技術篩選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上調大鼠肝星狀細胞的靶基因[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汪暉;李婧婷;;肝星狀細胞激活的分子機制及其防治策略[A];藥物相關蛋白質組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利軍;丁惠國;賈繼東;尤紅;唐淑珍;;硫化氫對大鼠肝星狀細胞內游離鈣離子濃度及細胞增殖的影響[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微循環(huán)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二屆學術大會會議指南及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申建剛;張曉嵐;霍曉霞;魏娟;;FAK-ERK信號轉導通路在肝星狀細胞凋亡中的作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10 江福生;李凌;吳其愷;聶廣;;肝星狀細胞凋亡的機理、意義及檢測[A];第九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華;[N];科技日報;2007年
2 趙復聯(lián);[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琳;轉化生長因子β1刺激肝星狀細胞差異表達基因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張宗棨;壓力對肝星狀細胞生物活性的影響[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
3 余幫;周期性張應變對肝星狀細胞生物活性的影響[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4 王要軍;調控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1對肝星狀細胞功能的影響[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年
5 吳漢軍;脂多糖對活化的肝星狀細胞凋亡的影響[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2年
6 林紅;乙醛對體外培養(yǎng)的大鼠肝星狀細胞的促纖維化作用及復方中藥的干預作用[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3年
7 姜慧卿;黏著斑相關非激酶對肝星狀細胞遷移的抑制作用與機制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5年
8 付榮泉;TGF-β_1siRNA對肝星狀細胞生物學活性影響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9 陳運新;IL-10基因修飾的大鼠肝細胞對肝星狀細胞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8年
10 李蕾;肝纖維化中肝星狀細胞遷移及RhoA作用機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海燕;神經生長因子對肝星狀細胞作用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2 孫穎;雷帕霉素誘導大鼠肝星狀細胞凋亡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黃家明;氟非尼酮對大鼠肝星狀細胞增殖作用的觀察[D];中南大學;2012年
4 霍曉霞;黏著斑激酶對肝星狀細胞細胞周期調控作用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6年
5 田甜;肝復康對肝纖維化大鼠肝組織及肝星狀細胞凋亡相關蛋白的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張文利;四種中藥單體對肝星狀細胞作用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6年
7 施貴靜;干擾素-γ對肝星狀細胞分泌細胞外基質影響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8 陳興洲;肝星狀細胞自噬現(xiàn)象的特征鑒定及其生物學意義的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陳峰杰;內毒素對肝星狀細胞表達結締組織生長因子的影響[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李芊蔚;TGF-β_1對HSC活化及阻斷機制的實驗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3年
本文關鍵詞:PTEN過表達及突變對肝星狀細胞黏附與遷移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02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0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