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鼠骨骼肌肌源性干細胞的分離、純化、培養(yǎng)和鑒定
發(fā)布時間:2017-08-14 21:30
本文關鍵詞:新生大鼠骨骼肌肌源性干細胞的分離、純化、培養(yǎng)和鑒定
更多相關文章: 肌源性干細胞 差速貼壁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 原代培養(yǎng) 生長曲線
【摘要】:目的:肌源性干細胞(muscle derived-stem cells,MDSCs)移植治療壓力性尿失禁(SUI)的研究深受關注,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長期療效不理想且并發(fā)癥多,隨干細胞研究的深入,干細胞移植成為肌肉組織損傷修復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也為SUI的根本治療帶來希望。其中MDSCs倍受關注,它是肌肉中一種高度未分化的多潛能干細胞,具有體外分裂增殖快、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和移植后存活率高等特點。并且取材資源豐富,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是一種理想的種子細胞。由于肌肉組織中MDSCs數量少,所以MDSCs的分離和體外培養(yǎng)是進行移植的關鍵。本實驗運用改良酶消化法和差速貼壁法分離純化出MDSCs,通過細胞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進行鑒定,并對其體外培養(yǎng)進行密切觀察,掌握穩(wěn)定的分離純化和培養(yǎng)方法,為將來移植治療SUI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 方法: 1骨骼肌細胞的消化分離:實驗動物為清潔級新生SD(Sprayue-Dawley)大鼠,雌雄不限。75%酒精浸泡窒息處死后,取下四肢骨骼肌并剪成碎塊(約1mm~3),PBS緩沖液吹打沖洗,靜置后去除上清液,加入約2倍體積的混合酶(2.4u/ml Dispase II、0.5%I型膠原酶,2.5mmol/L CaCl2),37℃水浴箱消化約1小時,加入生長培養(yǎng)基終止消化,過濾后離心棄上層液,重懸細胞后進行培養(yǎng)(37℃,5%CO2)。 2MDSCs的分離、純化和培養(yǎng):培養(yǎng)2小時后貼壁細胞記為PP1,將上層液中未貼壁的細胞吸出后繼續(xù)培養(yǎng)。24小時后,貼壁細胞記為PP2。每24小時進行差速貼壁培養(yǎng),直到獲得PP6。PP6培養(yǎng)3天后換液,每2~3天換液1次,待70~80%融合后傳代培養(yǎng)。用0.25%胰蛋白酶消化細胞,加入胎牛血清終止消化,按1:2的比例進行傳代培養(yǎng)。 3MDSCs生長曲線的測定:取MDSCs傳代培養(yǎng)的一代、四代和七代細胞,0.25%胰酶消化后,以3×10~4個/ml的密度接種于24孔培養(yǎng)板,每日隨機選取3孔進行細胞計數,共記錄8日,取平均值繪制細胞生長曲線。 4MTT比色法觀察不同接種密度對MDSCs生長的影響:取MDSCs傳代細胞,調節(jié)細胞密度分別為2、4、6、8、10、12、15×10~5個/ml,接種于96孔培養(yǎng)板中,培養(yǎng)48小時后,每孔加入20ulMTT(5mg/ml),37℃避光培養(yǎng)4小時后棄上清液,每孔加入100ul二甲基亞砜(DMSO),振蕩10分鐘使結晶物完全溶解,在490nm處檢測吸光度值。 5MDSCs的鑒定:對獲取的MDSCs(PP6)以及MDSCs傳一代、四代、七代進行Desmin、Sca-1抗體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對PP1~PP6進行Desmin免疫細胞化學染色,以成纖維細胞作為陰性對照,在顯微鏡下觀察,以胞膜和/或胞漿內出現棕黃色顆粒判定為陽性,每組選取不同的視野進行計算陽性細胞占細胞總數的百分比。 6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實驗數據,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1MDSCs的消化、分離、純化和細胞形態(tài) 骨骼肌經過混合酶消化后得到肌纖維碎片、骨骼肌細胞、血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等的混合物,用差速貼壁法將快速貼壁細胞與慢速貼壁細胞逐步分離,便可獲得MDSCs。PP1、PP2以成纖維細胞為主,細胞數量多,貼壁迅速,增殖快,5天左右完全融合;PP3、PP4以肌細胞為主,數量減少,增殖較快,1周左右完全融合;PP6貼壁的細胞數量明顯減少,多為小圓形或梭形,體積較小,折光性好,增殖緩慢,另有少量懸浮的細胞。培養(yǎng)72小時后細胞數量增多,呈現梭形或紡錘形,有小克隆團形成,分散生長在瓶底。1周左右細胞明顯分裂增殖,數量增多,密度增加,形成眾多細胞團,呈簇狀生長,細胞簇之間有明顯的界限,貼壁細胞展開生長呈梭形、紡錘性或多角形,細胞質少,胞核增大。10天左右細胞繼續(xù)增殖,呈長梭形,細胞之間相互融合,細胞簇體積增大并相連成片,細胞間隙變小。2MDSCs傳代細胞的生長曲線 生長曲線呈現S形,經過滯留期、對數生長期和平臺期。培養(yǎng)2天內細胞分裂擴增不明顯,生長速度較慢;3天后細胞擴增明顯,生長速度加快,進入對數生長期;6天后細胞增殖受到抑制,生長變慢,進入平臺期。傳第一代細胞增殖速度快于傳四代和七代細胞,同時隨傳代次數增多,細胞增殖速度逐漸下降。3不同接種密度對MDSCs生長的影響 在一定細胞數范圍內,吸光度數值與細胞數成正比。在1×10~6個/ml密度接種時吸光度值最大,細胞數量最多,活性較好,有利于細胞的生長和傳代培養(yǎng)。4MDSCs的鑒定 MDSCs對Desmin和Sca-1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均呈陽性表達,,光鏡下胞膜胞漿呈現棕黃色,成纖維細胞呈陰性反應。PP1~PP6中Desmin的陽性表達率逐漸升高,PP6中兩者陽性表達率均在90%以上。MDSCs傳一代、四代和七代的細胞中均對Desmin和Sca-1均呈陽性表達,表達率均在80%以上。 結論: 通過改良混合酶消化法和差速貼壁技術(preplate),可以獲得新生SD大鼠的MDSCs,傳三代內的MDSCs分裂增殖顯著,細胞活性較好,生長速度較快,在合適的接種密度和培養(yǎng)條件中細胞分裂增殖最好,可獲得較多數目的細胞,Desmin和Sca-1可以鑒定MDSCs,傳至第七代的細胞仍保持較高的活性。
【關鍵詞】:肌源性干細胞 差速貼壁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 原代培養(yǎng) 生長曲線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329
【目錄】: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前言11
- 材料與方法11-16
- 結果16-19
- 附圖19-28
- 附表28-30
- 討論30-35
- 結論35
- 參考文獻35-38
- 綜述 骨骼肌肌源干細胞的特性及應用的研究進展38-50
- 參考文獻46-50
- 致謝50-51
- 個人簡歷5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施向挺;劉穎;華詠;陳衛(wèi)華;王躍閩;;大鼠腓腸肌肌源細胞的培養(yǎng)與鑒定[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2期
2 葉錦;靳風爍;陳錦;王鵬;梁培禾;聶志林;李黔生;;大鼠肌源性干細胞的分離、純化和培養(yǎng)[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年14期
3 丁維進;唐乙;宋艷玲;蘇志達;李翠;劉安堂;胡霞;江華;;應用改良差速貼壁法和有限稀釋技術分離培養(yǎng)小鼠來源肌源干細胞[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年36期
本文編號:6748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6748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