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前C/BCP區(qū)基因突變及血清sHLA-Ⅰ水平與慢性HBV感染的相關性
發(fā)布時間:2021-02-17 06:17
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目前世界約有3.5億人為慢性乙型肝炎(CHB)。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潛在的進展性致死性疾病,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資料顯示,乙肝已成為人類第九大死因。我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大國,其中HBV攜帶者約占人口的10%,即1.2億人,約占世界乙肝病毒攜帶者的1/3,而攜帶者中又有約15%~40%的感染者發(fā)展為不同類型的肝病,如活動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原發(fā)性肝癌,而我國乙肝的發(fā)病率還呈持續(xù)上升趨勢。機體感染HBV后的臨床結局,多數(shù)人認為是由病毒、肝細胞和宿主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決定的。HBV基因突變是影響病毒生物學特性的基本因素之一,HBV基因突變有可能改變病毒的復制能力和致病性、改變抗原表位而影響免疫應答,進而可能造成嚴重的肝細胞損傷等。研究表明前C/BCP(基本核心啟動子)區(qū)突變可影響HBeAg的表達/分泌,認為分泌型HBeAg與HBcAg有共同的抗原表位,可以減緩細胞毒T淋巴細胞( CTL)對表達HBcAg的肝細胞的攻擊,故而該區(qū)突變不利于免疫耐受,與慢性肝炎的病情加重有關。但對上述觀點也存在爭議。人白細胞抗原Ⅰ類分子(H...
【文章來源】: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三種方法提取的DNA條帶對應的光密度值
圖 2-1 BCP 酶切結果、3.BCP 野毒株 4、5.BCP 突變株 6、7.BCP 野毒株6 變異株的酶切圖譜:以 P4、P8 引物作第二輪酶切位點 CCTNAGG,酶切后產生 165bp、29條 194bp 的 DNA 條帶,出現(xiàn) 194bp 和 164bp 兩感染。分子量為 29bp 的 DNA 片段太小,電泳3 所列。測序結果及分析: 為證實酶切結果的可靠性重新擴增。由于 BCP 區(qū)第二次擴增產物包含 、P2-2,依照 BCP 區(qū)擴增方法進行。測序引物gene bank中查找中國人對應的HBV基因序列中的 AF100309,X04615 等標準株序列調出與結果與酶切結果相符,下面為表 2-3 所列結果。
圖 2-1 BCP 酶切結果ker 2、3.BCP 野毒株 4、5.BCP 突變株 6、7.BCP 野毒株eC1896 變異株的酶切圖譜:以 P4、P8 引物作第二輪81Ⅰ的酶切位點 CCTNAGG,酶切后產生 165bp、29為一條 194bp 的 DNA 條帶,出現(xiàn) 194bp 和 164bp 兩異株感染。分子量為 29bp 的 DNA 片段太小,電泳表 2-3 所列。 產物測序結果及分析: 為證實酶切結果的可靠性進行重新擴增。由于 BCP 區(qū)第二次擴增產物包含 P2-1、P2-2,依照 BCP 區(qū)擴增方法進行。測序引物。并從gene bank中查找中國人對應的HBV基因序列bank 中的 AF100309,X04615 等標準株序列調出與測定結果與酶切結果相符,下面為表 2-3 所列結果 2-3)。bp1 2 3 4 5 6 73000bp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Pathogene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Thomas F Baumert,Robert Thimme,Fritz von Weizsck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7(01)
[2]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qū)基因變異的研究進展[J]. 黃琴,許紅梅.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6(12)
[3]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變異及臨床意義[J]. 李威,申元英. 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 2006(06)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06(04)
[5]我國常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基本核心啟動子及前C區(qū)突變關系的初步研究[J]. 郭瑜,劉曉燕,陳斯勇,伊瑤,陳向偉,畢勝利. 病毒學報. 2006(06)
[6]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qū)、C啟動子區(qū)、前S2區(qū)基因突變與慢性肝病的相關性[J]. 佘為民,馬張妹,王吉耀,聞玉梅.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6(03)
[7]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qū)及基本核心啟動子變異檢測方法的比較研究[J]. 丁靜娟,劉悅暉,王梅.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6(05)
[8]子宮內膜異位癥sICAM-1和sHLA-Ⅰ變化及意義[J]. 張榮,洛若愚. 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5(24)
[9]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態(tài)性檢測芯片的臨床應用[J]. 張冬雷,王惠民,趙建龍,施健,崔之礎.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4(04)
[10]核酸提取方法對乙肝病毒定量PCR檢測結果的影響[J]. 黃玥,張衛(wèi)華,王龍武,徐克前. 實用預防醫(yī)學. 2004(04)
碩士論文
[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HBV前C區(qū)變異與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關系[D]. 曲俊彥.昆明醫(yī)學院 2006
本文編號:3037562
【文章來源】: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三種方法提取的DNA條帶對應的光密度值
圖 2-1 BCP 酶切結果、3.BCP 野毒株 4、5.BCP 突變株 6、7.BCP 野毒株6 變異株的酶切圖譜:以 P4、P8 引物作第二輪酶切位點 CCTNAGG,酶切后產生 165bp、29條 194bp 的 DNA 條帶,出現(xiàn) 194bp 和 164bp 兩感染。分子量為 29bp 的 DNA 片段太小,電泳3 所列。測序結果及分析: 為證實酶切結果的可靠性重新擴增。由于 BCP 區(qū)第二次擴增產物包含 、P2-2,依照 BCP 區(qū)擴增方法進行。測序引物gene bank中查找中國人對應的HBV基因序列中的 AF100309,X04615 等標準株序列調出與結果與酶切結果相符,下面為表 2-3 所列結果。
圖 2-1 BCP 酶切結果ker 2、3.BCP 野毒株 4、5.BCP 突變株 6、7.BCP 野毒株eC1896 變異株的酶切圖譜:以 P4、P8 引物作第二輪81Ⅰ的酶切位點 CCTNAGG,酶切后產生 165bp、29為一條 194bp 的 DNA 條帶,出現(xiàn) 194bp 和 164bp 兩異株感染。分子量為 29bp 的 DNA 片段太小,電泳表 2-3 所列。 產物測序結果及分析: 為證實酶切結果的可靠性進行重新擴增。由于 BCP 區(qū)第二次擴增產物包含 P2-1、P2-2,依照 BCP 區(qū)擴增方法進行。測序引物。并從gene bank中查找中國人對應的HBV基因序列bank 中的 AF100309,X04615 等標準株序列調出與測定結果與酶切結果相符,下面為表 2-3 所列結果 2-3)。bp1 2 3 4 5 6 73000bp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Pathogene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Thomas F Baumert,Robert Thimme,Fritz von Weizsck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7(01)
[2]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qū)基因變異的研究進展[J]. 黃琴,許紅梅.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6(12)
[3]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變異及臨床意義[J]. 李威,申元英. 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 2006(06)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06(04)
[5]我國常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基本核心啟動子及前C區(qū)突變關系的初步研究[J]. 郭瑜,劉曉燕,陳斯勇,伊瑤,陳向偉,畢勝利. 病毒學報. 2006(06)
[6]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qū)、C啟動子區(qū)、前S2區(qū)基因突變與慢性肝病的相關性[J]. 佘為民,馬張妹,王吉耀,聞玉梅.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6(03)
[7]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qū)及基本核心啟動子變異檢測方法的比較研究[J]. 丁靜娟,劉悅暉,王梅.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6(05)
[8]子宮內膜異位癥sICAM-1和sHLA-Ⅰ變化及意義[J]. 張榮,洛若愚. 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 2005(24)
[9]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態(tài)性檢測芯片的臨床應用[J]. 張冬雷,王惠民,趙建龍,施健,崔之礎.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4(04)
[10]核酸提取方法對乙肝病毒定量PCR檢測結果的影響[J]. 黃玥,張衛(wèi)華,王龍武,徐克前. 實用預防醫(yī)學. 2004(04)
碩士論文
[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HBV前C區(qū)變異與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關系[D]. 曲俊彥.昆明醫(yī)學院 2006
本文編號:30375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30375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