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光和上釉對氧化鋯修復體與牙釉質磨損性能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拋光和上釉對氧化鋯修復體與牙釉質磨損性能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氧化鋯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優(yōu)良的力學性能以及美學效果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口腔修復領域。但由于氧化鋯本身的高強度和硬度以及修復體在臨床試戴過程中的調磨,往往會造成對對頜牙的磨損。實驗通過研究氧化鋯修復體與牙釉質的摩擦磨損性能,比較不同表面處理方法對氧化鋯與牙釉質的摩擦磨損性能的影響,以找到有效的表面處理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氧化鋯修復體對天然牙的磨損。方法氧化鋯試件的制備:制作25個氧化鋯試件,切削后燒結為5×10×15 mm的長方體,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成5組,包括打磨組a組,拋光組b組,打磨拋光后使用拋光膏組c組,打磨后上釉組d組,打磨拋光后上釉組e組。對照組試件的制備:選取成年人未齲壞的上中切牙5顆,自凝樹脂包埋固定,暴露牙唇面的牙釉質至少5x5mm,作為和對磨牙尖對磨的部分。制成5×10×15mm大小的長方體,作為對照組(f組)。對磨組牙釉質試件的制備:選取正畸減數(shù)拔除的13-15歲青少年未磨耗的雙尖牙30顆,每5顆為一組,切割其非功能尖并保留完整牙尖形態(tài),用自凝樹脂包埋成直徑為3.1mm的圓柱。實驗在微摩擦磨損機上以銷盤法進行,設定參數(shù)為垂直載荷垂直載荷15N,位移幅度1mm,頻率2HZ,循環(huán)次數(shù)6000次。摩擦運動方式為往復運動。在人工唾液中以牙釉質為對磨物,對牙釉質與經過不同表面處理氧化鋯的磨損性能進行測試,記錄循環(huán)次數(shù)、表面摩擦力和位移間的變化關系,由計算機處理得出各組摩擦系數(shù)與循環(huán)次數(shù)之間的關系曲線。表面粗糙度的測試:摩擦實驗前采用粗糙度儀對經過不同處理的氧化鋯試件和對照組牙釉質試件表面的5個點進行測試,取其平均值作為試件的粗糙度。體積損失量的測量:用3D掃描儀對對磨組天然牙試件實驗前后的輪廓進行掃描,并用3Dmax軟件測算其體積損失量。使用SPSS17.0軟件對粗糙度值和體積損失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摩擦實驗前后氧化鋯和釉質試件的磨損表面形貌。結果表面粗糙度的測試結果:打磨組的粗糙度最大,兩個上釉組粗糙度較接近,使用拋光膏組的粗糙度最低,與對照組粗糙度較接近。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上釉組各組之間,使用拋光膏組與對照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㧐0.05),其它各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㩳0.05)。對磨組牙釉質的體積損失量的測量結果依次為:a組0.736±0.031 mm~3,b組0.595±0.023 mm~3,c組0.413±0.017 mm~3,d組0.905±0.018mm~3,e組0.818±0.015 mm~3,f組0.235±0.017 mm~3。體積損失量由大到小依次為:d組,e組,a組,b組,c組,f組。由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各組間體積損失量有顯著性差異(P㩳0.05)。掃描電鏡結果顯示,由a組到c組氧化鋯試件試件表面的犁溝逐漸減輕減少,d組e組氧化鋯試件表面可以觀察釉層破壞,磨損表面存在塑性變形并有磨屑存在,破壞的釉層下方可見犁溝,d組犁溝較e組深。f組對照牙釉質試件表面較平滑,犁溝較少。a,b兩組牙釉質試件可見組織變形,犁溝和剝脫顆粒,磨損逐漸減輕。c組牙釉質試件可見組織片狀剝脫。d組和e組牙釉質試件可見塑性變形,大量犁溝和剝脫顆粒,磨損程度e組小于d組。f組牙釉質試件犁溝較淺,磨損最輕。結論對氧化鋯修復體表面處理的方法中拋光的方法與上釉的方法相比較更能降低對頜牙釉質的磨耗。拋光后用拋光膏拋光的方法能有效減少氧化鋯對牙釉質的磨損。
【關鍵詞】:氧化鋯 牙釉質 摩擦摩損實驗
【學位授予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83.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1章 實驗研究12-36
- 1.1 材料與方法12-15
- 1.1.1 實驗材料及設備12
- 1.1.2 試件的制備及分組12-14
- 1.1.3 表面粗糙度的測試14
- 1.1.4 摩擦實驗14-15
- 1.1.5 測量體積損失量15
- 1.1.6 磨損表面形貌觀察15
- 1.1.7 統(tǒng)計學方法15
- 1.2 結果15-22
- 1.2.1 粗糙度測試結果15-16
- 1.2.2 體積損失量測試結果16-17
- 1.2.3 摩擦性能檢測結果17
- 1.2.4 磨損表面形貌17-22
- 1.3 討論22-31
- 1.3.0 牙釉質的摩擦磨損性能22-24
- 1.3.1 氧化鋯的摩擦磨損性能24-26
- 1.3.2 拋光和上釉的效果26-28
- 1.3.3 摩擦實驗的設計28-29
- 1.3.4 實驗檢測指標的分析29-31
- 1.4 小結31
- 1.5 結論31
- 參考文獻31-36
- 第2章 綜述 氧化鋯的摩擦磨損性能及表面處理方法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36-50
- 2.1 氧化鋯的性能36-37
- 2.2 氧化鋯的表面處理方法37-40
- 2.3 摩擦磨損實驗的研究進展40-44
- 2.4 體積損失量的測量方法44-46
- 參考文獻46-50
- 結論50-51
- 致謝51-52
- 導師簡介52-53
- 作者簡介53-54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5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藍巧瑛;陽佳興;袁藝;覃峰;;不同拋光及上釉方法對牙科陶瓷表面粗糙度的影響[J];中華口腔醫(y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2011年03期
2 何邕江,盛康;自身上釉和拋光對瓷表面結構的影響[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1年01期
3 龐莉蘋;姚江武;;拋光和上釉對陶瓷表面粗糙度、撓曲強度及磨損性能的影響[J];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2008年S1期
4 王富;陳吉華;熊宇;王輝;秦卓;沈麗娟;;拋光與上釉對牙科納米陶瓷表面粗糙度的影響[J];口腔醫(yī)學;2006年04期
5 葛懿;楊瑞;郁慧珍;張修銀;;不同的表面處理對Sirona CEREC Blocs陶瓷表面粗糙度的影響[J];口腔材料器械雜志;2013年04期
6 張寧寧,王慶;拋光和自上釉對陶瓷撓曲強度的影響[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1年04期
7 張寧寧,王慶;拋光和自上釉對陶瓷表面平滑度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02年01期
8 吳效民,馬永濱;上釉方式對鈦-瓷修復體顏色及表面結構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9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馬桂芳;趙鑫;王迎捷;侯曉沖;;不同打磨及上釉方法對烤瓷表面性狀的影響[A];全國第六屆口腔修復工藝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2 邵龍泉;孫挺;;IPS E.max LT底層材料在飾瓷、上釉前后的相對透明率測定[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材料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次全國口腔材料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1年
3 唐榮炳;;陶瓷釉泛黃機理的ESR研究[A];第十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8年
4 鮑華麗;;高溫釉工藝技術[A];中國電子學會真空電子學分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下冊)[C];199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孫碩;拋光和上釉對氧化鋯修復體與牙釉質磨損性能的影響[D];華北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拋光和上釉對氧化鋯修復體與牙釉質磨損性能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11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30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